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底风

(翻出了两年前的评论)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
《桃花扇》这部书,被我生生看成了两本。
其一,南明秘史。
其二,烈女传奇。
此非贬义,亦非褒赏。在看原作之前,我被评论先入为主,有些猜测,看完之后全被推翻。也许是旁人读得更透彻,竟是看评论更喜欢些。于是综合一下写个感想,也不枉花时间一字字读过。
•南明秘史
孔尚任是个学者,《桃花扇》是部历史小说。其中一干角色,皆有史可考;一部剧情,皆有本可依。看《西厢记》,注释多过正文,且大多是解释文藻;《桃花扇》这一本注释少且短,大多是解释典故和阐明史实。但《桃花扇》无疑更“文”,好比稼轩;《西厢记》更“俗”,好比耆卿。
南明覆灭之事,从历史的角度也无甚可说。厚厚一本书,谈情说爱时少,国仇家恨时多,最后落脚在“舆图换稿”,感时伤事,倘若懒得看全文,只把“余韵”拿来看一下也是好的。黍离之悲,扬州慢,哀江南。自古兴亡之事,遗民之心,大抵相同,在扬州有桥边红药,在金陵有乌衣旧巷,这一声悲歌,唱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或曰怀古,或曰伤时。
•烈女传奇
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一番聚散终成眷属;李香君与侯方域几日夫妻,聚少离多双双入道。《桃花扇》在我看来,讲的不是二人如何相守,而是何以相离。
《桃花扇》四十场,侯李二人相识一场,结亲一场,婚后却奁一场,只有这三场是实实在在讲述这两人的,之后被迫分离,从第十二场相辞,至三十九场才重逢。可以说大半的笔墨,都没有落在这两人身上。若说“坚贞不渝”的爱情,坚贞无疑是有的,爱情却未必多。倒是看众生一番坎坷,一番重聚,侯李二人也不过是历史浪涛中颠沛流离的魂灵,应的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戏码,却是“思君不见君”的哀愁。
曾有人将李香君比杜十娘。风尘女子,江南佳丽地生长的红颜,一个怒沉百宝箱,一个却奁骂逆贼。十娘叹一声“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投江去了;香君不从奸佞,以头抢地,血溅了定情扇。江南民风婉约,却有这一沉一撞,有人说这是烟雨楼台、秦淮水榭背后的不屈,是玉碎而非瓦全。后庭花之歌未歇,羽衣曲之声犹在,江南多绮丽,多艳名,多妖娆,这玉碎之志,却是抵着脊梁的风骨。
中国文人大抵,都有些忧他人之忧的情怀。美人香消,人人皆哀叹之,何况是守节之美人。而桃花扇,是守节美人之血溅之,添枝加叶画为桃花,寄之情郎,以明己志,又怎能不令人唏嘘。只是这唏嘘,乃是对“守节”而非用情。若说侯李二人有多情深,我大约是不信的,到头来看破尘缘双双入道,并非是情深似海的佳例;但若说是守节之志,香君却是典范。如同关盼盼守着燕子楼,绿珠一坠为旧主,回头看去,美人之血,最是令人叹惋。
说来说去,仍是“玉碎”二字,道尽此间风流。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
《桃花扇》这部书,被我生生看成了两本。
其一,南明秘史。
其二,烈女传奇。
此非贬义,亦非褒赏。在看原作之前,我被评论先入为主,有些猜测,看完之后全被推翻。也许是旁人读得更透彻,竟是看评论更喜欢些。于是综合一下写个感想,也不枉花时间一字字读过。
•南明秘史
孔尚任是个学者,《桃花扇》是部历史小说。其中一干角色,皆有史可考;一部剧情,皆有本可依。看《西厢记》,注释多过正文,且大多是解释文藻;《桃花扇》这一本注释少且短,大多是解释典故和阐明史实。但《桃花扇》无疑更“文”,好比稼轩;《西厢记》更“俗”,好比耆卿。
南明覆灭之事,从历史的角度也无甚可说。厚厚一本书,谈情说爱时少,国仇家恨时多,最后落脚在“舆图换稿”,感时伤事,倘若懒得看全文,只把“余韵”拿来看一下也是好的。黍离之悲,扬州慢,哀江南。自古兴亡之事,遗民之心,大抵相同,在扬州有桥边红药,在金陵有乌衣旧巷,这一声悲歌,唱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或曰怀古,或曰伤时。
•烈女传奇
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一番聚散终成眷属;李香君与侯方域几日夫妻,聚少离多双双入道。《桃花扇》在我看来,讲的不是二人如何相守,而是何以相离。
《桃花扇》四十场,侯李二人相识一场,结亲一场,婚后却奁一场,只有这三场是实实在在讲述这两人的,之后被迫分离,从第十二场相辞,至三十九场才重逢。可以说大半的笔墨,都没有落在这两人身上。若说“坚贞不渝”的爱情,坚贞无疑是有的,爱情却未必多。倒是看众生一番坎坷,一番重聚,侯李二人也不过是历史浪涛中颠沛流离的魂灵,应的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戏码,却是“思君不见君”的哀愁。
曾有人将李香君比杜十娘。风尘女子,江南佳丽地生长的红颜,一个怒沉百宝箱,一个却奁骂逆贼。十娘叹一声“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投江去了;香君不从奸佞,以头抢地,血溅了定情扇。江南民风婉约,却有这一沉一撞,有人说这是烟雨楼台、秦淮水榭背后的不屈,是玉碎而非瓦全。后庭花之歌未歇,羽衣曲之声犹在,江南多绮丽,多艳名,多妖娆,这玉碎之志,却是抵着脊梁的风骨。
中国文人大抵,都有些忧他人之忧的情怀。美人香消,人人皆哀叹之,何况是守节之美人。而桃花扇,是守节美人之血溅之,添枝加叶画为桃花,寄之情郎,以明己志,又怎能不令人唏嘘。只是这唏嘘,乃是对“守节”而非用情。若说侯李二人有多情深,我大约是不信的,到头来看破尘缘双双入道,并非是情深似海的佳例;但若说是守节之志,香君却是典范。如同关盼盼守着燕子楼,绿珠一坠为旧主,回头看去,美人之血,最是令人叹惋。
说来说去,仍是“玉碎”二字,道尽此间风流。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