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彰主过

崇祯十二年五月,“熊文灿所抚贼张献忠反谷城”,不久于罗睺山大败左良玉,“帝大惊”。身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本已因去年清军入侵之责屡遭言官弹劾,而对于张献忠处理不当的熊文灿又是自己荐举之人,此时自觉难辞其咎,于是自请督师讨贼。八月,崇祯作出决定,颁布谕旨:“辅臣屡疏请罪,诚恳愈加,尤见守法振玩至意。…以辅臣才识过人,办此裕如…凯旋之日,优叙隆酬。”而且特别关照杨嗣昌,不必预先立下军令状,从而为其留下回旋余地。出征之日,崇祯更是亲自作诗相赠。及其在外征战,又有亲笔手谕,内中有言:“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矣!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如果怀疑崇祯对于杨嗣昌的这种特殊感情只是因为期望他尽心平贼,那么襄阳陷落、襄王被杀之后,崇祯得知杨嗣昌的死讯,深深叹息,说他“功虽未成,志亦堪悯”,又亲作祭文,备显眷顾、惋惜、哀怜之情,种种举动,就不能用崇祯的功利之心解释了。相比于崇祯一朝的其他官员,杨嗣昌始终为帝眷顾,就显得特别不同寻常。除了他的才情、气质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崇祯十五年初,辽东吃紧,“南北交困”,而明朝“力竭矣”。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委婉的向崇祯提出与清议和的主张:“两城久困,兵不足援,非用间不可。”崇祯长期在攘外还是安内的大政上犹豫不决,态度不明,此时心有灵犀,答复道:“可款则款,不妨便宜从事。”陈新甲自以为得到了明确的指示,于是立即着手执行,可是崇祯“因畏声气诸臣阻挠,故深密之”。不料陈新甲一时大意,将议和的重要文件外泄,于是言路哗然,指责兵部“主和辱国”。“帝愠甚”,降严旨切责新甲。他希望陈新甲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对车保帅,可是陈竟然不深思崇祯长期以来不明言和议的原因,仍然自以为是按旨办事,“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在申辩书上多引圣谕。于是“委过于上”,“帝益怒”,将其逮捕入狱,弃市。
陈新甲其人,“为杨嗣昌引用,其人品心术相似,军书旁午,裁答无滞,帝初甚倚之。”《明史》至此,笔锋突转:“晚特恶其泄机事,且彰主过,故杀之不疑。”如果我们再去看杨嗣昌请罪督师的两个原因:清兵入侵和熊文灿抚局之败,似都不应由他去承担所有责任。
清兵入侵,杨嗣昌的议和因舆论和崇祯的摇摆而作罢,前已提及。再说熊文灿之起,先是崇祯派中使“往觇之”,中使对他评价为“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还朝,言于帝。然后杨嗣昌才以熊“有内援可引”而荐之。而孙传庭和洪承畴部因清军进犯而被调至北方边防,使得杨嗣昌“十面张网”战略难以实施,他向崇祯力争:“贼未绝种,承畴、传庭宜留一人于彼镇压。”而崇祯拒不接受。张献忠未叛之时,杨嗣昌就已提醒崇祯注意其不正常的举动,并且试图调兵遣将,包围谷城。—可是无论怎样,杨嗣昌却揽下了所有的责任,他这样对崇祯,你说崇祯该怎样对他?
互相理解、舍身成全,对于平民百姓都是难事,更何况君臣之间?舍此不论,如万元吉所言,天下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其不足之处,作为决策层的一员,阐明自己的意见当然不错,但是决策一出,个人再争下去也没有必要,而要尽量配合,承担责任,否则团队离心离德,将一事无成。当然你可以什么也不做,任其发展,可是既然身处庙堂,为了自身安危荣辱而推卸责任,像周延儒沉默使乖,陈演、魏藻德拖延不决,说他们失职,就太便宜了。
崇祯十五年初,辽东吃紧,“南北交困”,而明朝“力竭矣”。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委婉的向崇祯提出与清议和的主张:“两城久困,兵不足援,非用间不可。”崇祯长期在攘外还是安内的大政上犹豫不决,态度不明,此时心有灵犀,答复道:“可款则款,不妨便宜从事。”陈新甲自以为得到了明确的指示,于是立即着手执行,可是崇祯“因畏声气诸臣阻挠,故深密之”。不料陈新甲一时大意,将议和的重要文件外泄,于是言路哗然,指责兵部“主和辱国”。“帝愠甚”,降严旨切责新甲。他希望陈新甲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对车保帅,可是陈竟然不深思崇祯长期以来不明言和议的原因,仍然自以为是按旨办事,“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在申辩书上多引圣谕。于是“委过于上”,“帝益怒”,将其逮捕入狱,弃市。
陈新甲其人,“为杨嗣昌引用,其人品心术相似,军书旁午,裁答无滞,帝初甚倚之。”《明史》至此,笔锋突转:“晚特恶其泄机事,且彰主过,故杀之不疑。”如果我们再去看杨嗣昌请罪督师的两个原因:清兵入侵和熊文灿抚局之败,似都不应由他去承担所有责任。
清兵入侵,杨嗣昌的议和因舆论和崇祯的摇摆而作罢,前已提及。再说熊文灿之起,先是崇祯派中使“往觇之”,中使对他评价为“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还朝,言于帝。然后杨嗣昌才以熊“有内援可引”而荐之。而孙传庭和洪承畴部因清军进犯而被调至北方边防,使得杨嗣昌“十面张网”战略难以实施,他向崇祯力争:“贼未绝种,承畴、传庭宜留一人于彼镇压。”而崇祯拒不接受。张献忠未叛之时,杨嗣昌就已提醒崇祯注意其不正常的举动,并且试图调兵遣将,包围谷城。—可是无论怎样,杨嗣昌却揽下了所有的责任,他这样对崇祯,你说崇祯该怎样对他?
互相理解、舍身成全,对于平民百姓都是难事,更何况君臣之间?舍此不论,如万元吉所言,天下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其不足之处,作为决策层的一员,阐明自己的意见当然不错,但是决策一出,个人再争下去也没有必要,而要尽量配合,承担责任,否则团队离心离德,将一事无成。当然你可以什么也不做,任其发展,可是既然身处庙堂,为了自身安危荣辱而推卸责任,像周延儒沉默使乖,陈演、魏藻德拖延不决,说他们失职,就太便宜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