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译(chapter 5 ba construction 第二部分)
5.3 “把”不作为题元指派者
“把”后必须直接地接一个NP。这种组配的必要条件可以由格位指派说明。(This collocation requirement can be captured by Case assignment.)如果格由“把”指派给其后的NP,线性顺序的必要性就从汉语格位指派遵从邻接性条件这一事实中自然地显露出来了(the necessity of this linear order emerges naturally from the fact that Case assignment follows an adjacency condition in Chinese)(Stowell 1981,A. Li 1985,1990)。相应地,指明“把”是一个指派格位的中心语类也是颇有说服力的。那这个中心语同样给获得格位的NP指派题元角色吗,并且它指派一个题元角色给句子的主语吗?
5.3.1 “把”和主语
怀疑“把”指派给主语题元角色的一个简单理由是如例子(35)所显示的,由无生致事充当主语的,标记为“使因”结构的“把”字句类型:
(35)a. 那三大碗酒就把李四喝醉了。
b. 十首小曲把林一唱得口干舌燥。
c. 李四的笑话把林一笑得肚子疼。
d. 李四吞吞吐吐的样子把林一急死了。
这些例子的共同点是所有的“把”后NP都是(或可能是)复杂谓语第一个动词的题元主语。例如,“李四喝醉了”是一个独立的小句,指李四喝酒并且喝醉是这个行为的结果。但如果第一个动词已经给李四指派了主语的题元角色,那么(35a)中真正的主语,“那三大碗酒”,就必须从其他位置上获得题元以满足题元准则(theta-criterion)的要求。很自然的,“把”就是(指派)这个题元角色的来源。此外,句子可以得到“酒导致李四喝醉了”这么一个清晰的解读。那么就会得出是否“把”的功能类似于一个使役动词,和英语中的make相当。例子(36)以图例的形式表明了这种选择:
(36)[those three big bowls of wine MAKE Lisi drink-drunk]
MAKE可以被理解为“把”。那么至少在(35a-d)的例子中,“把”看上去似乎需要拥有给主语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这个题元角色不是施事,因为(35a)中的“酒”甚至不是有生命物。在文献中,它一般标示为致事。
我们相信这个结论是具有误导性的。首先,(35a-d)的数据实际上应该分成两组,(35a-b)是一组而(35c-d)是另一组。我们先从第一组开始。
第一组的例子中,主语分别在题元上和(35a)的动词“喝”以及(35b)的动词“唱”有联系:它们是这些动词的逻辑宾语(they are the logical objects of these verbs)。这种关系可以通过非“把”对应句表现:
(37)a. 李四喝那三大碗酒喝醉了。
b. 林一唱十首小曲唱得口干舌燥。
在这些例子中,每一个NP都从词汇性动词中获得了自己的题元角色。(35a-b)和(37a-b)之间的对照将会允许我们指出(35a-b)中“把”字句的主语分别从词汇性动词那里获得它们的题元角色。事实上,如果我们把(35a-b)中的主语替换成一个不和动词产生题元联系的NP,那么句子将变得不可接受:
(38)*郁闷的心情把李四喝醉了。
希望表达的意思:郁闷的感觉使李四喝醉了酒。(The depressed feeling made Lisi drunk from drinking.)
并不奇怪,(38)的非“把”对应句同样不可接受:
(39)*郁闷的心情喝醉了李四。
希望表达的意思:郁闷的感觉使李四喝醉了酒。(The depressed feeling made Lisi drunk from drinking.)
“把”和非“把”句子的相似性说明了“把”缺乏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the lack of thematic contribution by ba)。进一步我们注意到把(38)中的“把”替换为一个使役动词“使”就能让句子变得可接受:
(40)郁闷的心情使李四喝醉了。
(35a-b)和(38)这一系列的例子只在主语NP的词汇选择上有区别,但它们的接受度却相差很大。将“把”替换成真正的使役动词“使”使得句子从不可接受变成可接受。这些例子的差别说明“把”字句的主语必须和句子中指派题元角色的动词存在着题元上的联系。“把”自身不像使役动词“使”那样,指派题元角色。“把”和“使”在给主语指派题元角色上的差别能通过以下的例子获得进一步的支持:
(41)a. 林一吃饱了。
b. *李四把林一吃饱了。
希望表达的意思:李四使林一吃饱。
c. 李四使林一吃饱了。
(42)a. 金鱼游得看不见了。
b. *孩子把金鱼游得看不见了。
希望表达的意思:孩子使/让金鱼游得看不见。
c. 孩子使金鱼游得看不见了。
上述(b)和(c)的句子在可接受度上存在差别。此外,如下例所示,代词出现在宾语位置时,“使”和“把”也存在着强烈的差异:
(43)a. 张三i使我打伤他i。
b. *张三i把我打伤他i。
(43b)中的宾语必须和“把”后NP联系起来并且不能有一个显性代词出现。然而,(43a)中的宾语不一定要和“使”后的NP联系并且可以是一个代词。代词可以和“使”的主语同指这一事实说明这个句子是个双子句结构(bi-clausal structure)。
上述观察到的事实被预计来说明和“把”相比,使役动词“使”是否为它的主语指派题元角色。(42b)和(43b)中的主语NP并不能由任何位置指派而来,因此和题元准则相违背。因此,“把”不能给它的主语指派题元角色。
接下来,我们转向例子(35c-d)。值得注意的是,(35c)中的“笑”和(35d)中的“急”存在及物和不及物的替换形式:
(44)a. 最笑人的是李四竟然没带信用卡。
What made people laugh most was that Lisi didn’t even bring his credit card.
b. 这事真急人!
This thing really makes people anxious!
这些例子中,“笑”和“急”都已经“使役化”(causativized)(没有显性形态标记)并且带宾语“人(person)”,正如英语翻译句所对应的。及物性用法还可以进一步由以下例子说明:
(45)a. 你急什么?
希望表达的意思:What are you anxious about?(还有一个意思:Why are you anxious?)
b. 你笑什么?
希望表达的意思:What are you laughing about?(还有一个意思:Why are you laughing?)
因为“笑”和“急”可以是及物性的,(35c-d)成为了最典型的“把”字结构类型,像(35a-b),或其他带及物动词,“打”或者“骂”的句子,如“我把他打/骂了”。此外,(35c-d)还拥有合式的非“把”对应句:
(46)a. 李四的笑话笑得林一肚子疼。
b. 李四吞吞吐吐得样子急死了林一。
如果“把”字句主语需要通过“把”的指派来获得题元角色,那么(46a-b)就是不可被接受的。
5.3.2 “把”和“把”后NP
上文的讨论说明了一个“把”字句总有一个可接受的非“把”对应句。这表明没有论元在相关的句子中依赖“把”来获得题元指派,包括“把”后NP。回忆一下,当“把”字句与带有内在宾语(inner object)和外在宾语(outer object)的“被”字句相对应时,“把”字句通常是可被接受的。根据上一章的分析,一个内在宾语从相关动词(relevant verb)那里获得题元角色,一个外在宾语,通常从动词补足语那里获得一个表示“受影响”的题元角色。
如果说有理由支持“把”拥有给“把”后NP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那么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察结果就是,“把”字结构能够携带特殊的意义,体现于“处置”、“处理/执行”和“强及物性”上(见注释1和5)。然而,如果一个复杂谓语可以给一个外在宾语指派“受影响”的题元角色的话,那么“把”就不必给“把”后宾语指派题元角色了。回想出现在“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中动词类型的差异。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12和13)在这里重复一下:
(47)a. 他被我们看到/听见了。
b. *我们把他看到/听见了。
(48)a. 他的秘密被我们知道了。
b. *我们把他的秘密知道了。
这两个结构接受不同类型的动词。然而,这些动词对结构可接受度的影响效果仅在宾语为内在宾语时才能表现出来:内在宾语发生了被动化或者作为一个“把”后NP。当外在宾语可用时(an outer object is available),这两个结构本质上就带有相同的意思,并且拥有相似的可接受范围(除了(20)-(22)的例子,我们待一会将会讨论它们)。这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探讨一个可选方案,那就是存在于两个结构之间那些可能被观察到的差异可以归因于“把”后NP对“受影响意义”的要求(the observ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constructions can be traced to an “affectedness” requirement on the post-ba NP)。“被”字结构允许内在宾语被动化,而“把”字结构要求“把”后宾语来源于一个外在宾语并且不带其他成分。那就是说,“把”后NP始终都是一个外在宾语,它从其后的复杂谓词短语那里获得一个表示“受影响”的题元角色。在内在宾语的例子中,“把”后NP仍然来源自外在宾语,不过只是和谓语内在宾语位置上的空论元成分有联系而已。(In the case of inner objects, the post-ba NP still originates as an outer object but is related to an empty argument in the inner object position.)不考虑这样的方案是否能被采纳,至少说明“把”并不为“把”后NP指派题元角色。
对“把”缺乏题元指派能力的进一步的支持能在这些论元只能被解释为“受影响”的句子的不可接受性上获得,正如在第四章讨论的与之相对应的第三类“被”字句(66和67;最外宾语(outermost object)),重复如下:
(49)??王五又把林一击出了一只全垒打。
(50)??他把我这么一坐,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如果“把”能够给“把”后NP指派题元角色,那么我们不清楚这些句子怎样才能被排除在外。以(49)为例:“把”后跟着一个NP和一个动词短语,就像典型的“把”字句:
(51)我把林一抢走了帽子。
结构上,(49)和(51)中的“把”后NP都后接一个VP。让人困惑的是为何一个能接受一个不能接受。不过,如果一个外在宾语总是动词补语小句中的论元,或者与动词的论元相关联(例如,成为一个宾语NP的领有者),(49)中的NP“林一”就不是外在宾语,但(51)中相同的NP却是。(49)-(50)中的“把”后NP不符合一个外在宾语的要求,也不从“把”那里获得题元角色。这些例子不能被接受的原因即在于“把”后NP没有获得一个题元角色。
简要地说,“把”不给“把”后NP以及“把”字句主语指派题元角色是较有说服力的。“把”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给“把”后NP赋格。以下总结“把”字结构的性质:
(52)a. 仅当存在一个内在宾语或外在宾语时,“把”字句是可以成立的。“把”后NP是一个内在宾语或外在宾语——但不能是最外宾语。
b. 虽然“把”给“把”后NP指派格位并且没有成分能插入于其间,它们仅在典范的“把”字句(处置式)中组成一个句法单位,而不能在“使役”把字句中。
c. “把”没有指派任何题元角色:不论主语还是“把”后NP都没有从“把”那里获得题元角色。
d. “把”字结构不涉及算子移位。
我们以“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的比较来开始本章的讨论。这两个结构共有一些属性但仍有一些显著的差异。在上一章中我们说“被”是一个动词(情态动词),可以为主语指派题元角色。它同样要求它的补足语带有一个算子。相比较,“把”不能指派题元角色,并且不能表现出有关算子移位的性质。此外,“把”不能接受第三类“被”字句中的最外宾语。最后一项属性不仅提供了“把”无法指派题元角色的进一步支持,并且要求我们不允许一个带有最外宾语的IP作“把”的补足语。那就是,“把”字句的结构需要严格地界定。以下部分我们将讨论“把”字句的框架。
5.4 构架
一个对“把”字结构框架适当的描写必须能容纳(52)中的概括并且能抓住“把”字结构与“被”字结构之间的差异。
5.4.1 一个初步分析
“把”这个词不是一个短语;因此它是一个最大投射语类(X0 category)。5.2.1提供的成分测试表明在大部分例子中,“把”和“把”后NP不能组成一个成分。相反,“把”后NP和后接动词短语组成了一个成分。因为“把”既不是一个真正的动词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介词,但确实能指派格位,那么剩下唯一的可能就是将“把”归为轻动词(Huang 1997,Lin 2001)。关于“把”后NP,通常认为是“受影响”的外在宾语,从动词和它补足语组成的复杂谓语那里获得题元角色。和“被”字结构的比较也进一步说明“把”字结构不涉及算子移位,因此结构/构架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算子移位的迹象(the ba construction does not involve the movement of an operator,as no properties of operator movement are evident in this structure)。据此,一个简单明了的“把”字句结构逻辑可能如下图所示:
(53) baP
ba VP
NP V’
V XP
[baP[ba VP[NP V’[V XP]]
在这个结构中,VP指定语位置的NP就是“把”后NP。它是一个题元角色由V’来指派的外在宾语。如果在一些例子中“把”后NP来源于一个内在宾语,它被提升至VP指定语的位置(参见前一部分关于选择将“把”后NP作为一个外在宾语的讨论)。
这个结构同样描述了这一事实,“把”位于体态语素(aspectual morphemes)“有”和“在”之后,它们可以作为IP之下VP之上的AspP的中心语(参阅第3章3.3.1部分,特别是(52)的图)。
(54)a. 李四没有把老虎打死。
b. *李四把老虎没有打死。
(55)a. 林一在把衣服包成一个大包。
b. ??林一把衣服在包成一个大包。
(53)中的结构/构架很像Chomsky(1995)全面讨论的vP结构(vP structure)或者是Larson(1988)针对双及物结构提出的VP壳结构(VP-Shell structure)。让我们考虑在表征式中采用Chomsky的vP,并且记住,如果采用Larson的VP壳结构,那么vP和v分别会被VP和V替换,我们很快会讨论它们(to which we return shortly)。
(56) vP
v VP
NP V’
V XP
[vP[v VP[NP V’[V XP]]
如果“把”出现在v位置,那么动词就是在V的位置,一个“把”字句是由下面的句子衍生出来的:
(57)我把杯子拿给他。
或者,“把”不必出现在v位置。在那个例子中,动词提升到v的位置,派生出一个非“把”字句:
(58)我拿杯子给他。
换句话说,“把”可以作为一个被读出的小v(the spell-out of a small v)。当v可以以“把”的形式读出,不必采用V到v的提升,派生出[ba NP V XP]。当“把”不出现,发生V到v的提升,派生出[V NP XP](见Huang 1993,Tang 1998关于汉语中的V到v提升)。
5.4.2 修正
(53)的结构/构架似乎能成功地说明(52)的性质。我们看到了“把”字句和它们的非“把”对应句是如何派生出来的。“把”是投射的中心语并且因为“把”给“把”后NP指派格位而格位指派需要遵循邻接条件(stowell 1981),没有成分能在“把”和“把”后NP之间形成阻断。“把”是复杂谓语的一部分并且不能独立地指派题元角色。这个结构同样容纳了“把”字句和“被”字句关于算子移位所扮演角色的差异:没有算子移位在这个结构中存在。
然而,(53)并不那么充分。特别是关于状语的安置(the placement of adverbials)就显得很有问题。拿一个方式副词/状语为例。在“把”字句中,一个方式副词/状语可以出现在“把”之前或之后:
(59)a. 我小心地把杯子拿给他。
b. 我把杯子小心地拿给他。
因为(59a-b)的可接受性,一个方式副词/状语可以与V’或者一些在(53)中高于baP的节点相连(adjoin to either V’ or some node higher than the baP in(53))。这些安置副词的可能将预示着那些非“把”对应句,在V提升到v位置后,应该可以接受。相关的最小对比对在(60a-b)中得到展示。不过,(60b)却不能被接受。
(60)a. 我小心地拿杯子给他。
b. *我拿杯子小心地给他。
(59b)和(60b)之间的区别提出了对(53),即包含一个既能由“把”补出也可以作为V到v提升着陆点的轻动词(with v spelled out as ba or as the landing site of V-to-v raising)这个分析充分性的疑问。
(59)和(60)阐述的副词分布表明“把”必须处于比主要动词提升着陆点还要高的位置;即比(53)中的vP还要高,如下图:
(61)
ba vP
v VP
NP V’
V XP
[ba vP[v VP[NP V’[V XP]]
在这个结构中,副词附接于vP的位置(或者是一个中间投射v’,或者其他一些高于vP的节点)。对于非“把”字句来说,当主要动词从V提升到v后,一个副词出现在它的左侧。在“把”字句中,一个副词可以出现在“把”的右侧(如果副词附接于比“把”字投射还要高的节点上,也可以出现在左侧)。
(61)中的结构解决了(59)——(60)中副词安置的问题。不过,如何放置“把”后NP又成了一个问题。它当然不能是(61)中VP直接统制(immediately dominated by the VP)的NP。“把”后NP和“把”不能被任何成分隔开。(61)中的结构会错误地允许主要动词出现在“把”和“把”后NP之间。一个NP成分必须邻接于“把”而存在。一种可能是将“把”后NP等同于vP的指定语:
(62)[ba[vP NP[v’ v[VP V XP]]
这个结构成功地描述了到目前为止表现出来的“把”字的性质。然而,仍然遗留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在使役“把”字句中不行(见5.2.2部分),但“把”似乎可以和“把”后NP在典范“把”字句中组成一个单位。这说明在典范“把”字句中“把”字保留了表示“持拿,处理”义的动词性质。这种动词属性允许相关的“把”字句被分析成[VP ba NP][VP],带有一个功能上类似于修饰后接VP的[VP ba NP],很像下列例子中“用刀”、“买花”的表达:
(63)a. 他用刀杀了很多鸡。
b. 我要买花送给他。
“用刀”、“买花”这些表达表现地像一个单位并且能够前置:
(64)a. 用刀他杀了很多鸡。
b. 买花我要送给他。
典范“把”字句结构的多义性/歧义性(ambiguity of structures for canonical ba sentence, not for causative sentence)也为一系列考虑到结果补语小句中空代词解读的事实提供了答案(provides an answer to a range of facts regar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 empty pronoun in the result complement clause)。例如,(65)的句子在关于解释结果补语小句中主语领有者问题上就存在有歧义(“我的手”或者“他们的手”,参见5.1部分关于句子(21)的讨论):
(65)我把他们打得手都肿了。
这两种可能的解释源于结构的歧义性。其中有一个空代词存在于结果补语小句中(手的拥有者)。这个空代词和最近的c-统领NP等同(见下一章关于普遍控制(Generalized Control)的讨论)。因为“把”可以或不可以跟“把”后NP组成一个单位,那么空代词同样可以或不可以寻找作为一个c-统领NP的“把”后NP作为它的先行语(the empty pronoun may or may not search past the post-ba NP for a c-commanding NP as its antecedent)。这预示着,如果“把”NP可以前置,那么(65)中的歧义性就不会存在了。正如例子显示得那样,这是正确的:
(66)把他们,我打得手都肿了。
i. 我打他们以至于我的手都肿了。
ii. 我打他们以至于他们的手都肿了。
此外,因为不存在可替换的结构,使役“把”字句不存在“持拿,处理”的动词性解读。据此,使役“把”字句不允许“把”和“把”后NP的前置,也不允许根据存在于结果补语小句中的空代词与“把”字主语同标(coindexed)来进行解读。这些预测被证实了(borne out),如这里(67)和(68)分别阐释的:
(67)*把我这本书看的眼睛都累了。
(68)a. 这本书把我看得眼睛都累了。
b. 这本书把我看得封面都坏了。
进一步注意到,即使“被”也是一个动词,那么“’被’+NP”不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前置:
(69)a. 我被他骗了。
b. 被他我骗了。
被动式中“被”作为一个动词和典范“把”字句中“把”作为一个动词之间的区别存在于结构中:“被”是次范畴化为小句补语的被动结构的主要动词(the main verb of a passive structure subcategorized for a clausal complement)。相比之下,“把”却是一个带有NP作为它宾语的动词并且和这个宾语组成一个VP,修饰后接VP(ba is a verb taking an NP as its object and forming a VP with the object to modify the following VP)。
为了完成关于“把”字句结构/构架的讨论,我们将引入一个相关的话题:类似于(61)结构中的主语应该在哪里?回想第3章我们讨论了主语被安置在vP指定语的位置。当一个“把”字短语在句子中出现时,主语在哪里?分配词或总括词标记(Lee 1986)“都”的分布似乎表明主语的位置不能低于结构中“把”字短语的位置。“都”一般和一个位于其左侧的集合性复数名词(associated plural NP)一起出现并且他们必须一个挨着一个(我们提到“都”和相关NP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允准关系(licensing relation))。例如,当一个集合性名词(associate NP)位于句子的主语位置,“都”和这个名词可以被一个通常理解为修饰大于VP成分的状语性成分分隔开(can be separated from it by an adverbial generally regarded as modifying an element larger than a VP)(类似于修饰时态短语和体态短语的原因/时间/地点状语),但不能是方式状语,因为它是修饰VP的。
(70)a. 他们因为生病都不来了。
b. 他们在学校都很认真。
c. 他们那一天都生病了。
(71)a. *他们很紧地都抱着球。
b. 他们都很紧地抱着球。
在否定句中,“都”可以出现在否定词之后并且(语义上)和否定词左侧的主语有关联:
(72)a. 他们不都喜欢这个故事。
b. 他们没都做完功课。
通过“都”观察到的局域性条件(locality condition)以及与他相关联的NP可以由一个关于“都”允准的辖域条件来说明。假设每一个状语都应该被一个中心语允准(Travis 1988)。“都”可以被一个V中心语或者一个I中心语允准。将时态短语和体态短语放到I辖域的短语之中(假定一个分裂的屈折投射(assuming a split inflection projection)),(70)中的“都”被一个I所允准并且可以和I辖域内的NP相联系,这个NP可能会是主语。相比较,(71)中的“都”出现在方式副词之后因此不能在辖域内获得允准。它不能允准在I辖域内的主语NP。另外一个通过“都”允准的NP的重要属性是指向性要求(directionality requirement)。一般来说,和“都”相关的NP出现在它的左侧(参见例子,Aoun and Li 1993,Cheng 1995,S. Huang 1996,Lee 1986,X. Li 1987,Lin 1998,Liu 1997,Wu 1999),如下面例子所对比的:
(73)a. 那些书,他都喜欢。
b. *他都喜欢那些书。
和我们的讨论相关的是,“都”和与之相关的NP之间不能被一个“把”字短语分隔开:
(74)a. 他们都把林一打了一下。
b. *他们把林一都打了一下。
进一步注意到相关NP的语迹(the trace of the associate NP)应该可以满足辖域的要求(satisfy the domain requirement)(见A. Li 1992;也可参见Cheng 1995,他用到了复述代词的概念(the notion of resumptive pronouns))。下列例子说明了由话题化和主语提升派生而来的语迹的允准(“都”和相关NP加粗)。
(75)a. *他们说林一都来了。
b. 他们都说林一来了。
c. 他们i,林一说ei都来了。
d. 他们i不可能ei都做那件事。
以上事实说明主语不能在低于“把”或包含“把”字短语以及方式状语的动词短语投射内部位置生成(a subject should not originate from a position lower than ba or inside the projection of verb phrases that contain the ba phrase and manner adverbials)。那么,内在主语在哪里?一种回答是内在主语生成于“都”的允准辖域之外,位于“把”的左侧。一个直接的选择是将内在主语放于“把”字短语指定语位置:
(77)[baP Subject[ba’ ba[vP NP[v’ v[VP V XP]]]。
“把”后NP的“都”必须位于动词短语内。如果就“都”允准而言“把”和轻动词组成不同的辖域或者最小限度条件和允准有关,那么和位于“把”字短语指定语位置的主语相关联的“都”的不可能性就可以被描述出来。(The impossibility of such a dou associated with the subject in the Spec of ba phrase may be captured if ba and v constitute different domains in regard to dou licensing or a minimality condition is relevant to the licensing.)最小限度条件(the minimality condition)可以用下列话来说明:“都”必须和最近的NP相关联。这种对“都”的限制可以由下列例子说明:
(78)张三和李四,我(*都)很喜欢这两个人。
如果话题化短语不在“都”的允准辖域内,或者主语“我”是一个更靠近“都”允准的NP成分,那么句子就会被排除。
采纳(78)中“把”的位置低于内在主语这种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把”后NP不能作为最外宾语这种缺失。回想我们对“把”字和“被”字结构的比较。即使“被”的主语通常和“把”的宾语相对应,存在于两者之间一个显著的系统性差异是“被”的主语可以被解释为屈折短语(IP)的受影响的宾语,但“把”的宾语不行。(77)的结构表明“把”在结构中的位置太低了以至于不能带上一个屈折短语作为它的补足语。据此,一个“把”后NP不能从一个屈折短语那里获得受影响的题元角色。
以上呈现的描述对汉语普通话中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把”字句变体而言是充分的。考虑到“把”和“被”字结构之间的相似性,这样的分析应该得到采用。不过,如果我们比较“把”字结构和它在台湾话中的对应句子时,还有一种选择。这个比较将会表明有一种选择能够描述“不如意的被动”句中“把”对应成分的缺失,这同样表明了相伴随的关于“不如意的被动”分析的变化。为了简明的目的,在以下部分中我们将把“不如意的被动”中“把”的对应成分(the counterpart of the adversative passive)称作转折“把”(adversative ba)。
“把”字结构可以有效地和台湾话中的ka结构进行比较。Ka在意义解读和句法表现上和“把”非常相似。特别是关于和ba/ka相关的状语安置以及都/long的分布,两个结构的表现几乎一样。因此,所有这部分讨论的“把”字句可以被翻译成ka字句而不改变可接受度。然而,两个结构也在很重要的方面存在差别。Ka不允许它的对应句是“不如意的被动”句。因此,和(18b)以及(19b)中不可接受的“把”字句相对应的ka字句都可以被接受。一般来说,只要有了“受影响”的解读,ka字句就是可接受的,而一点也不需要考虑ka后NP是否和句子中的动词相联系。下面的句子是个带有明显不及物静态动词(intransitive stative verb)“se小”的例子:
(79)li-e syaNim na ka gua se-ka bolang thiaN-u, gua tio
你 声音 如果 KA 我 小-extent 没有人 听-have 我 will
ka li si thaolo.
KA 你 解雇 工作。
如果你的声音太小以至于没有人能听见你,那我就会解雇你。
因为除了转折ka可以接受而转折“把”不可接受这个差异外,一般来说ka字结构表现得很像ba字结构,我们不能像刚刚指明的那样,说通过“把”字结构的位置能得出转折“把”的缺失。毕竟,一个带有外在宾语或内在宾语的ka字句表现得仍然像“把”字句。那就是说,ka字句和“把”字句都带动词短语作为它们的补足语。我们不清楚为什么ka还可以带一个IP作为它的补足语(转折ka)但“把”却不行。我们可以假定这些是ka/ba特有的次语类化性质(idiosyncratic subcategorization properties of ka/ba)并且不必再去探究它们。要不然,我们可以探索ka和“把”之间存在的关于指派给其后NP题元角色能力的基本差异(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ka and ba lies in their ability (or inability) to assign theta-roles to the NP following them)。我们在下面将详细说明。
我们注意到一方面“把”/ka/“被”的例子在内在宾语和外在宾语之间存在重要差别,另一方面在最外宾语上也存在重要差别。一个内在宾语和外在宾语可以直接在题元上和句子发生联系而不需要“把”/ka/“被”:一个内在宾语由动词指派题元角色,而一个外在宾语则在动词补足语中和一个NP相联系(领有者或者是补语从句的一个论元)。涉及这些宾语的结构都有着合式的非“把”/ka/“被”对应句。另一方面,一个最外宾语的出现和ka/“被”的出现关系密切。这可以通过一个内在宾语和外在宾语能充当话题而最外宾语不行这一点来说明:
(80)a. 桔子i,我喜欢ei。-内在宾语
b. 桔子i,我剥了ei皮了。-外在宾语
c. *林一,王五又击出了一只全垒打。-最外宾语
提升结构同样不允许最外宾语:
(81)*林一可能王五击出了一只全垒打。
(80c)和(81)不能接受的一个可能原因是额外的论元不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得题元角色(通过与一个题元承载要素相关联)。换句话说,转折“把”在普通话中不能说是因为生成于外在宾语位置的“把”后NP不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得题元角色。这同样意味着“把”不能给“把”后NP指派题元角色(正如我们在5.3部分说明的)。相比较,台湾话中的ka可以给NP指派一个题元角色。因此,转折ka是可以接受的。在这个意义上,ka能被分析成一个次语类化两个补足语成分的中心语(a head subcategorized for two complements):一个是ka后NP,另一个是NP后的动词短语。题元关系存在于ka和ka后NP之间,而不是一个最外宾语从IP那里获得题元角色。就题元指派能力而言,对ka和“把”字转折结构差别的观点表明分析“不如意的被动”时一个近似的选择方案。很有可能不是一个从IP那里获得题元角色的最外宾语。作为替代,“被”被次语类化为一个IP并且拥有一个外在论元(bei is subcategorized for an IP and also has an external argument)。这个外在论元,主语NP,从补足语为IP的“被”那里接受题元角色。“不如意的被动”句不需要包含一个算子。[NP bei IP]形式的句子简单地表示NP遭受表达为IP的事件的影响(the NP suffers from the event expressed by IP)。
简单地说,普通话中的“把”字结构可以被视作一个语法化程度更高的并且意义更空灵的台湾话ka字结构的变体。它们在题元指派能力上,即包含台湾话转折ka可以被接受而普通话转折“把”不能被接受这个对比,形成了最低限度的区别。 再者,和“把”与ka字结构之间进行互相比较相同,至于带有最外宾语造成句子的(不)可接受性上,“把”和“被”字结构题元指派能力的差异同样对两个结构之间系统性的不同负有责任(the different theta-assigning capabilities might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ystematic contrast between the bei construction and the ba construction in regard to the (un)acceptability of the cases involving an outermost object)。
在其他方面“把”字结构也可以和“被”字结构进行比较。避开那些因为结构包含着特殊解释使得不同类型动词对“被”字结构和“把”字结构产生不同影响的情况(aside from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verbs may affect the bei and ba constructions differently due to the special interpretations generally denoted by these constructions),“被”字结构失去了一些对“把”字结构而言是可能的解释,如(20)-(23)所显示的。在这些特殊的例子中,“把”的主语和“把”后NP都在题元上跟结果补语有联系;然而,只有“被”字句的主语才能有这样的联系。我们寻找这些差别来识别“被”字结构所涉及的算子以及典范“把”字句中存在的可能的歧义结构(we traced these differenc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perator involved in bei constructions and the ambiguous structures possible in canonical ba sentences)(和使役“把”字句相比较)。我们应该注意,即使关于不同动词对“把”和“被”字句产生效果的看法可能并不确定并且论元的选择很容易影响可接受度(见关于(12)-(17)的讨论),那些简化到只存在结构因素(差异)的例子,如“把”和“被”字句解释性可能的比较(不同?),以及带有最外宾语的“把”字句的缺乏,都被明显地舍弃了(the cases that have been reduced to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contrast in the interpretive possibilities of ba and bei sentences and the lack of the ba sentence with an outermost object, are clearer-cut)。通常这个不确定的部分跟相关句子是如何解读的以及它们使用的上下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我们接下来将转向(讨论)这个问题。
“把”后必须直接地接一个NP。这种组配的必要条件可以由格位指派说明。(This collocation requirement can be captured by Case assignment.)如果格由“把”指派给其后的NP,线性顺序的必要性就从汉语格位指派遵从邻接性条件这一事实中自然地显露出来了(the necessity of this linear order emerges naturally from the fact that Case assignment follows an adjacency condition in Chinese)(Stowell 1981,A. Li 1985,1990)。相应地,指明“把”是一个指派格位的中心语类也是颇有说服力的。那这个中心语同样给获得格位的NP指派题元角色吗,并且它指派一个题元角色给句子的主语吗?
5.3.1 “把”和主语
怀疑“把”指派给主语题元角色的一个简单理由是如例子(35)所显示的,由无生致事充当主语的,标记为“使因”结构的“把”字句类型:
(35)a. 那三大碗酒就把李四喝醉了。
b. 十首小曲把林一唱得口干舌燥。
c. 李四的笑话把林一笑得肚子疼。
d. 李四吞吞吐吐的样子把林一急死了。
这些例子的共同点是所有的“把”后NP都是(或可能是)复杂谓语第一个动词的题元主语。例如,“李四喝醉了”是一个独立的小句,指李四喝酒并且喝醉是这个行为的结果。但如果第一个动词已经给李四指派了主语的题元角色,那么(35a)中真正的主语,“那三大碗酒”,就必须从其他位置上获得题元以满足题元准则(theta-criterion)的要求。很自然的,“把”就是(指派)这个题元角色的来源。此外,句子可以得到“酒导致李四喝醉了”这么一个清晰的解读。那么就会得出是否“把”的功能类似于一个使役动词,和英语中的make相当。例子(36)以图例的形式表明了这种选择:
(36)[those three big bowls of wine MAKE Lisi drink-drunk]
MAKE可以被理解为“把”。那么至少在(35a-d)的例子中,“把”看上去似乎需要拥有给主语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这个题元角色不是施事,因为(35a)中的“酒”甚至不是有生命物。在文献中,它一般标示为致事。
我们相信这个结论是具有误导性的。首先,(35a-d)的数据实际上应该分成两组,(35a-b)是一组而(35c-d)是另一组。我们先从第一组开始。
第一组的例子中,主语分别在题元上和(35a)的动词“喝”以及(35b)的动词“唱”有联系:它们是这些动词的逻辑宾语(they are the logical objects of these verbs)。这种关系可以通过非“把”对应句表现:
(37)a. 李四喝那三大碗酒喝醉了。
b. 林一唱十首小曲唱得口干舌燥。
在这些例子中,每一个NP都从词汇性动词中获得了自己的题元角色。(35a-b)和(37a-b)之间的对照将会允许我们指出(35a-b)中“把”字句的主语分别从词汇性动词那里获得它们的题元角色。事实上,如果我们把(35a-b)中的主语替换成一个不和动词产生题元联系的NP,那么句子将变得不可接受:
(38)*郁闷的心情把李四喝醉了。
希望表达的意思:郁闷的感觉使李四喝醉了酒。(The depressed feeling made Lisi drunk from drinking.)
并不奇怪,(38)的非“把”对应句同样不可接受:
(39)*郁闷的心情喝醉了李四。
希望表达的意思:郁闷的感觉使李四喝醉了酒。(The depressed feeling made Lisi drunk from drinking.)
“把”和非“把”句子的相似性说明了“把”缺乏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the lack of thematic contribution by ba)。进一步我们注意到把(38)中的“把”替换为一个使役动词“使”就能让句子变得可接受:
(40)郁闷的心情使李四喝醉了。
(35a-b)和(38)这一系列的例子只在主语NP的词汇选择上有区别,但它们的接受度却相差很大。将“把”替换成真正的使役动词“使”使得句子从不可接受变成可接受。这些例子的差别说明“把”字句的主语必须和句子中指派题元角色的动词存在着题元上的联系。“把”自身不像使役动词“使”那样,指派题元角色。“把”和“使”在给主语指派题元角色上的差别能通过以下的例子获得进一步的支持:
(41)a. 林一吃饱了。
b. *李四把林一吃饱了。
希望表达的意思:李四使林一吃饱。
c. 李四使林一吃饱了。
(42)a. 金鱼游得看不见了。
b. *孩子把金鱼游得看不见了。
希望表达的意思:孩子使/让金鱼游得看不见。
c. 孩子使金鱼游得看不见了。
上述(b)和(c)的句子在可接受度上存在差别。此外,如下例所示,代词出现在宾语位置时,“使”和“把”也存在着强烈的差异:
(43)a. 张三i使我打伤他i。
b. *张三i把我打伤他i。
(43b)中的宾语必须和“把”后NP联系起来并且不能有一个显性代词出现。然而,(43a)中的宾语不一定要和“使”后的NP联系并且可以是一个代词。代词可以和“使”的主语同指这一事实说明这个句子是个双子句结构(bi-clausal structure)。
上述观察到的事实被预计来说明和“把”相比,使役动词“使”是否为它的主语指派题元角色。(42b)和(43b)中的主语NP并不能由任何位置指派而来,因此和题元准则相违背。因此,“把”不能给它的主语指派题元角色。
接下来,我们转向例子(35c-d)。值得注意的是,(35c)中的“笑”和(35d)中的“急”存在及物和不及物的替换形式:
(44)a. 最笑人的是李四竟然没带信用卡。
What made people laugh most was that Lisi didn’t even bring his credit card.
b. 这事真急人!
This thing really makes people anxious!
这些例子中,“笑”和“急”都已经“使役化”(causativized)(没有显性形态标记)并且带宾语“人(person)”,正如英语翻译句所对应的。及物性用法还可以进一步由以下例子说明:
(45)a. 你急什么?
希望表达的意思:What are you anxious about?(还有一个意思:Why are you anxious?)
b. 你笑什么?
希望表达的意思:What are you laughing about?(还有一个意思:Why are you laughing?)
因为“笑”和“急”可以是及物性的,(35c-d)成为了最典型的“把”字结构类型,像(35a-b),或其他带及物动词,“打”或者“骂”的句子,如“我把他打/骂了”。此外,(35c-d)还拥有合式的非“把”对应句:
(46)a. 李四的笑话笑得林一肚子疼。
b. 李四吞吞吐吐得样子急死了林一。
如果“把”字句主语需要通过“把”的指派来获得题元角色,那么(46a-b)就是不可被接受的。
5.3.2 “把”和“把”后NP
上文的讨论说明了一个“把”字句总有一个可接受的非“把”对应句。这表明没有论元在相关的句子中依赖“把”来获得题元指派,包括“把”后NP。回忆一下,当“把”字句与带有内在宾语(inner object)和外在宾语(outer object)的“被”字句相对应时,“把”字句通常是可被接受的。根据上一章的分析,一个内在宾语从相关动词(relevant verb)那里获得题元角色,一个外在宾语,通常从动词补足语那里获得一个表示“受影响”的题元角色。
如果说有理由支持“把”拥有给“把”后NP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那么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察结果就是,“把”字结构能够携带特殊的意义,体现于“处置”、“处理/执行”和“强及物性”上(见注释1和5)。然而,如果一个复杂谓语可以给一个外在宾语指派“受影响”的题元角色的话,那么“把”就不必给“把”后宾语指派题元角色了。回想出现在“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中动词类型的差异。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12和13)在这里重复一下:
(47)a. 他被我们看到/听见了。
b. *我们把他看到/听见了。
(48)a. 他的秘密被我们知道了。
b. *我们把他的秘密知道了。
这两个结构接受不同类型的动词。然而,这些动词对结构可接受度的影响效果仅在宾语为内在宾语时才能表现出来:内在宾语发生了被动化或者作为一个“把”后NP。当外在宾语可用时(an outer object is available),这两个结构本质上就带有相同的意思,并且拥有相似的可接受范围(除了(20)-(22)的例子,我们待一会将会讨论它们)。这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探讨一个可选方案,那就是存在于两个结构之间那些可能被观察到的差异可以归因于“把”后NP对“受影响意义”的要求(the observ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constructions can be traced to an “affectedness” requirement on the post-ba NP)。“被”字结构允许内在宾语被动化,而“把”字结构要求“把”后宾语来源于一个外在宾语并且不带其他成分。那就是说,“把”后NP始终都是一个外在宾语,它从其后的复杂谓词短语那里获得一个表示“受影响”的题元角色。在内在宾语的例子中,“把”后NP仍然来源自外在宾语,不过只是和谓语内在宾语位置上的空论元成分有联系而已。(In the case of inner objects, the post-ba NP still originates as an outer object but is related to an empty argument in the inner object position.)不考虑这样的方案是否能被采纳,至少说明“把”并不为“把”后NP指派题元角色。
对“把”缺乏题元指派能力的进一步的支持能在这些论元只能被解释为“受影响”的句子的不可接受性上获得,正如在第四章讨论的与之相对应的第三类“被”字句(66和67;最外宾语(outermost object)),重复如下:
(49)??王五又把林一击出了一只全垒打。
(50)??他把我这么一坐,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如果“把”能够给“把”后NP指派题元角色,那么我们不清楚这些句子怎样才能被排除在外。以(49)为例:“把”后跟着一个NP和一个动词短语,就像典型的“把”字句:
(51)我把林一抢走了帽子。
结构上,(49)和(51)中的“把”后NP都后接一个VP。让人困惑的是为何一个能接受一个不能接受。不过,如果一个外在宾语总是动词补语小句中的论元,或者与动词的论元相关联(例如,成为一个宾语NP的领有者),(49)中的NP“林一”就不是外在宾语,但(51)中相同的NP却是。(49)-(50)中的“把”后NP不符合一个外在宾语的要求,也不从“把”那里获得题元角色。这些例子不能被接受的原因即在于“把”后NP没有获得一个题元角色。
简要地说,“把”不给“把”后NP以及“把”字句主语指派题元角色是较有说服力的。“把”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给“把”后NP赋格。以下总结“把”字结构的性质:
(52)a. 仅当存在一个内在宾语或外在宾语时,“把”字句是可以成立的。“把”后NP是一个内在宾语或外在宾语——但不能是最外宾语。
b. 虽然“把”给“把”后NP指派格位并且没有成分能插入于其间,它们仅在典范的“把”字句(处置式)中组成一个句法单位,而不能在“使役”把字句中。
c. “把”没有指派任何题元角色:不论主语还是“把”后NP都没有从“把”那里获得题元角色。
d. “把”字结构不涉及算子移位。
我们以“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的比较来开始本章的讨论。这两个结构共有一些属性但仍有一些显著的差异。在上一章中我们说“被”是一个动词(情态动词),可以为主语指派题元角色。它同样要求它的补足语带有一个算子。相比较,“把”不能指派题元角色,并且不能表现出有关算子移位的性质。此外,“把”不能接受第三类“被”字句中的最外宾语。最后一项属性不仅提供了“把”无法指派题元角色的进一步支持,并且要求我们不允许一个带有最外宾语的IP作“把”的补足语。那就是,“把”字句的结构需要严格地界定。以下部分我们将讨论“把”字句的框架。
5.4 构架
一个对“把”字结构框架适当的描写必须能容纳(52)中的概括并且能抓住“把”字结构与“被”字结构之间的差异。
5.4.1 一个初步分析
“把”这个词不是一个短语;因此它是一个最大投射语类(X0 category)。5.2.1提供的成分测试表明在大部分例子中,“把”和“把”后NP不能组成一个成分。相反,“把”后NP和后接动词短语组成了一个成分。因为“把”既不是一个真正的动词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介词,但确实能指派格位,那么剩下唯一的可能就是将“把”归为轻动词(Huang 1997,Lin 2001)。关于“把”后NP,通常认为是“受影响”的外在宾语,从动词和它补足语组成的复杂谓语那里获得题元角色。和“被”字结构的比较也进一步说明“把”字结构不涉及算子移位,因此结构/构架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算子移位的迹象(the ba construction does not involve the movement of an operator,as no properties of operator movement are evident in this structure)。据此,一个简单明了的“把”字句结构逻辑可能如下图所示:
(53) baP
ba VP
NP V’
V XP
[baP[ba VP[NP V’[V XP]]
在这个结构中,VP指定语位置的NP就是“把”后NP。它是一个题元角色由V’来指派的外在宾语。如果在一些例子中“把”后NP来源于一个内在宾语,它被提升至VP指定语的位置(参见前一部分关于选择将“把”后NP作为一个外在宾语的讨论)。
这个结构同样描述了这一事实,“把”位于体态语素(aspectual morphemes)“有”和“在”之后,它们可以作为IP之下VP之上的AspP的中心语(参阅第3章3.3.1部分,特别是(52)的图)。
(54)a. 李四没有把老虎打死。
b. *李四把老虎没有打死。
(55)a. 林一在把衣服包成一个大包。
b. ??林一把衣服在包成一个大包。
(53)中的结构/构架很像Chomsky(1995)全面讨论的vP结构(vP structure)或者是Larson(1988)针对双及物结构提出的VP壳结构(VP-Shell structure)。让我们考虑在表征式中采用Chomsky的vP,并且记住,如果采用Larson的VP壳结构,那么vP和v分别会被VP和V替换,我们很快会讨论它们(to which we return shortly)。
(56) vP
v VP
NP V’
V XP
[vP[v VP[NP V’[V XP]]
如果“把”出现在v位置,那么动词就是在V的位置,一个“把”字句是由下面的句子衍生出来的:
(57)我把杯子拿给他。
或者,“把”不必出现在v位置。在那个例子中,动词提升到v的位置,派生出一个非“把”字句:
(58)我拿杯子给他。
换句话说,“把”可以作为一个被读出的小v(the spell-out of a small v)。当v可以以“把”的形式读出,不必采用V到v的提升,派生出[ba NP V XP]。当“把”不出现,发生V到v的提升,派生出[V NP XP](见Huang 1993,Tang 1998关于汉语中的V到v提升)。
5.4.2 修正
(53)的结构/构架似乎能成功地说明(52)的性质。我们看到了“把”字句和它们的非“把”对应句是如何派生出来的。“把”是投射的中心语并且因为“把”给“把”后NP指派格位而格位指派需要遵循邻接条件(stowell 1981),没有成分能在“把”和“把”后NP之间形成阻断。“把”是复杂谓语的一部分并且不能独立地指派题元角色。这个结构同样容纳了“把”字句和“被”字句关于算子移位所扮演角色的差异:没有算子移位在这个结构中存在。
然而,(53)并不那么充分。特别是关于状语的安置(the placement of adverbials)就显得很有问题。拿一个方式副词/状语为例。在“把”字句中,一个方式副词/状语可以出现在“把”之前或之后:
(59)a. 我小心地把杯子拿给他。
b. 我把杯子小心地拿给他。
因为(59a-b)的可接受性,一个方式副词/状语可以与V’或者一些在(53)中高于baP的节点相连(adjoin to either V’ or some node higher than the baP in(53))。这些安置副词的可能将预示着那些非“把”对应句,在V提升到v位置后,应该可以接受。相关的最小对比对在(60a-b)中得到展示。不过,(60b)却不能被接受。
(60)a. 我小心地拿杯子给他。
b. *我拿杯子小心地给他。
(59b)和(60b)之间的区别提出了对(53),即包含一个既能由“把”补出也可以作为V到v提升着陆点的轻动词(with v spelled out as ba or as the landing site of V-to-v raising)这个分析充分性的疑问。
(59)和(60)阐述的副词分布表明“把”必须处于比主要动词提升着陆点还要高的位置;即比(53)中的vP还要高,如下图:
(61)
ba vP
v VP
NP V’
V XP
[ba vP[v VP[NP V’[V XP]]
在这个结构中,副词附接于vP的位置(或者是一个中间投射v’,或者其他一些高于vP的节点)。对于非“把”字句来说,当主要动词从V提升到v后,一个副词出现在它的左侧。在“把”字句中,一个副词可以出现在“把”的右侧(如果副词附接于比“把”字投射还要高的节点上,也可以出现在左侧)。
(61)中的结构解决了(59)——(60)中副词安置的问题。不过,如何放置“把”后NP又成了一个问题。它当然不能是(61)中VP直接统制(immediately dominated by the VP)的NP。“把”后NP和“把”不能被任何成分隔开。(61)中的结构会错误地允许主要动词出现在“把”和“把”后NP之间。一个NP成分必须邻接于“把”而存在。一种可能是将“把”后NP等同于vP的指定语:
(62)[ba[vP NP[v’ v[VP V XP]]
这个结构成功地描述了到目前为止表现出来的“把”字的性质。然而,仍然遗留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在使役“把”字句中不行(见5.2.2部分),但“把”似乎可以和“把”后NP在典范“把”字句中组成一个单位。这说明在典范“把”字句中“把”字保留了表示“持拿,处理”义的动词性质。这种动词属性允许相关的“把”字句被分析成[VP ba NP][VP],带有一个功能上类似于修饰后接VP的[VP ba NP],很像下列例子中“用刀”、“买花”的表达:
(63)a. 他用刀杀了很多鸡。
b. 我要买花送给他。
“用刀”、“买花”这些表达表现地像一个单位并且能够前置:
(64)a. 用刀他杀了很多鸡。
b. 买花我要送给他。
典范“把”字句结构的多义性/歧义性(ambiguity of structures for canonical ba sentence, not for causative sentence)也为一系列考虑到结果补语小句中空代词解读的事实提供了答案(provides an answer to a range of facts regar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 empty pronoun in the result complement clause)。例如,(65)的句子在关于解释结果补语小句中主语领有者问题上就存在有歧义(“我的手”或者“他们的手”,参见5.1部分关于句子(21)的讨论):
(65)我把他们打得手都肿了。
这两种可能的解释源于结构的歧义性。其中有一个空代词存在于结果补语小句中(手的拥有者)。这个空代词和最近的c-统领NP等同(见下一章关于普遍控制(Generalized Control)的讨论)。因为“把”可以或不可以跟“把”后NP组成一个单位,那么空代词同样可以或不可以寻找作为一个c-统领NP的“把”后NP作为它的先行语(the empty pronoun may or may not search past the post-ba NP for a c-commanding NP as its antecedent)。这预示着,如果“把”NP可以前置,那么(65)中的歧义性就不会存在了。正如例子显示得那样,这是正确的:
(66)把他们,我打得手都肿了。
i. 我打他们以至于我的手都肿了。
ii. 我打他们以至于他们的手都肿了。
此外,因为不存在可替换的结构,使役“把”字句不存在“持拿,处理”的动词性解读。据此,使役“把”字句不允许“把”和“把”后NP的前置,也不允许根据存在于结果补语小句中的空代词与“把”字主语同标(coindexed)来进行解读。这些预测被证实了(borne out),如这里(67)和(68)分别阐释的:
(67)*把我这本书看的眼睛都累了。
(68)a. 这本书把我看得眼睛都累了。
b. 这本书把我看得封面都坏了。
进一步注意到,即使“被”也是一个动词,那么“’被’+NP”不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前置:
(69)a. 我被他骗了。
b. 被他我骗了。
被动式中“被”作为一个动词和典范“把”字句中“把”作为一个动词之间的区别存在于结构中:“被”是次范畴化为小句补语的被动结构的主要动词(the main verb of a passive structure subcategorized for a clausal complement)。相比之下,“把”却是一个带有NP作为它宾语的动词并且和这个宾语组成一个VP,修饰后接VP(ba is a verb taking an NP as its object and forming a VP with the object to modify the following VP)。
为了完成关于“把”字句结构/构架的讨论,我们将引入一个相关的话题:类似于(61)结构中的主语应该在哪里?回想第3章我们讨论了主语被安置在vP指定语的位置。当一个“把”字短语在句子中出现时,主语在哪里?分配词或总括词标记(Lee 1986)“都”的分布似乎表明主语的位置不能低于结构中“把”字短语的位置。“都”一般和一个位于其左侧的集合性复数名词(associated plural NP)一起出现并且他们必须一个挨着一个(我们提到“都”和相关NP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允准关系(licensing relation))。例如,当一个集合性名词(associate NP)位于句子的主语位置,“都”和这个名词可以被一个通常理解为修饰大于VP成分的状语性成分分隔开(can be separated from it by an adverbial generally regarded as modifying an element larger than a VP)(类似于修饰时态短语和体态短语的原因/时间/地点状语),但不能是方式状语,因为它是修饰VP的。
(70)a. 他们因为生病都不来了。
b. 他们在学校都很认真。
c. 他们那一天都生病了。
(71)a. *他们很紧地都抱着球。
b. 他们都很紧地抱着球。
在否定句中,“都”可以出现在否定词之后并且(语义上)和否定词左侧的主语有关联:
(72)a. 他们不都喜欢这个故事。
b. 他们没都做完功课。
通过“都”观察到的局域性条件(locality condition)以及与他相关联的NP可以由一个关于“都”允准的辖域条件来说明。假设每一个状语都应该被一个中心语允准(Travis 1988)。“都”可以被一个V中心语或者一个I中心语允准。将时态短语和体态短语放到I辖域的短语之中(假定一个分裂的屈折投射(assuming a split inflection projection)),(70)中的“都”被一个I所允准并且可以和I辖域内的NP相联系,这个NP可能会是主语。相比较,(71)中的“都”出现在方式副词之后因此不能在辖域内获得允准。它不能允准在I辖域内的主语NP。另外一个通过“都”允准的NP的重要属性是指向性要求(directionality requirement)。一般来说,和“都”相关的NP出现在它的左侧(参见例子,Aoun and Li 1993,Cheng 1995,S. Huang 1996,Lee 1986,X. Li 1987,Lin 1998,Liu 1997,Wu 1999),如下面例子所对比的:
(73)a. 那些书,他都喜欢。
b. *他都喜欢那些书。
和我们的讨论相关的是,“都”和与之相关的NP之间不能被一个“把”字短语分隔开:
(74)a. 他们都把林一打了一下。
b. *他们把林一都打了一下。
进一步注意到相关NP的语迹(the trace of the associate NP)应该可以满足辖域的要求(satisfy the domain requirement)(见A. Li 1992;也可参见Cheng 1995,他用到了复述代词的概念(the notion of resumptive pronouns))。下列例子说明了由话题化和主语提升派生而来的语迹的允准(“都”和相关NP加粗)。
(75)a. *他们说林一都来了。
b. 他们都说林一来了。
c. 他们i,林一说ei都来了。
d. 他们i不可能ei都做那件事。
以上事实说明主语不能在低于“把”或包含“把”字短语以及方式状语的动词短语投射内部位置生成(a subject should not originate from a position lower than ba or inside the projection of verb phrases that contain the ba phrase and manner adverbials)。那么,内在主语在哪里?一种回答是内在主语生成于“都”的允准辖域之外,位于“把”的左侧。一个直接的选择是将内在主语放于“把”字短语指定语位置:
(77)[baP Subject[ba’ ba[vP NP[v’ v[VP V XP]]]。
“把”后NP的“都”必须位于动词短语内。如果就“都”允准而言“把”和轻动词组成不同的辖域或者最小限度条件和允准有关,那么和位于“把”字短语指定语位置的主语相关联的“都”的不可能性就可以被描述出来。(The impossibility of such a dou associated with the subject in the Spec of ba phrase may be captured if ba and v constitute different domains in regard to dou licensing or a minimality condition is relevant to the licensing.)最小限度条件(the minimality condition)可以用下列话来说明:“都”必须和最近的NP相关联。这种对“都”的限制可以由下列例子说明:
(78)张三和李四,我(*都)很喜欢这两个人。
如果话题化短语不在“都”的允准辖域内,或者主语“我”是一个更靠近“都”允准的NP成分,那么句子就会被排除。
采纳(78)中“把”的位置低于内在主语这种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把”后NP不能作为最外宾语这种缺失。回想我们对“把”字和“被”字结构的比较。即使“被”的主语通常和“把”的宾语相对应,存在于两者之间一个显著的系统性差异是“被”的主语可以被解释为屈折短语(IP)的受影响的宾语,但“把”的宾语不行。(77)的结构表明“把”在结构中的位置太低了以至于不能带上一个屈折短语作为它的补足语。据此,一个“把”后NP不能从一个屈折短语那里获得受影响的题元角色。
以上呈现的描述对汉语普通话中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把”字句变体而言是充分的。考虑到“把”和“被”字结构之间的相似性,这样的分析应该得到采用。不过,如果我们比较“把”字结构和它在台湾话中的对应句子时,还有一种选择。这个比较将会表明有一种选择能够描述“不如意的被动”句中“把”对应成分的缺失,这同样表明了相伴随的关于“不如意的被动”分析的变化。为了简明的目的,在以下部分中我们将把“不如意的被动”中“把”的对应成分(the counterpart of the adversative passive)称作转折“把”(adversative ba)。
“把”字结构可以有效地和台湾话中的ka结构进行比较。Ka在意义解读和句法表现上和“把”非常相似。特别是关于和ba/ka相关的状语安置以及都/long的分布,两个结构的表现几乎一样。因此,所有这部分讨论的“把”字句可以被翻译成ka字句而不改变可接受度。然而,两个结构也在很重要的方面存在差别。Ka不允许它的对应句是“不如意的被动”句。因此,和(18b)以及(19b)中不可接受的“把”字句相对应的ka字句都可以被接受。一般来说,只要有了“受影响”的解读,ka字句就是可接受的,而一点也不需要考虑ka后NP是否和句子中的动词相联系。下面的句子是个带有明显不及物静态动词(intransitive stative verb)“se小”的例子:
(79)li-e syaNim na ka gua se-ka bolang thiaN-u, gua tio
你 声音 如果 KA 我 小-extent 没有人 听-have 我 will
ka li si thaolo.
KA 你 解雇 工作。
如果你的声音太小以至于没有人能听见你,那我就会解雇你。
因为除了转折ka可以接受而转折“把”不可接受这个差异外,一般来说ka字结构表现得很像ba字结构,我们不能像刚刚指明的那样,说通过“把”字结构的位置能得出转折“把”的缺失。毕竟,一个带有外在宾语或内在宾语的ka字句表现得仍然像“把”字句。那就是说,ka字句和“把”字句都带动词短语作为它们的补足语。我们不清楚为什么ka还可以带一个IP作为它的补足语(转折ka)但“把”却不行。我们可以假定这些是ka/ba特有的次语类化性质(idiosyncratic subcategorization properties of ka/ba)并且不必再去探究它们。要不然,我们可以探索ka和“把”之间存在的关于指派给其后NP题元角色能力的基本差异(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ka and ba lies in their ability (or inability) to assign theta-roles to the NP following them)。我们在下面将详细说明。
我们注意到一方面“把”/ka/“被”的例子在内在宾语和外在宾语之间存在重要差别,另一方面在最外宾语上也存在重要差别。一个内在宾语和外在宾语可以直接在题元上和句子发生联系而不需要“把”/ka/“被”:一个内在宾语由动词指派题元角色,而一个外在宾语则在动词补足语中和一个NP相联系(领有者或者是补语从句的一个论元)。涉及这些宾语的结构都有着合式的非“把”/ka/“被”对应句。另一方面,一个最外宾语的出现和ka/“被”的出现关系密切。这可以通过一个内在宾语和外在宾语能充当话题而最外宾语不行这一点来说明:
(80)a. 桔子i,我喜欢ei。-内在宾语
b. 桔子i,我剥了ei皮了。-外在宾语
c. *林一,王五又击出了一只全垒打。-最外宾语
提升结构同样不允许最外宾语:
(81)*林一可能王五击出了一只全垒打。
(80c)和(81)不能接受的一个可能原因是额外的论元不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得题元角色(通过与一个题元承载要素相关联)。换句话说,转折“把”在普通话中不能说是因为生成于外在宾语位置的“把”后NP不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得题元角色。这同样意味着“把”不能给“把”后NP指派题元角色(正如我们在5.3部分说明的)。相比较,台湾话中的ka可以给NP指派一个题元角色。因此,转折ka是可以接受的。在这个意义上,ka能被分析成一个次语类化两个补足语成分的中心语(a head subcategorized for two complements):一个是ka后NP,另一个是NP后的动词短语。题元关系存在于ka和ka后NP之间,而不是一个最外宾语从IP那里获得题元角色。就题元指派能力而言,对ka和“把”字转折结构差别的观点表明分析“不如意的被动”时一个近似的选择方案。很有可能不是一个从IP那里获得题元角色的最外宾语。作为替代,“被”被次语类化为一个IP并且拥有一个外在论元(bei is subcategorized for an IP and also has an external argument)。这个外在论元,主语NP,从补足语为IP的“被”那里接受题元角色。“不如意的被动”句不需要包含一个算子。[NP bei IP]形式的句子简单地表示NP遭受表达为IP的事件的影响(the NP suffers from the event expressed by IP)。
简单地说,普通话中的“把”字结构可以被视作一个语法化程度更高的并且意义更空灵的台湾话ka字结构的变体。它们在题元指派能力上,即包含台湾话转折ka可以被接受而普通话转折“把”不能被接受这个对比,形成了最低限度的区别。 再者,和“把”与ka字结构之间进行互相比较相同,至于带有最外宾语造成句子的(不)可接受性上,“把”和“被”字结构题元指派能力的差异同样对两个结构之间系统性的不同负有责任(the different theta-assigning capabilities might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ystematic contrast between the bei construction and the ba construction in regard to the (un)acceptability of the cases involving an outermost object)。
在其他方面“把”字结构也可以和“被”字结构进行比较。避开那些因为结构包含着特殊解释使得不同类型动词对“被”字结构和“把”字结构产生不同影响的情况(aside from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verbs may affect the bei and ba constructions differently due to the special interpretations generally denoted by these constructions),“被”字结构失去了一些对“把”字结构而言是可能的解释,如(20)-(23)所显示的。在这些特殊的例子中,“把”的主语和“把”后NP都在题元上跟结果补语有联系;然而,只有“被”字句的主语才能有这样的联系。我们寻找这些差别来识别“被”字结构所涉及的算子以及典范“把”字句中存在的可能的歧义结构(we traced these differenc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perator involved in bei constructions and the ambiguous structures possible in canonical ba sentences)(和使役“把”字句相比较)。我们应该注意,即使关于不同动词对“把”和“被”字句产生效果的看法可能并不确定并且论元的选择很容易影响可接受度(见关于(12)-(17)的讨论),那些简化到只存在结构因素(差异)的例子,如“把”和“被”字句解释性可能的比较(不同?),以及带有最外宾语的“把”字句的缺乏,都被明显地舍弃了(the cases that have been reduced to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contrast in the interpretive possibilities of ba and bei sentences and the lack of the ba sentence with an outermost object, are clearer-cut)。通常这个不确定的部分跟相关句子是如何解读的以及它们使用的上下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我们接下来将转向(讨论)这个问题。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