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引领现实

“何以至此”,封面上的这四字,是对历史偶然性演变出唯一悲果的深刻追问。
全书是由很多篇杂文组合而成,每一篇杂文都是作者对晚清、民国和文革这段历史中“小事件”的感悟。综观全书,完全可以说,作者实际探讨的是同一个主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大变局演变成了时代悲剧?是什么样的路径选择使良性变革的努力与期望一次次落空?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暴力革命像幽灵一般在中国上空反复游荡?
全书分为四个篇章,第一辑“末路的罪与罚”, 第二辑“民国的新意义”, 第三辑“新鲜的记忆”, 第四辑收录了几篇讲国外事件的文章。书中着墨最多的是雷颐擅长的晚清史,反思晚清改革的几篇文章发人深省。分析各色人等在变动环境中的微妙心理和矛盾行为,历史人物们在具体的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性格特点。统治者们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对待同一事物的前后矛盾的处理方式,让人不禁慨叹人性的复杂和难测,推动着历史向着必然的死局前进。
书里特意有目的的指出,历史充满了偶然性,晚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无数的可能性,可是这无数的可能性都被统治者放弃,终而一一否决。当所有的路径都被堵死,暴力革命终于被迫上演了。
第四辑中讲述了列宁为什么不喜欢瑞士的故事,与第一辑晚晴变局的暴力收场相联系,读来让人感叹不已。在穷人生病了都可以住进疗养院的瑞士,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豪无用武之地。昭示着统治者必须主动响应变革呼声,方是避免激进与革命之路。
用借古讽今来形容这本书,有些太浅薄了,作者不是在讽刺,作者是在建言,作者想要从历史的迷雾中发现可资借鉴的路径选择,让历史照进现实,引领现实躲开历史的悲剧。
当然本书也有遗憾,这是此类书的通病。作者似乎有感而不能发,只能低叹现实何以至此,历史何时才能照进现实。
历史的逻辑冰冷如雪。
全书是由很多篇杂文组合而成,每一篇杂文都是作者对晚清、民国和文革这段历史中“小事件”的感悟。综观全书,完全可以说,作者实际探讨的是同一个主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大变局演变成了时代悲剧?是什么样的路径选择使良性变革的努力与期望一次次落空?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暴力革命像幽灵一般在中国上空反复游荡?
全书分为四个篇章,第一辑“末路的罪与罚”, 第二辑“民国的新意义”, 第三辑“新鲜的记忆”, 第四辑收录了几篇讲国外事件的文章。书中着墨最多的是雷颐擅长的晚清史,反思晚清改革的几篇文章发人深省。分析各色人等在变动环境中的微妙心理和矛盾行为,历史人物们在具体的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性格特点。统治者们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对待同一事物的前后矛盾的处理方式,让人不禁慨叹人性的复杂和难测,推动着历史向着必然的死局前进。
书里特意有目的的指出,历史充满了偶然性,晚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无数的可能性,可是这无数的可能性都被统治者放弃,终而一一否决。当所有的路径都被堵死,暴力革命终于被迫上演了。
第四辑中讲述了列宁为什么不喜欢瑞士的故事,与第一辑晚晴变局的暴力收场相联系,读来让人感叹不已。在穷人生病了都可以住进疗养院的瑞士,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豪无用武之地。昭示着统治者必须主动响应变革呼声,方是避免激进与革命之路。
用借古讽今来形容这本书,有些太浅薄了,作者不是在讽刺,作者是在建言,作者想要从历史的迷雾中发现可资借鉴的路径选择,让历史照进现实,引领现实躲开历史的悲剧。
当然本书也有遗憾,这是此类书的通病。作者似乎有感而不能发,只能低叹现实何以至此,历史何时才能照进现实。
历史的逻辑冰冷如雪。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