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的几点心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老先生讲述古典诗词格律的经典之作,因为深入浅出且理论严谨,实际操作性较强,堪称是诗词爱好者学习学习诗词格律的最佳指导读物。这应该算是一本工具书,旨在向诗词爱好者介绍诗词创作和鉴赏时最基本的格律,因而我只好结合以往学习诗词创作的过程以小札的形式记录下部分读书感想。
(1)诗词重感知力和表达力
这本书虽然着重讲述了诗词的格律和形式,而在我看来,写出诗词易,写好诗词难。而要想写好诗词,就必须写出最基本的诗味,这个诗味是来源于诗词的内容而绝不是诗词的形式,古来佳作,之所以能流传,并不是在于它们恪守了平仄格律,恪守平仄格律只是他们成为“作”的原因,要想成为“佳”,就离不开一个好的内容。
当代诗词创作讲求旧瓶装新酒,旧瓶讲得自然就是诗词旧有的格律,我向来反对那些打着舍弃格律旗号的所谓诗词创作,没有格律,诗词怎么还能算是诗词?而新酒指的自然就是诗词的内容。
格律不难学,王力先生的这本书讲得通俗易懂,只消看完,格律自然不成问题,反倒是对于诗词内容的把握,成为了当代诗词创作者避不开的话题。
我常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写诗词,不妨将写诗词比作射箭,要想把箭射的更远,射的更透必须有强弓利箭。那什么才是写诗词的强弓利箭?窃以为强弓就是对于客观美的感知力,而利箭即对主观美的表达力。二者缺一不可。表达力的缺乏会使人感到心中有万千语,笔下却难书一字的感觉;缺乏感知力怎会恰恰与之相反。
因而常听些有识之士在那里喊要勤加学习格律,格律学好了诗词自然会写好。这无疑是错误的,格律自然应该苦学,但倘若只是一味学习格律而忽视了表达力和感知力的培养,那格律再好也是枉然。
对于表达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于文笔的历练,文笔的淬炼直接关系到表达力的强弱,不妨多阅读一些佳作,感悟一下别人的文笔,在模仿中进步。
感知力与表达力是不同的,表达力的好坏与学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感知力则不同农夫的感知力往往比知名学者还要敏锐。因而感知力就不能通过看书什么的学习了,不妨去感悟一下大自然。
相信如果可以培养好这两方面,必然可以写出理想的诗词,而我在这两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诗词切记空谈意境
王国维先生的意境说真心害死了不少写诗词的人!!
在我看来——诗词切忌空谈意境!!
意境是什么?难道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它是一种文辞美,一种结构美,还是其他的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自己都没真正谈清楚意境是什么。
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教人学习写诗的人在那高论说:写诗要抓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这实在是误人之语啊!!
诚然,已经对于写诗很重要,但意境究竟是什么?说的学术点,就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说的简单点就是一种不可以言道的内在美。
事实上,意境和我们所谈的格律不同,格律可以通过平仄,音韵加以客观化的展现和论述,可以将其理论化,学术化,是触得到,摸得着的。每一字都有明确的限制和框架。但意境不同,意境是不可名状之物,就连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没给意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一些新生代的诗词作家却动辄拿意境说事。我虽然并不否认意境说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但是意境这两个字俨然成了当代诗人,尤其是那群新生代诗人的自欺欺人的借口和妄自评论的无知理由。
恐怕只要是有点诗词基础的人都会明白意境对于诗词的重要性,因而那些只懂空谈意境,这对于他人诗词的进步是毫无实际作用。
在我看来,意境寄于文辞,华丽的文辞未必可以寄托深远的意境,而单调的文辞是一定不能寄托深远的意境的。因而,我以为要想使诗词寄托出深远的意境的话,文辞的历练,即表达力的历练是必不可少的。
《人间词话》从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和“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为例来讲述意境,可见意境的外化便是诗词特有的极具诗意的文辞。
例外再次赘言几句,我个人觉得吧,意境其实便是诗人内心最深处情感的表现,因而虚假的情感是不可能营造出出色的意境的,因而,写诗少不了真情实意,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诗词真实的灵魂,才能使诗词得到他人的认可。
因而,学诗词抑或评价他人诗词时,切忌空谈意境,意境寄托于文辞与情意,因而,只有把握住这两者,才能真正的塑造出色的意境。
诗词的不可言之语和应少言之语
正如每个时代都有些题材是不能触碰的,比如血腥暴力,淫秽色情and政治风波等等等等……
而诗词作为一种极为严谨的文学艺术,对于语言的运用更是应当有适当的择取,在我看来,诗词中,不可言之语有三,应少言之语有三。
不可言之语如下:
一不可言奉承语,诗词是一种寄托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必须是真情实意,奉承之语并非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意的体现,因而,即使文辞再华丽,若是奉承语,即非出色的作品。
二不可言低俗语,诗词应该注重格调,低俗语也许从情意上说是真实情感,但格调低下,简直是对诗词的侮辱。
三不可言白话语,诗词不同于诗歌,使用白话语比不使用格律更不合理,有人守着格律,却用白话写诗,真是可笑。
应少言之语如下:
一应少言晦涩语,常有人把诗词写的晦涩难懂,好像就怕人读懂似的,但问题是,诗本然就是给人读的,写的那么晦涩,没人读懂,那么写诗干吗。
二应少言直白语,这点幺和上一点悄悄相反,如果说晦涩语是一块让人嚼来嚼去痘嚼不断的牛肉干的话,那么直白语就是一放嘴就化的果冻,不经人咀嚼的诗词,也就没什么深意了。
三应少言冗杂语,一首诗词一旦冗杂语过多,内容是丰富了,可这样一来,诗词的精炼美就不复存在了。
(4)诗词重在养性
“诗词养性景修身,肯舍千金买一春!闻道瑶台无秀色,不辞长做世间人。”
诗词的的学习绝不仅仅是有利于文笔的历练,也有利于性情的陶冶。在我看来,诗词已经超越了其文学的范畴,它的魅力甚至已经触及了哲学的领域。
因而如果仅仅将学习诗词看做淬炼文笔的话,那实在是太幼稚了。诗词本是诗人内心灵魂的寄寓,出卖诗词即出卖灵魂。
在我看来,诗词在很大程度上也缓和了世人的功利之心,或者说让世人的功利之心不至于变得腐臭,我们且看唐朝朱庆余的这首《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实质其实和我们今天大学考试考完后发短信问老师成绩没啥太大的区别,但诗人偏偏便能将其以夫妻或男女的爱情关系来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而且写的文辞古朴清丽,诗味浓厚,一下子就把原有的俗气给盖住了。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水平发短信给老师让老师给个高分,老师恐怕也一定会爱才而给个满意的分数,如果不给,只能说明其能力有限,看不懂。
今天杨老师说诗词是可以让人汲取创意灵感的,这点我相当的赞同;但至于读诗词是否能让人保持赤子之心,对于这一点便有待商榷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读诗词和写诗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诗词是当代唯一一个可以让人真正去说实话的文学,原因在于——看的人少。也正是因为看的人少,所以诗词是最纯洁的,基本没有受到丝毫的商业污染,真正保留赤子之心的不是写诗之人,而是人所写之诗,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便在于,诗词无法被商业化,所以诗词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铜臭市侩之气。写诗词要求人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写出诗词来。
比如我高中的时候上课不想听,我就会闲着蛋疼的去写诗,一节课往往才能写一首而已,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不得不说,诗词创作能让人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在寂静中反思自己,因而我们说——诗词重在养性。
(1)诗词重感知力和表达力
这本书虽然着重讲述了诗词的格律和形式,而在我看来,写出诗词易,写好诗词难。而要想写好诗词,就必须写出最基本的诗味,这个诗味是来源于诗词的内容而绝不是诗词的形式,古来佳作,之所以能流传,并不是在于它们恪守了平仄格律,恪守平仄格律只是他们成为“作”的原因,要想成为“佳”,就离不开一个好的内容。
当代诗词创作讲求旧瓶装新酒,旧瓶讲得自然就是诗词旧有的格律,我向来反对那些打着舍弃格律旗号的所谓诗词创作,没有格律,诗词怎么还能算是诗词?而新酒指的自然就是诗词的内容。
格律不难学,王力先生的这本书讲得通俗易懂,只消看完,格律自然不成问题,反倒是对于诗词内容的把握,成为了当代诗词创作者避不开的话题。
我常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写诗词,不妨将写诗词比作射箭,要想把箭射的更远,射的更透必须有强弓利箭。那什么才是写诗词的强弓利箭?窃以为强弓就是对于客观美的感知力,而利箭即对主观美的表达力。二者缺一不可。表达力的缺乏会使人感到心中有万千语,笔下却难书一字的感觉;缺乏感知力怎会恰恰与之相反。
因而常听些有识之士在那里喊要勤加学习格律,格律学好了诗词自然会写好。这无疑是错误的,格律自然应该苦学,但倘若只是一味学习格律而忽视了表达力和感知力的培养,那格律再好也是枉然。
对于表达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于文笔的历练,文笔的淬炼直接关系到表达力的强弱,不妨多阅读一些佳作,感悟一下别人的文笔,在模仿中进步。
感知力与表达力是不同的,表达力的好坏与学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感知力则不同农夫的感知力往往比知名学者还要敏锐。因而感知力就不能通过看书什么的学习了,不妨去感悟一下大自然。
相信如果可以培养好这两方面,必然可以写出理想的诗词,而我在这两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诗词切记空谈意境
王国维先生的意境说真心害死了不少写诗词的人!!
在我看来——诗词切忌空谈意境!!
意境是什么?难道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它是一种文辞美,一种结构美,还是其他的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自己都没真正谈清楚意境是什么。
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教人学习写诗的人在那高论说:写诗要抓意境,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这实在是误人之语啊!!
诚然,已经对于写诗很重要,但意境究竟是什么?说的学术点,就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说的简单点就是一种不可以言道的内在美。
事实上,意境和我们所谈的格律不同,格律可以通过平仄,音韵加以客观化的展现和论述,可以将其理论化,学术化,是触得到,摸得着的。每一字都有明确的限制和框架。但意境不同,意境是不可名状之物,就连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没给意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一些新生代的诗词作家却动辄拿意境说事。我虽然并不否认意境说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但是意境这两个字俨然成了当代诗人,尤其是那群新生代诗人的自欺欺人的借口和妄自评论的无知理由。
恐怕只要是有点诗词基础的人都会明白意境对于诗词的重要性,因而那些只懂空谈意境,这对于他人诗词的进步是毫无实际作用。
在我看来,意境寄于文辞,华丽的文辞未必可以寄托深远的意境,而单调的文辞是一定不能寄托深远的意境的。因而,我以为要想使诗词寄托出深远的意境的话,文辞的历练,即表达力的历练是必不可少的。
《人间词话》从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和“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为例来讲述意境,可见意境的外化便是诗词特有的极具诗意的文辞。
例外再次赘言几句,我个人觉得吧,意境其实便是诗人内心最深处情感的表现,因而虚假的情感是不可能营造出出色的意境的,因而,写诗少不了真情实意,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诗词真实的灵魂,才能使诗词得到他人的认可。
因而,学诗词抑或评价他人诗词时,切忌空谈意境,意境寄托于文辞与情意,因而,只有把握住这两者,才能真正的塑造出色的意境。
诗词的不可言之语和应少言之语
正如每个时代都有些题材是不能触碰的,比如血腥暴力,淫秽色情and政治风波等等等等……
而诗词作为一种极为严谨的文学艺术,对于语言的运用更是应当有适当的择取,在我看来,诗词中,不可言之语有三,应少言之语有三。
不可言之语如下:
一不可言奉承语,诗词是一种寄托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必须是真情实意,奉承之语并非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意的体现,因而,即使文辞再华丽,若是奉承语,即非出色的作品。
二不可言低俗语,诗词应该注重格调,低俗语也许从情意上说是真实情感,但格调低下,简直是对诗词的侮辱。
三不可言白话语,诗词不同于诗歌,使用白话语比不使用格律更不合理,有人守着格律,却用白话写诗,真是可笑。
应少言之语如下:
一应少言晦涩语,常有人把诗词写的晦涩难懂,好像就怕人读懂似的,但问题是,诗本然就是给人读的,写的那么晦涩,没人读懂,那么写诗干吗。
二应少言直白语,这点幺和上一点悄悄相反,如果说晦涩语是一块让人嚼来嚼去痘嚼不断的牛肉干的话,那么直白语就是一放嘴就化的果冻,不经人咀嚼的诗词,也就没什么深意了。
三应少言冗杂语,一首诗词一旦冗杂语过多,内容是丰富了,可这样一来,诗词的精炼美就不复存在了。
(4)诗词重在养性
“诗词养性景修身,肯舍千金买一春!闻道瑶台无秀色,不辞长做世间人。”
诗词的的学习绝不仅仅是有利于文笔的历练,也有利于性情的陶冶。在我看来,诗词已经超越了其文学的范畴,它的魅力甚至已经触及了哲学的领域。
因而如果仅仅将学习诗词看做淬炼文笔的话,那实在是太幼稚了。诗词本是诗人内心灵魂的寄寓,出卖诗词即出卖灵魂。
在我看来,诗词在很大程度上也缓和了世人的功利之心,或者说让世人的功利之心不至于变得腐臭,我们且看唐朝朱庆余的这首《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实质其实和我们今天大学考试考完后发短信问老师成绩没啥太大的区别,但诗人偏偏便能将其以夫妻或男女的爱情关系来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而且写的文辞古朴清丽,诗味浓厚,一下子就把原有的俗气给盖住了。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水平发短信给老师让老师给个高分,老师恐怕也一定会爱才而给个满意的分数,如果不给,只能说明其能力有限,看不懂。
今天杨老师说诗词是可以让人汲取创意灵感的,这点我相当的赞同;但至于读诗词是否能让人保持赤子之心,对于这一点便有待商榷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读诗词和写诗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诗词是当代唯一一个可以让人真正去说实话的文学,原因在于——看的人少。也正是因为看的人少,所以诗词是最纯洁的,基本没有受到丝毫的商业污染,真正保留赤子之心的不是写诗之人,而是人所写之诗,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便在于,诗词无法被商业化,所以诗词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铜臭市侩之气。写诗词要求人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写出诗词来。
比如我高中的时候上课不想听,我就会闲着蛋疼的去写诗,一节课往往才能写一首而已,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不得不说,诗词创作能让人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在寂静中反思自己,因而我们说——诗词重在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