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评约翰生哲理小说《幸福谷》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阳光不锈
英国作家塞缪•约翰生(Samuel Johnson,1709-178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和词典编撰家。《幸福谷》(又译《追寻幸福》)是他唯一的小说创作,以思想敏锐、构思精巧、笔力雄健,文词优美著称。据他后来对雷诺爵士说,这是用一周晚上的时间写出来的,边写边发表,没来得及从头读一遍,因此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写作时间最少而且篇幅最短的一部世界文学经典名著。
这部为支付母亲葬礼费用而写的小说,尽管时间的仓促和心情急切躁动,几乎没有在这部似乎一气呵成的书留下任何大波大折的痕迹,这说明约翰生有着广泛读书和深思熟虑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文境。
十八世纪为启蒙主义时代,这是一个理性时代,也是一个怀疑主义时代,约翰生的《幸福谷》是借助一个东方传奇故事的框架,探索人生问题的哲理小说。
故事说道,在阿比西尼亚,有个峰峦叠嶂,湖光山色的幸福谷。生活在这世外桃源的一位叫拉赛拉斯的王子并不满足。他想象山外有山,幸福在远方。在听了诗人列因对“外面世界”黑暗面的描述后,更有探索追求的渴望。几经周折后,他和妹妹及诗人因列,还有妹妹的女仆从幸福谷出走。经尼罗河沿岸,到开罗、金字塔、大沙漠等地,一路与各色人群交谈,了解人类的一般生存状态。他们发现本以为能找到的幸福却并不存在,终于觉悟人们“在做出生活的选择时,忽视了生存”,为此,他们立足当前,筹划未来,返回到阿比西尼亚。书中的主人公拉赛拉斯王子,是个不满现状的年轻探索者。他二十六年来都在封闭的幸福谷里长大,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虽在这无忧无虑的的“伊甸园”里,但他不快乐,内心空虚,觉得自己和动物一样。原因是缺少更高追求的愿望,幻想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不幸来自无欲,却不知,有欲更增不幸。即使明知世态炎凉,人世多舛,他也要亲身经历,注定了他为寻找幸福要上穷碧落下黄泉,锲而不舍。终于完成精神朝圣之旅。
王子妹妹妮可娅,幼稚聪慧,很快就在旅途中理解了生活,在失去仆人的不幸中,懂得了控制情绪把握理智也能避免人生不幸的道理;落难的公主仆人皮夸尔小姐虔诚心善,不乏聪明才智;饱经风霜的诗人,是旅行者的向导,也是旁观者,他有尘世生活的经验,虽然有点看破红尘,却懂得人心好奇,对王子一行的探索心理,持宽容等待态度,不时给王子一行们以生活的经验和思想的规劝。他确实是一个好的向导,是王子一行们的良师益友。
几个旅行者,寻找幸福,精神朝拜,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循环往复。从城市,到牧场,从宫廷到百姓家……人世万象,都成为他们叩问幸福的对象。
小说在表现人类的不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有不可避免非自己选择的生活,如王子和诗人因列不同背景的出身;有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如哲学家的女儿去世和少女皮夸尔被抓;有不能如愿以偿的期待,如妮可娅焦虑思念被抓女仆人的归来。幸福决不能从贫困中得到,如简朴的牧羊人,他们内心愤愤不平,认为自己注定要为那些奢侈的富人而劳作,他们枯燥的眼光里闪着对富人仇视的目光,恶意看待那些地位高于他们之上的人。幸福也不可能因富有就得到保证,如总督就处在富有的危险之中,他随时会有被废黜、被杀害的危险。王子在走访中,他了解到几乎每个位居高位的人,都憎恨别人,同时也被其他人仇视。他们总是处在一种惶惶不安的生活中,或是策划阴谋,败露失措;或是玩弄权势,仓促逃亡;或是制造分裂,成为叛逆之徒。总督前后左右都有一些人是被派来监视和报告他的行踪的。幸福既不能从愚昧无知中获得,如阿拉伯人的妇女;也不能从坚韧不拔的智者、聪明的学问人或老年人中求得,如隐居者、天文学家。由于人生处在变化无常的状态,不幸因人而异,即使是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也因年龄、性格、观念不同而发生冲突。在作者看来,人是他自己基本热情的牺牲品,最危险莫过于来自人本身那种堂吉诃德式的狂热,如天文学家执着的迷悟,认为凭着自己的意念会有变化季节的能力。这也是理性的一种变态,这是理性的疯狂,也可以说是精神错乱状态。
人类的不幸,在于生命有限,然而任何经验都要经历过后才能体会,因此向导诗人不能教给王子经历,而王子要自己一切从头学起。王子的欲望正是造成他不幸的原因,可是正是这个出游的愿望,才能给他幸福的希望,才能满足他心里的渴望。
小说的“结尾”:简单地看,王子一行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阿比西尼亚。王子的回归是走遍天下以后回向本家,而且是回阿比西尼亚,不是回“幸福谷”,此时的王子和其他人,显然比原来丰富而且充实。就拿王子来说早年的悲观或乐观主义,已被生活经历所挫折,终于明白要抛弃不现实的幻想,放眼未来,立足眼前,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现实的事。
所以王子的回归不是消极悲观的简单回归,他们在寻找以后,形成了各自的“幸福计划”,有了干事的动机。不管怎么说,他们眼前追求完美无缺是合情合理的;尽管知道决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毕竟有了努力的方向。
英国作家塞缪•约翰生(Samuel Johnson,1709-178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和词典编撰家。《幸福谷》(又译《追寻幸福》)是他唯一的小说创作,以思想敏锐、构思精巧、笔力雄健,文词优美著称。据他后来对雷诺爵士说,这是用一周晚上的时间写出来的,边写边发表,没来得及从头读一遍,因此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写作时间最少而且篇幅最短的一部世界文学经典名著。
这部为支付母亲葬礼费用而写的小说,尽管时间的仓促和心情急切躁动,几乎没有在这部似乎一气呵成的书留下任何大波大折的痕迹,这说明约翰生有着广泛读书和深思熟虑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文境。
十八世纪为启蒙主义时代,这是一个理性时代,也是一个怀疑主义时代,约翰生的《幸福谷》是借助一个东方传奇故事的框架,探索人生问题的哲理小说。
故事说道,在阿比西尼亚,有个峰峦叠嶂,湖光山色的幸福谷。生活在这世外桃源的一位叫拉赛拉斯的王子并不满足。他想象山外有山,幸福在远方。在听了诗人列因对“外面世界”黑暗面的描述后,更有探索追求的渴望。几经周折后,他和妹妹及诗人因列,还有妹妹的女仆从幸福谷出走。经尼罗河沿岸,到开罗、金字塔、大沙漠等地,一路与各色人群交谈,了解人类的一般生存状态。他们发现本以为能找到的幸福却并不存在,终于觉悟人们“在做出生活的选择时,忽视了生存”,为此,他们立足当前,筹划未来,返回到阿比西尼亚。书中的主人公拉赛拉斯王子,是个不满现状的年轻探索者。他二十六年来都在封闭的幸福谷里长大,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虽在这无忧无虑的的“伊甸园”里,但他不快乐,内心空虚,觉得自己和动物一样。原因是缺少更高追求的愿望,幻想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不幸来自无欲,却不知,有欲更增不幸。即使明知世态炎凉,人世多舛,他也要亲身经历,注定了他为寻找幸福要上穷碧落下黄泉,锲而不舍。终于完成精神朝圣之旅。
王子妹妹妮可娅,幼稚聪慧,很快就在旅途中理解了生活,在失去仆人的不幸中,懂得了控制情绪把握理智也能避免人生不幸的道理;落难的公主仆人皮夸尔小姐虔诚心善,不乏聪明才智;饱经风霜的诗人,是旅行者的向导,也是旁观者,他有尘世生活的经验,虽然有点看破红尘,却懂得人心好奇,对王子一行的探索心理,持宽容等待态度,不时给王子一行们以生活的经验和思想的规劝。他确实是一个好的向导,是王子一行们的良师益友。
几个旅行者,寻找幸福,精神朝拜,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循环往复。从城市,到牧场,从宫廷到百姓家……人世万象,都成为他们叩问幸福的对象。
小说在表现人类的不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有不可避免非自己选择的生活,如王子和诗人因列不同背景的出身;有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如哲学家的女儿去世和少女皮夸尔被抓;有不能如愿以偿的期待,如妮可娅焦虑思念被抓女仆人的归来。幸福决不能从贫困中得到,如简朴的牧羊人,他们内心愤愤不平,认为自己注定要为那些奢侈的富人而劳作,他们枯燥的眼光里闪着对富人仇视的目光,恶意看待那些地位高于他们之上的人。幸福也不可能因富有就得到保证,如总督就处在富有的危险之中,他随时会有被废黜、被杀害的危险。王子在走访中,他了解到几乎每个位居高位的人,都憎恨别人,同时也被其他人仇视。他们总是处在一种惶惶不安的生活中,或是策划阴谋,败露失措;或是玩弄权势,仓促逃亡;或是制造分裂,成为叛逆之徒。总督前后左右都有一些人是被派来监视和报告他的行踪的。幸福既不能从愚昧无知中获得,如阿拉伯人的妇女;也不能从坚韧不拔的智者、聪明的学问人或老年人中求得,如隐居者、天文学家。由于人生处在变化无常的状态,不幸因人而异,即使是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也因年龄、性格、观念不同而发生冲突。在作者看来,人是他自己基本热情的牺牲品,最危险莫过于来自人本身那种堂吉诃德式的狂热,如天文学家执着的迷悟,认为凭着自己的意念会有变化季节的能力。这也是理性的一种变态,这是理性的疯狂,也可以说是精神错乱状态。
人类的不幸,在于生命有限,然而任何经验都要经历过后才能体会,因此向导诗人不能教给王子经历,而王子要自己一切从头学起。王子的欲望正是造成他不幸的原因,可是正是这个出游的愿望,才能给他幸福的希望,才能满足他心里的渴望。
小说的“结尾”:简单地看,王子一行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阿比西尼亚。王子的回归是走遍天下以后回向本家,而且是回阿比西尼亚,不是回“幸福谷”,此时的王子和其他人,显然比原来丰富而且充实。就拿王子来说早年的悲观或乐观主义,已被生活经历所挫折,终于明白要抛弃不现实的幻想,放眼未来,立足眼前,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现实的事。
所以王子的回归不是消极悲观的简单回归,他们在寻找以后,形成了各自的“幸福计划”,有了干事的动机。不管怎么说,他们眼前追求完美无缺是合情合理的;尽管知道决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毕竟有了努力的方向。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