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雄主義不曾消褪——兼論我的文藝觀

從來沒有哪個季節,像這個季節一般,讓我如此地熱衷於學習。每當發現自己的確存在某方面的缺陷時,我便會孜孜不倦地投入學習。古代文學基礎不好,於是書寫繁體字來武裝自己。思維僵化,於是下象棋或潛入哲學的領地來鍛煉思維。視野狹隘,於是品鑒歷史,觀察社會經濟生活……
讓自己變得更強,似乎已成為我唯一的目標。
無論在哪裡,我總是致力於成為獨一無二的那一個。這樣一種不甘於平庸的優越感,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形容俄羅斯民族的話語——“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不屑于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頭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
這也是一種使命感,來源於與生俱來的英雄主義。
從小,我便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英雄,總以為我肩負著上天所賦予的使命,總以為我生來就要成就一番偉業。
和許多人一樣,伴隨著長大,我的野心逐漸縮小,甚至將自己束縛在狹隘的小我之中,只想求得內心的寧靜。
然而,在一些憤怒的背後,我心中那股救贖與建設的熱情總是死灰複燃,我的英雄主義又開始復蘇,這種熱情中還夾雜著政治熱情和革命熱情,仿佛這個社會的爛攤子在等著我去收拾。
讀《古代漢語》時,我又一次欣慰的是,我的英雄主義不曾消褪。作為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書中所選《詩經》里的愛情詩並沒有觸動我,相反地,我很喜歡《碩鼠》一類描寫民間疾苦的詩歌。這種感觸可能與我的出身有關。記得以前讀《中國農民調查》,裏面講到了許多因上訪而被鄉政府或縣委圍追堵截甚至殺害的實例,我哭了很久。喜歡《宋詩選注》,也是由於書中選取了許多揭露社會黑暗的詩歌。而《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一書,儘管有詩、詞、文等作品貫穿全書,其間的絕妙好辭卻早已模糊,唯有蘇軾的濟世之心還在記憶里。讀《漫話東坡》時,也是如此觀想,蘇軾在杭州、儋州等地造福于民的事蹟,讓我不由得正襟危坐,仿佛在他那赤子之心的感染下,我也練就了一身浩然正氣。
或许,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股政治熱情,隨時都有可能激發,并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作為一個學文學的人,這種政治熱情很自然地輻射到了我的文藝觀上。我曾言辭正義地說,應該讓文學引領政治走上正軌。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贊同這一觀點,並且鑒賞詩歌時也會以此為標準。喜歡梁啟超,與其說喜歡他的學問,不如說是為他的政治理想而感動。他將明末清初顧炎武等人提倡的“經世致用”發揮得恰到好處。
當我反思自己的一些觀念時,我也意識到了,如果讓學術理想服務于政治理想,那一定會有礙於學術。實際上,一方面,我覺得文學不應該囿於個人情懷,另一方面,我也不排斥非功利、無目的的文藝觀。克羅齊關於美獨立于理性獨立於道德的“表現說”,王爾德認為自然模仿藝術的“唯美主義”,儘管有些極端,卻深得我心。功利主義文藝觀,非功利主義文藝觀,這樣兩種背道而馳的觀念,在我內心裡各占一隅而彼此不相妨害。這讓我想起托利得定律: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里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我也常因此而慶倖,我選擇的是文藝學。我不喜歡二元論,不喜歡文理分科,不喜歡學科之間界限分明。而文藝學正好符合我這一嗜好——這門學科要求一個人在許多領域都有所精通。
事實上,我可能並不具備這種素養,但正是這種缺乏,讓我有了學習的動力。
我得承認,我是一個缺乏常識的人。好多人說我思維有問題。我並不想說我多麼在意別人的評價,而是,我既然有這樣嚴重的缺陷,我就應該去彌補。
我正在努力改造自己。
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我傾向於藉助影像資料來瞭解人類的基本常識。當我瘋狂地下載著《大國崛起》、《華爾街》、《森林之歌》等大型紀錄片時,我不由得欽佩起人類的偉大——像我這樣的歷史文盲、政治文盲、金融文盲、生態文盲,可以通過紀錄片來追溯人類文明的進程,瞭解經濟法則的運行,窺探自然生物的奧秘,真是一大欣喜。
這種感覺,就仿佛在遊覽銀子岩時,望著那些由喀斯特地貌溶蝕而成的獨特景觀,我不由得感歎: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創造了無數奇跡,而人類更是偉大,只需順著地勢,從洞裡開闢出一條精緻的石子路,用大理石欄杆作護,便將自然的奇妙展現于世。多麼驚奇啊。
愿我在人類的智慧下,領略更多的風景。
讓自己變得更強,似乎已成為我唯一的目標。
無論在哪裡,我總是致力於成為獨一無二的那一個。這樣一種不甘於平庸的優越感,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形容俄羅斯民族的話語——“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不屑于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頭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
這也是一種使命感,來源於與生俱來的英雄主義。
從小,我便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英雄,總以為我肩負著上天所賦予的使命,總以為我生來就要成就一番偉業。
和許多人一樣,伴隨著長大,我的野心逐漸縮小,甚至將自己束縛在狹隘的小我之中,只想求得內心的寧靜。
然而,在一些憤怒的背後,我心中那股救贖與建設的熱情總是死灰複燃,我的英雄主義又開始復蘇,這種熱情中還夾雜著政治熱情和革命熱情,仿佛這個社會的爛攤子在等著我去收拾。
讀《古代漢語》時,我又一次欣慰的是,我的英雄主義不曾消褪。作為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書中所選《詩經》里的愛情詩並沒有觸動我,相反地,我很喜歡《碩鼠》一類描寫民間疾苦的詩歌。這種感觸可能與我的出身有關。記得以前讀《中國農民調查》,裏面講到了許多因上訪而被鄉政府或縣委圍追堵截甚至殺害的實例,我哭了很久。喜歡《宋詩選注》,也是由於書中選取了許多揭露社會黑暗的詩歌。而《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一書,儘管有詩、詞、文等作品貫穿全書,其間的絕妙好辭卻早已模糊,唯有蘇軾的濟世之心還在記憶里。讀《漫話東坡》時,也是如此觀想,蘇軾在杭州、儋州等地造福于民的事蹟,讓我不由得正襟危坐,仿佛在他那赤子之心的感染下,我也練就了一身浩然正氣。
或许,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股政治熱情,隨時都有可能激發,并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作為一個學文學的人,這種政治熱情很自然地輻射到了我的文藝觀上。我曾言辭正義地說,應該讓文學引領政治走上正軌。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贊同這一觀點,並且鑒賞詩歌時也會以此為標準。喜歡梁啟超,與其說喜歡他的學問,不如說是為他的政治理想而感動。他將明末清初顧炎武等人提倡的“經世致用”發揮得恰到好處。
當我反思自己的一些觀念時,我也意識到了,如果讓學術理想服務于政治理想,那一定會有礙於學術。實際上,一方面,我覺得文學不應該囿於個人情懷,另一方面,我也不排斥非功利、無目的的文藝觀。克羅齊關於美獨立于理性獨立於道德的“表現說”,王爾德認為自然模仿藝術的“唯美主義”,儘管有些極端,卻深得我心。功利主義文藝觀,非功利主義文藝觀,這樣兩種背道而馳的觀念,在我內心裡各占一隅而彼此不相妨害。這讓我想起托利得定律: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看腦子里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我也常因此而慶倖,我選擇的是文藝學。我不喜歡二元論,不喜歡文理分科,不喜歡學科之間界限分明。而文藝學正好符合我這一嗜好——這門學科要求一個人在許多領域都有所精通。
事實上,我可能並不具備這種素養,但正是這種缺乏,讓我有了學習的動力。
我得承認,我是一個缺乏常識的人。好多人說我思維有問題。我並不想說我多麼在意別人的評價,而是,我既然有這樣嚴重的缺陷,我就應該去彌補。
我正在努力改造自己。
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我傾向於藉助影像資料來瞭解人類的基本常識。當我瘋狂地下載著《大國崛起》、《華爾街》、《森林之歌》等大型紀錄片時,我不由得欽佩起人類的偉大——像我這樣的歷史文盲、政治文盲、金融文盲、生態文盲,可以通過紀錄片來追溯人類文明的進程,瞭解經濟法則的運行,窺探自然生物的奧秘,真是一大欣喜。
這種感覺,就仿佛在遊覽銀子岩時,望著那些由喀斯特地貌溶蝕而成的獨特景觀,我不由得感歎: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創造了無數奇跡,而人類更是偉大,只需順著地勢,從洞裡開闢出一條精緻的石子路,用大理石欄杆作護,便將自然的奇妙展現于世。多麼驚奇啊。
愿我在人類的智慧下,領略更多的風景。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