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以外的命题
其实读这本书是在5年以前,被这本书俘获也在那时。自己相信小说是种思维的游戏,而由生活细节支撑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隐喻,实则在日常经验世界与逻辑理性思维之间架构了桥梁。但那时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吗?妙不可言的细节或许尚难体会,能记得的只是故事框架。幸而,这个故事框架也非常令人着迷,于是这部作品真正成为了思维的游戏——或许对那时的我来说,这就已经足够让自己举手投降,甘心被俘了。
这么几年来,自己一直念叨着里面的故事,也觉得小说就是从信仰之虚妄角度写人的孤独。直到我迎来了现在的状态,自己生命中的辛格已经来而复往,所谓的学术前途面临背叛或延续,我突然想起人的思维困境……好吧,这个命题未免太庞大,庞大得文艺了,所以,我只是想象,而已。
作为思维游戏,小说中的可感事实背后隐含着的作者思路或许存在不完美的裂缝,而这种缝隙的存在又恰好为不断阐释提供了条件。
卡森•麦卡勒斯对安东尼普洛斯,对辛格,对米克,对小说中的人物,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此来写不同人眼中的其他人。辛格只是大家眼中的辛格,他的沉默为其他人,也为我们封锁了他的思维。当他如信仰的偶像般寄托着他人的思维时,他自己又是否真正如别人眼中的智者或者神?如果不是,小说便如我5年前读到的那样,走向信仰的虚伪,以及孤独的深渊。
但如果是呢?
智者的思维超越个别经验而具有普遍意义,神的感知具备了先验的品质而突破了表象的迷障。无论辛格是哪一种,他眼中的世界,他思索的世界,都指向宏观、共性、抽象、深入,当然,也包括孤独。就像理论研究的意义,考察人类逻辑理性思维的限度。而对这种限度的追求,则是对日常经验世界的背叛。普适性越强,越无法解决具体个案面临的所谓特殊问题,这种思维也就越发脆弱——或者更直白地说,不切实际。
这就解释了降临世间的神,无人照顾的智者,在日常生活面前恐怕比普通人更无能——如同辛格面对安东尼普洛斯时的反应。指向日常经验世界的情感又是对逻辑理性思维的背叛,却为思维之孤独提供了出口。所以,即便是安东尼普洛斯这样一个普通人眼里的傻子,也能成为辛格的致命羁绊。最终,当逻辑理性思维与日常经验世界无法平衡时,故事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留给辛格的死亡,是未完成的命题。
而米克,比夫,本尼迪克特,杰克他们还沉浮在生活中,他们就是普通人,介于辛格和安东尼普洛斯之间。沉浮的艰辛,是他们平衡思维与现实的举动。
这份隐喻或许太极端。我们大概不会见到辛格那样的人,也不会见到安东尼普洛斯那样的人,但我们过往的经历中或许有他们的影子,或轻或重。当辛格因为感情的温柔陷阱在安东尼普洛斯面前举手投降后,可否又会在某一天因为安东尼普洛斯的伤害而重新回到众人身边,离开安东尼普洛斯?当辛格再遇见新的安东尼普洛斯时,又会在多大程度上举手投降?是否内心深处已经有了坚硬的壁垒,在其中守护孤独的思维?而安东尼普洛斯又何尝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辛格,不再提起却永不忘记自己的辛格曾经的那份没有壁垒的举手投降?而他们彼此的差异,是否就在守护壁垒与举手投降二者间的不同倾向?而这种不同倾向,可否在某一天,被安东尼普洛斯洞悉并且记录下来?
而这时辛格又在想什么呢……
这么几年来,自己一直念叨着里面的故事,也觉得小说就是从信仰之虚妄角度写人的孤独。直到我迎来了现在的状态,自己生命中的辛格已经来而复往,所谓的学术前途面临背叛或延续,我突然想起人的思维困境……好吧,这个命题未免太庞大,庞大得文艺了,所以,我只是想象,而已。
作为思维游戏,小说中的可感事实背后隐含着的作者思路或许存在不完美的裂缝,而这种缝隙的存在又恰好为不断阐释提供了条件。
卡森•麦卡勒斯对安东尼普洛斯,对辛格,对米克,对小说中的人物,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此来写不同人眼中的其他人。辛格只是大家眼中的辛格,他的沉默为其他人,也为我们封锁了他的思维。当他如信仰的偶像般寄托着他人的思维时,他自己又是否真正如别人眼中的智者或者神?如果不是,小说便如我5年前读到的那样,走向信仰的虚伪,以及孤独的深渊。
但如果是呢?
智者的思维超越个别经验而具有普遍意义,神的感知具备了先验的品质而突破了表象的迷障。无论辛格是哪一种,他眼中的世界,他思索的世界,都指向宏观、共性、抽象、深入,当然,也包括孤独。就像理论研究的意义,考察人类逻辑理性思维的限度。而对这种限度的追求,则是对日常经验世界的背叛。普适性越强,越无法解决具体个案面临的所谓特殊问题,这种思维也就越发脆弱——或者更直白地说,不切实际。
这就解释了降临世间的神,无人照顾的智者,在日常生活面前恐怕比普通人更无能——如同辛格面对安东尼普洛斯时的反应。指向日常经验世界的情感又是对逻辑理性思维的背叛,却为思维之孤独提供了出口。所以,即便是安东尼普洛斯这样一个普通人眼里的傻子,也能成为辛格的致命羁绊。最终,当逻辑理性思维与日常经验世界无法平衡时,故事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留给辛格的死亡,是未完成的命题。
而米克,比夫,本尼迪克特,杰克他们还沉浮在生活中,他们就是普通人,介于辛格和安东尼普洛斯之间。沉浮的艰辛,是他们平衡思维与现实的举动。
这份隐喻或许太极端。我们大概不会见到辛格那样的人,也不会见到安东尼普洛斯那样的人,但我们过往的经历中或许有他们的影子,或轻或重。当辛格因为感情的温柔陷阱在安东尼普洛斯面前举手投降后,可否又会在某一天因为安东尼普洛斯的伤害而重新回到众人身边,离开安东尼普洛斯?当辛格再遇见新的安东尼普洛斯时,又会在多大程度上举手投降?是否内心深处已经有了坚硬的壁垒,在其中守护孤独的思维?而安东尼普洛斯又何尝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辛格,不再提起却永不忘记自己的辛格曾经的那份没有壁垒的举手投降?而他们彼此的差异,是否就在守护壁垒与举手投降二者间的不同倾向?而这种不同倾向,可否在某一天,被安东尼普洛斯洞悉并且记录下来?
而这时辛格又在想什么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