喟然伤心肝

古诗读来总是让人唇齿留香,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歌淳朴自然,可谓天然去雕饰,应是得到了《古诗源》作者沈德潜的偏爱。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中之风骨亦是世世代代学者咀嚼品尝的对象。今日读到王粲的《七哀诗》不免感慨乱世令人悲的景象。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然而何为七哀?在我看来,“七”乃虚数,并无特指之意,故七哀应是无限哀愁,百感交集,酝酿成诗的。然而在《古诗源》中,沈德潜则引用了吕向的题解,即“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此段文字不禁让我想起了佛教所谓的“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和五阴炽苦”。苦而悲,悲而哀,诗即成也。
从古至今战事不断,“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在权利的争夺赛中,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喟然伤心肝”。今日读王粲的《七哀诗》,料定谁都会想到杜少陵的三吏三别。此时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彼时是“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此时见“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彼时乃“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此时还“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彼时却“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世事无奈,与其说王粲之《七哀诗》乃杜甫三吏三别之祖,不如说是战争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现象的再次还原。《七哀诗》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使得读此诗如同读史。因此世人读《七哀诗》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必定是有益的。
天下皆言乱世出英雄,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同时想到乱世时分百姓们的不幸遭遇,我宁愿世上不再有英雄出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然而何为七哀?在我看来,“七”乃虚数,并无特指之意,故七哀应是无限哀愁,百感交集,酝酿成诗的。然而在《古诗源》中,沈德潜则引用了吕向的题解,即“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此段文字不禁让我想起了佛教所谓的“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和五阴炽苦”。苦而悲,悲而哀,诗即成也。
从古至今战事不断,“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在权利的争夺赛中,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喟然伤心肝”。今日读王粲的《七哀诗》,料定谁都会想到杜少陵的三吏三别。此时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彼时是“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此时见“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彼时乃“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此时还“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彼时却“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此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也”。世事无奈,与其说王粲之《七哀诗》乃杜甫三吏三别之祖,不如说是战争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现象的再次还原。《七哀诗》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使得读此诗如同读史。因此世人读《七哀诗》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必定是有益的。
天下皆言乱世出英雄,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同时想到乱世时分百姓们的不幸遭遇,我宁愿世上不再有英雄出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