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二元论

钱老的《我的精神自传》已经读了五天,文【这一定是不该出现的词汇】革回忆的部分尤其振聋发聩。说到国民性的问题上,钱老归纳中国知识分子三大劣根性之一就是二元论的思维定势,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一定要泾渭分明。今日在公车上巧遇让座一幕,我便忽发感慨,或许二元论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沉疴旧疾。
多年以前,我读过一篇文章:作者与父亲同乘公交车,偏巧全车的座位都坐满了人。一位姑娘见老人上车,可父亲却是刚做完痔疮手术,医生叮嘱勿坐,这样的私事老父自然不足为外人道,便谢绝姑娘一番好意,可谁知姑娘竟也是执拗的性子,涨红着脸硬是要让座,父亲虽不便,只好坐下方才了事。
我在现实生活里还识得这样一位叔叔:四十上下年纪,本也是古道热肠的热血汉子,无奈几年前大病一场,落下病根,虽从外表看来仍是精瘦年轻,但亲近之人才知,一病之后元气大伤,公交之上,自是再不能让座。而现今生活条件转好,医疗系统发达,可是有不少上了年纪之人的身体好过我这位叔叔。
可问题是,对于匆匆一面的公交车上偶遇的陌生人而言,又哪里知道这么多背后的故事?所以才会有掌掴拒不让座的年轻人的荒诞事情发生,才会有但凡去到一个陌生城市,见公交车上老人站立拉环,便武断定论,“这个城市的人素质太差”。
当然或许这只是少数情况,然而连让座这样被果断贴上“敬老爱幼”好人卡的事都可以如此复杂,更无论那些本身就真伪难辨的事情,则愈加的难以断清了。
而我再细想,这一种二元论实际上贯穿了从古至今,中国早已有之。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只有好与坏,忠与奸,苦与甜,所以岳飞永远是青山英魂,秦桧就一直是奸邪佞臣。正直永远是和忠贞、勇猛、凛冽、勤劳、仁爱、恭俭这样的词语连续在一起,而奸邪就一定是谄媚、胆怯、狡猾、放肆、卑鄙、无耻的。素不知女儿家既有团扇扑流莺的娇憨,又有临水葬落花的自伤。相比西方自古希腊就开始孕育起的叙事文学,美狄亚既有如此痴心,又兼如此狠绝的一面,就不得不承认,中国式的人物形象可是单薄逊色太多。所以当代文学一段很长时期的“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套路未必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源可因。而这一种简单的二元思想不仅仅反映在了文学的漫漫长河中,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亦然。我们之于法律的态度,便只有简单的犯罪/不犯罪概念,所以欠债就得还钱,杀人一定要偿命。犯罪者何须经过庭审,直接拉去批【也给括了吧】斗大会,有罪吗?有罪!然后群情激奋,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你。二元论的思维定势极易流于极端,如同最近激起激烈民【无奈肯定又被和谐】族情【又来了】绪的DY岛事件,要么是唯上级是瞻的奴才心理,要么就是fascism 式的暴【这个肯定被和谐】乱。在这一种激情涌动的暗潮面前,理智的声音被淹没。
我便开始思考,为何我们自古以来总是在走这样的路子?社会分析的触角往往伸向经济基础。陈文忠老师的一句话深刻概括了历史书上的一大段文字:西方发展工商业,最重要的是公平买卖,所以孕育民主,而中国小农经济,要依靠灌溉工程,所以需要专制主【这个词在哪里都是敏感的吗】义。这样想的话,这个问题似乎就很好解决了,一个人可以是矛盾的,所以历代前后作为不一的皇帝如过江之鲫,而对于人君来说,选贤与能就只有忠与不忠,从与不从,降与不降。君不见持辩证法思想的东坡居士半生闲居江湖,空叹早生华发么?
为了避开这一弊端,那么我们就必须突破二元论的思维定势,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情势瞬息万变,若一眼就可万年,沧海也能桑田,有哪来的闲心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又哪一个不是雷厉风行的主?沛公迟走一刻,便是项庄剑下之鬼,孔明稍是犹豫,就成司马公阶下之囚。如若我们掌握不好这个度,便极易沦为中庸主【剁了我的手吧】义。中庸有时候是中国的致胜法宝,它韬光养晦,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可有时候也是自伤武器,集体的在沉默中灭亡,可怜,可恨。就似钱老在书中提到的,重蹈周作人的悲剧——他没有守好民【特殊时期啊】族主【这个词哪里有问题了】义的底线,最终只落得个“汉【WHF这是我唯一的想法】奸文人”的骂名。没有守好民【最后一次了吧】族主【最后一次】义的底线,又岂止周作人一人?汪精卫少年诗云,“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何等的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大义凛然,革命气魄力透纸背!他大概到死都是想着要救中国的,可惜一着不慎误终身。
他们不爱国吗?不,他们都是爱国的,可惜清醒得太甚,又不似鲁迅这样清醒得彻底,世界公民的意识太强大,只造成民【这句是临时加上的】族主【真的是最后一次了】义的淡薄,便所谓此消彼长。但话说回来,似鲁迅一般的痛苦愤懑,又有什么解脱可言呢?
所以我们虽然不赞二元主【我擦】义的机械思维,但依然主张仍是有一个基本标准或是说底线,可这样的说的话,若凡事皆用标准或底线衡量,是适合还是不适合,不正是另一层的二元论?
看来中国人不可避免总是要走入二元论的死胡同。
多年以前,我读过一篇文章:作者与父亲同乘公交车,偏巧全车的座位都坐满了人。一位姑娘见老人上车,可父亲却是刚做完痔疮手术,医生叮嘱勿坐,这样的私事老父自然不足为外人道,便谢绝姑娘一番好意,可谁知姑娘竟也是执拗的性子,涨红着脸硬是要让座,父亲虽不便,只好坐下方才了事。
我在现实生活里还识得这样一位叔叔:四十上下年纪,本也是古道热肠的热血汉子,无奈几年前大病一场,落下病根,虽从外表看来仍是精瘦年轻,但亲近之人才知,一病之后元气大伤,公交之上,自是再不能让座。而现今生活条件转好,医疗系统发达,可是有不少上了年纪之人的身体好过我这位叔叔。
可问题是,对于匆匆一面的公交车上偶遇的陌生人而言,又哪里知道这么多背后的故事?所以才会有掌掴拒不让座的年轻人的荒诞事情发生,才会有但凡去到一个陌生城市,见公交车上老人站立拉环,便武断定论,“这个城市的人素质太差”。
当然或许这只是少数情况,然而连让座这样被果断贴上“敬老爱幼”好人卡的事都可以如此复杂,更无论那些本身就真伪难辨的事情,则愈加的难以断清了。
而我再细想,这一种二元论实际上贯穿了从古至今,中国早已有之。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只有好与坏,忠与奸,苦与甜,所以岳飞永远是青山英魂,秦桧就一直是奸邪佞臣。正直永远是和忠贞、勇猛、凛冽、勤劳、仁爱、恭俭这样的词语连续在一起,而奸邪就一定是谄媚、胆怯、狡猾、放肆、卑鄙、无耻的。素不知女儿家既有团扇扑流莺的娇憨,又有临水葬落花的自伤。相比西方自古希腊就开始孕育起的叙事文学,美狄亚既有如此痴心,又兼如此狠绝的一面,就不得不承认,中国式的人物形象可是单薄逊色太多。所以当代文学一段很长时期的“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套路未必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源可因。而这一种简单的二元思想不仅仅反映在了文学的漫漫长河中,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亦然。我们之于法律的态度,便只有简单的犯罪/不犯罪概念,所以欠债就得还钱,杀人一定要偿命。犯罪者何须经过庭审,直接拉去批【也给括了吧】斗大会,有罪吗?有罪!然后群情激奋,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你。二元论的思维定势极易流于极端,如同最近激起激烈民【无奈肯定又被和谐】族情【又来了】绪的DY岛事件,要么是唯上级是瞻的奴才心理,要么就是fascism 式的暴【这个肯定被和谐】乱。在这一种激情涌动的暗潮面前,理智的声音被淹没。
我便开始思考,为何我们自古以来总是在走这样的路子?社会分析的触角往往伸向经济基础。陈文忠老师的一句话深刻概括了历史书上的一大段文字:西方发展工商业,最重要的是公平买卖,所以孕育民主,而中国小农经济,要依靠灌溉工程,所以需要专制主【这个词在哪里都是敏感的吗】义。这样想的话,这个问题似乎就很好解决了,一个人可以是矛盾的,所以历代前后作为不一的皇帝如过江之鲫,而对于人君来说,选贤与能就只有忠与不忠,从与不从,降与不降。君不见持辩证法思想的东坡居士半生闲居江湖,空叹早生华发么?
为了避开这一弊端,那么我们就必须突破二元论的思维定势,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情势瞬息万变,若一眼就可万年,沧海也能桑田,有哪来的闲心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又哪一个不是雷厉风行的主?沛公迟走一刻,便是项庄剑下之鬼,孔明稍是犹豫,就成司马公阶下之囚。如若我们掌握不好这个度,便极易沦为中庸主【剁了我的手吧】义。中庸有时候是中国的致胜法宝,它韬光养晦,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可有时候也是自伤武器,集体的在沉默中灭亡,可怜,可恨。就似钱老在书中提到的,重蹈周作人的悲剧——他没有守好民【特殊时期啊】族主【这个词哪里有问题了】义的底线,最终只落得个“汉【WHF这是我唯一的想法】奸文人”的骂名。没有守好民【最后一次了吧】族主【最后一次】义的底线,又岂止周作人一人?汪精卫少年诗云,“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何等的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大义凛然,革命气魄力透纸背!他大概到死都是想着要救中国的,可惜一着不慎误终身。
他们不爱国吗?不,他们都是爱国的,可惜清醒得太甚,又不似鲁迅这样清醒得彻底,世界公民的意识太强大,只造成民【这句是临时加上的】族主【真的是最后一次了】义的淡薄,便所谓此消彼长。但话说回来,似鲁迅一般的痛苦愤懑,又有什么解脱可言呢?
所以我们虽然不赞二元主【我擦】义的机械思维,但依然主张仍是有一个基本标准或是说底线,可这样的说的话,若凡事皆用标准或底线衡量,是适合还是不适合,不正是另一层的二元论?
看来中国人不可避免总是要走入二元论的死胡同。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