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的几点感受
这本书英文版早就声名远扬,这次中华书局出的中文版翻译口碑还可以,同时书籍装帧等各方面都还养眼。作为该领域目前的必读书,阅读并不容易,读后获益匪浅。
作者将保护追溯到传统社会,认为现代社会的建筑保护是传统的一些观念的延续。但现代保护与传统社会类似行为最大的差别是现代性导致的历史断裂让我们与建筑遗产有了明显的距离感。作者将现代社会的建筑保护行为分为四类:作为纪念物的古迹、风格式修复、现代保护和传统的延续性。其中第一条古已有之,只是保护的原则与传统社会不同;第2、3条基本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第4条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断裂让传统的延续变得稀缺的结果。
全书的结构似乎采用了一个单线的建筑保护发展历程线索,但从文中的表达可以看出这四种不同保护行为在今天一直是并存的。作者虽然没有明说,但像有一种潜意识里的“历史终结”情结,且以莫兰迪为终点,以前的一切历史都是通向这个终点的必要过程。如果我理解可靠的话,这种观点是值得怀疑的,但愿是我的理解有偏差。
还要赞一下本书的翻译工作。因为建筑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庞杂,兼具建筑学、历史、考古文博、艺术乃至相关哲学思想的内容,能够统筹翻译到这种程度是不容易的。但仍然看得出来各章翻译之间整合不够,同一个名词的译名前后常有脱节。
简单指出几类翻译的小问题:
1.第6页图1.4的说明文字“波斯帝国的创立者亚历山大大帝对居鲁士大帝表现出极大的尊重”。懂得历史的就知道错在哪里。顺便说一句,前两章的翻译错误明显多于后面,可能由于启蒙前的历史与建筑保护史的联系弱了一些的原因。
2.第301页第一行把Semper翻译为塞姆珀,但这个名字前后几章都提到过,如第268页和第358页(图9.12说明文字)都翻译成森佩尔。这属于不同章节统筹的问题。
3.次要的孤立问题。比如388页提到日本法隆寺“金色大厅”应为金堂。
作者将保护追溯到传统社会,认为现代社会的建筑保护是传统的一些观念的延续。但现代保护与传统社会类似行为最大的差别是现代性导致的历史断裂让我们与建筑遗产有了明显的距离感。作者将现代社会的建筑保护行为分为四类:作为纪念物的古迹、风格式修复、现代保护和传统的延续性。其中第一条古已有之,只是保护的原则与传统社会不同;第2、3条基本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第4条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断裂让传统的延续变得稀缺的结果。
全书的结构似乎采用了一个单线的建筑保护发展历程线索,但从文中的表达可以看出这四种不同保护行为在今天一直是并存的。作者虽然没有明说,但像有一种潜意识里的“历史终结”情结,且以莫兰迪为终点,以前的一切历史都是通向这个终点的必要过程。如果我理解可靠的话,这种观点是值得怀疑的,但愿是我的理解有偏差。
还要赞一下本书的翻译工作。因为建筑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庞杂,兼具建筑学、历史、考古文博、艺术乃至相关哲学思想的内容,能够统筹翻译到这种程度是不容易的。但仍然看得出来各章翻译之间整合不够,同一个名词的译名前后常有脱节。
简单指出几类翻译的小问题:
1.第6页图1.4的说明文字“波斯帝国的创立者亚历山大大帝对居鲁士大帝表现出极大的尊重”。懂得历史的就知道错在哪里。顺便说一句,前两章的翻译错误明显多于后面,可能由于启蒙前的历史与建筑保护史的联系弱了一些的原因。
2.第301页第一行把Semper翻译为塞姆珀,但这个名字前后几章都提到过,如第268页和第358页(图9.12说明文字)都翻译成森佩尔。这属于不同章节统筹的问题。
3.次要的孤立问题。比如388页提到日本法隆寺“金色大厅”应为金堂。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