罗杰斯的宏观趋势投资,帮助你完成屌丝的逆袭
今天一天干了这件事,就是看完全新升级版的《水晶球》,在等待晚上非农数据的上午空闲中开始了这次阅读,第一次完整的了解罗杰斯的故事。
看罗杰斯的传记,让我想起上次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席梅拉梅德的传记,当然罗杰斯这本远没有梅拉梅德的写的精彩,毕竟中美媒体环境所熏陶培养的媒体写作者的实力差距和叙事思维习惯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还是要为杨青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表示致谢和感激,她的工作使得我们对与罗杰斯的了解有了更多的细节。
虽然行文很多地方显得不够简练、冗长,有点流水账式的中学作文风格,但是很多细节故事,还是给人很多趣味,下午带着书去了一趟人大,因为有趣,所以路上一直保持了高速的阅读状态,消磨时间莫过于此。
其实自己最大的诧异是看到,《水晶球》原来是一位中国财经女记者给罗杰斯写的传记书,由于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多次因新闻报道听朋友谈起罗杰斯,错以为《水晶球》也是翻译作品。
通过《水晶球》了解了这位大师纵横市场几十年的风云故事和预测能力。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个人传记基本是功成名就的人用来锦上添花之用,就好像远如以前早年记者圈人攒写《联想风云》或者近如现在TCL李东生先生找“烂柿子”攒《鹰的重生》这样的书籍,干货不多。
一个人一但成功,人们都会把他童年的许多表现阐释为他与众不同的特征,来印证他后来的成功。比如你我或许都有童年做小买卖,买纸壳、啤酒品,小商品的经历,只不过我们都不是名人,所以显示不了我们这方面的天赋;恰好罗杰斯干过这事,他有了财富,所以他小时候这个特点可以证明他与众不同的能力。
当然不仅是童年,还有学生时代,工作时代或者成功之前。而成功之后,滥情滥交或者各种纸醉金迷都有各种合理的理由。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传记远不如梅拉梅德的《逃向期货》。
不过罗杰斯在投资领域长期坚持的宏观投资的自顶向下的思维方式是值得反复思悟的。
根据目前的信贷情况和央行政策动向来思考实体产业行业对不同调控手段的敏感度和经济周期,是罗杰斯思维框架最初的出发点。进而细化到行业供求上,选出直接关联商品或者龙头股票。
宏观周期的变化都是以最小的存货周期为基本单位的,所以对于宏观周期的把握和思维盲区是罗杰斯最为擅长的,从另外的角度看,也有点逆向投资的味道,比如军工股。另外,在消费股上的感觉,罗杰斯也有彼得林奇的感觉,能从生活的需求变化中发现投资机会。
当然,要把握思维的盲区实际上,罗杰斯是通过阅读大量不同行业的杂志来实现刺激头脑思考行业动向的。传记中写道他要读40多本不同行业的专业杂志或者报纸,实际上通过阅读来补充信息和思维的盲区,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我们对于趋势的了解和把握。能让投资者,看到趋势,又不陷入从业人员收到细节的干扰,这可能是他很大的优势。
至于环球的旅行,也是他投资的法宝。因为战后各国发展恢复的阶段进度不同,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在盟国甚至东欧剧变后的欧洲都会重现经济不同阶段的政策导向和预期,然后实地根据央行政策再结合资源禀赋,可以从宏观上作出大规模的确定性投资,这是罗杰斯相当擅长的。
更绝妙的,这种骑士般的探险精神能够泡妞,还都是美女,这老头真是精力旺盛艳福不浅。演讲、旅行、打炮是他成功后最佳的商业模式,不仅泡到不少白富美,还工作生活双不误。这是很多人艳羡的。
当然提到罗杰斯就不能不提到索罗斯,不过正如书中写的,内幕交易事件导致的分手,证明原罪无处不在。只是他与索罗斯合作的那些年,的确体现了罗杰斯对于宏观和行业的出色把控能力。
当然,对于索罗斯,罗杰斯也在传集中写道了,索罗斯的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喜欢招募华尔街年轻女性,还闹出了办公室绯闻,甚至帮一个姘头开了一家对冲基金。这个我觉得真实性比较高,华尔街的美女都是很辣的。还记得华尔街的男性形容亚裔的女性,都是LV付费的婊子,可见这些男人对于华尔街女性的饥渴程度。
当然对于个人的哲学和人生思考。罗杰斯和索罗斯两个人都很坚持。从索罗斯内部交易指控后,轻易的妥协就可以看出,索罗斯对于波普尔的哲学的深深认同,证伪即可。
随着年纪的增长罗杰斯逐渐转向商品,原因在于商品的价格主要受宏观周期、央行政策以及供需来影响,完全适合罗杰斯这种宏观趋势性的投资者,实际上也适合散户。
我个人也推崇这种理念,比中国悲催的小股民要去掌握影响上市公司几十上百的影响因子来比较,商品投资要简单得多,而且商品比股票在中国还有T+0,多空都可的有利因素,你会选择商品还是股票呢?答案不言而喻。
另外罗杰斯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买卖纽约那款豪宅也尽显水平。危机时候买入,2008年次债危机前卖出,这是买低卖高的典范。他很多时候还是有美国南方人的自卑感,知道他成功后才消除,就像屌丝最后熬出了生天。所以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罗杰斯自己反复口头表达的是,有财不露富,这是他重要的人生哲学。
看罗杰斯的传记,让我想起上次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席梅拉梅德的传记,当然罗杰斯这本远没有梅拉梅德的写的精彩,毕竟中美媒体环境所熏陶培养的媒体写作者的实力差距和叙事思维习惯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还是要为杨青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表示致谢和感激,她的工作使得我们对与罗杰斯的了解有了更多的细节。
虽然行文很多地方显得不够简练、冗长,有点流水账式的中学作文风格,但是很多细节故事,还是给人很多趣味,下午带着书去了一趟人大,因为有趣,所以路上一直保持了高速的阅读状态,消磨时间莫过于此。
其实自己最大的诧异是看到,《水晶球》原来是一位中国财经女记者给罗杰斯写的传记书,由于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多次因新闻报道听朋友谈起罗杰斯,错以为《水晶球》也是翻译作品。
通过《水晶球》了解了这位大师纵横市场几十年的风云故事和预测能力。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个人传记基本是功成名就的人用来锦上添花之用,就好像远如以前早年记者圈人攒写《联想风云》或者近如现在TCL李东生先生找“烂柿子”攒《鹰的重生》这样的书籍,干货不多。
一个人一但成功,人们都会把他童年的许多表现阐释为他与众不同的特征,来印证他后来的成功。比如你我或许都有童年做小买卖,买纸壳、啤酒品,小商品的经历,只不过我们都不是名人,所以显示不了我们这方面的天赋;恰好罗杰斯干过这事,他有了财富,所以他小时候这个特点可以证明他与众不同的能力。
当然不仅是童年,还有学生时代,工作时代或者成功之前。而成功之后,滥情滥交或者各种纸醉金迷都有各种合理的理由。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传记远不如梅拉梅德的《逃向期货》。
不过罗杰斯在投资领域长期坚持的宏观投资的自顶向下的思维方式是值得反复思悟的。
根据目前的信贷情况和央行政策动向来思考实体产业行业对不同调控手段的敏感度和经济周期,是罗杰斯思维框架最初的出发点。进而细化到行业供求上,选出直接关联商品或者龙头股票。
宏观周期的变化都是以最小的存货周期为基本单位的,所以对于宏观周期的把握和思维盲区是罗杰斯最为擅长的,从另外的角度看,也有点逆向投资的味道,比如军工股。另外,在消费股上的感觉,罗杰斯也有彼得林奇的感觉,能从生活的需求变化中发现投资机会。
当然,要把握思维的盲区实际上,罗杰斯是通过阅读大量不同行业的杂志来实现刺激头脑思考行业动向的。传记中写道他要读40多本不同行业的专业杂志或者报纸,实际上通过阅读来补充信息和思维的盲区,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我们对于趋势的了解和把握。能让投资者,看到趋势,又不陷入从业人员收到细节的干扰,这可能是他很大的优势。
至于环球的旅行,也是他投资的法宝。因为战后各国发展恢复的阶段进度不同,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在盟国甚至东欧剧变后的欧洲都会重现经济不同阶段的政策导向和预期,然后实地根据央行政策再结合资源禀赋,可以从宏观上作出大规模的确定性投资,这是罗杰斯相当擅长的。
更绝妙的,这种骑士般的探险精神能够泡妞,还都是美女,这老头真是精力旺盛艳福不浅。演讲、旅行、打炮是他成功后最佳的商业模式,不仅泡到不少白富美,还工作生活双不误。这是很多人艳羡的。
当然提到罗杰斯就不能不提到索罗斯,不过正如书中写的,内幕交易事件导致的分手,证明原罪无处不在。只是他与索罗斯合作的那些年,的确体现了罗杰斯对于宏观和行业的出色把控能力。
当然,对于索罗斯,罗杰斯也在传集中写道了,索罗斯的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喜欢招募华尔街年轻女性,还闹出了办公室绯闻,甚至帮一个姘头开了一家对冲基金。这个我觉得真实性比较高,华尔街的美女都是很辣的。还记得华尔街的男性形容亚裔的女性,都是LV付费的婊子,可见这些男人对于华尔街女性的饥渴程度。
当然对于个人的哲学和人生思考。罗杰斯和索罗斯两个人都很坚持。从索罗斯内部交易指控后,轻易的妥协就可以看出,索罗斯对于波普尔的哲学的深深认同,证伪即可。
随着年纪的增长罗杰斯逐渐转向商品,原因在于商品的价格主要受宏观周期、央行政策以及供需来影响,完全适合罗杰斯这种宏观趋势性的投资者,实际上也适合散户。
我个人也推崇这种理念,比中国悲催的小股民要去掌握影响上市公司几十上百的影响因子来比较,商品投资要简单得多,而且商品比股票在中国还有T+0,多空都可的有利因素,你会选择商品还是股票呢?答案不言而喻。
另外罗杰斯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买卖纽约那款豪宅也尽显水平。危机时候买入,2008年次债危机前卖出,这是买低卖高的典范。他很多时候还是有美国南方人的自卑感,知道他成功后才消除,就像屌丝最后熬出了生天。所以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罗杰斯自己反复口头表达的是,有财不露富,这是他重要的人生哲学。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