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尔特,它不是精灵鼠小弟——我最爱的童书之《精灵鼠小弟》

我从来没把斯图尔特看作老鼠,因为他是——特利尔太太怀胎生下的二儿子。虽然他有老鼠的样貌,“他只有两英寸左右高,长着老鼠的尖鼻子、老鼠的长尾巴、老鼠的八字须,而且有老鼠那种灵活、害羞的样子”。所以我理解E•B•怀特的沮丧心情,当他发现自己笔误将斯图尔特称作老鼠。①关于这点,我和怀特心心相惜。
另外,必须要提的是电影《精灵鼠小弟》(1/2/3)与童话《小老鼠斯图尔特》的关系,既然连出版社都之用了相同的书名。电影《精灵鼠小弟》借斯图尔特之身,还的是好莱坞俗套动画片的魂,一部烂俗的,剧本改编后基本与原著无关反而糟蹋了原著的故事。要是怀特还活着,他应该就此事发表一片声明:拒绝承认《精灵鼠小弟》的改编。②不由喟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式化运作,把好好的童话生生改造成中产阶级的励志故事。商业片导演难道只有这点可怜可悲的想象力?故事主角斯图尔特除了一身美式休闲打扮,那形象简直就是一只刚从生物实验室里出逃的小白鼠。就连斯图尔特的身世也有了“合理”的解释:他是一只生活在孤儿院的无人认养、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耗子!还有那恶俗的人物模式设定,小鸟玛加洛竟然是偷窃团伙的阴谋卧底。这样的人物心理到底是有多灰暗!然而,出版社和译者竟然跟风商业电影,真是让人失望。③事实上,喜欢电影的未见得能体味原著的意趣,喜欢原著的则定然不会接受电影的改编。在此撇清。
斯图尔特是个迷你小人儿,这是讨喜的角色设定。孩子们喜欢诸如此类的形象,譬如格列佛在大人国、拇指姑娘、借物小人阿莉埃蒂、骑鹅旅行的尼尔斯等。小人儿除了身材比常人缩小数倍,眉眼嘴巴鼻子胳膊腿儿丝毫不差,因此异常矫捷灵活。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微观世界里,吃穿用度样样齐全,只不过更加精致。譬如斯图尔特——用帽子喝饮料,香烟盒子当床,回形针做的溜冰鞋,旅游纪念品商店的桦树皮小划子正需要这样的水手。
我猜女孩会更喜欢这本书,因为她们喜欢扮家家酒。大小形状不一的瓶盖作盏作碗,娃娃是客人。心灵手巧的主人会给娃娃布置个家。侧放的纸箱作娃娃的房子,纸壳的小床、小桌、小椅子,小五斗柜里放的都是从妈妈那里搜刮来的碎布头做的娃娃衣服。假象中,娃娃是活的,能够与自己对话。“吃晚饭吗?”“今天出去玩儿穿新衣服吧。再换个发型怎样?”“你一定困了。晚安。睡个好觉!”所以可想而知,一个有生命的迷你小人儿会给孩子带来多少想象和惊喜。而斯图尔特就是令孩子梦想成真的童话精灵。
斯图尔特是个早熟的孩子。不仅身体发育超常,他的自理和自立能力也很强。年龄虽小,他却借助身材优势成为父母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下水道里找戒指,暖气管下面推乒乓球,钻入钢琴修音键。他还掌舵帆船“黄蜂号”,夺得了公园模型帆船比赛的第一名。家人都很爱他,除了一只叫野茉莉的猫。野茉莉的情绪里总带着一种仆人对主子式的牢骚不满,甚至恶意。也许是由于自身体型的优势,或者是因为斯图尔特的老鼠样貌,野茉莉对斯图尔特还有些轻视。野茉莉不是一只好猫。小鸟玛加洛的到来,给斯图尔特的生命里带来了阳光。玛加洛是那么美丽、可爱,斯图尔特简直爱上了她。两个小家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由于野茉莉的诡计,受到惊吓的玛加洛毫无预兆地离开了。斯图尔特决定离家出走,一路向北,去寻找她。寻找玛加洛的旅程,对斯图尔特来说,也是追寻自己幸福的过程。驾驶着神奇的无声、可以隐形的小轿车,斯图尔特上路了。接下来的旅程不是坦途,有波折,也有惊喜。斯图尔特心意坚定地前行。正如作者怀特所说,斯图尔特的旅程象征着“每一个人不断的人生旅行”,即对“美好事物的理想”的追求。
总来说,我非常喜欢《小老鼠斯图尔特》。它是我儿时最喜欢的童话人物之一呢。不过,书中的第12节教室让人觉得处理的有些问题。在这节,斯图尔特主动请缨,为第七小学的学生代一堂课。不知不觉中,此时的斯图尔特已经七岁。故事设定斯图尔特非常早熟,因为他的生命周期似乎与老鼠相同。总之,七岁的斯图尔特展示出一个成年人才有的思维能力和气质。他十分强势地镇住乱哄哄的课堂,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为社会制定规则的柏拉图哲人王式的讨论。但是,这场浅尝辄止的对话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不同于《吹小号的天鹅》中课堂情节的设置,在《小老鼠斯图尔特》的故事里,怀特对教育进行了更加严肃的反思,强调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哲学层面的思辨。可是,内容安排有些草率了,虎头蛇尾。当然,怀特不得不草率,这毕竟是个童话故事,而不是什么鸿篇巨制。想来大概善于撰写戏谑杂文的怀特不甘单纯的孩子气,想要传达些成人的价值观。这本没什么错,可是手法上有些问题。就效果而言,让人感到生硬和不太恰当。当然,瑕不掩瑜,《小老鼠斯图尔特》仍是一部角色设计俏皮,情节活泼、生动的上佳作品。
①书出版后,怀特看到广告上把斯图尔特说成老鼠,大为不满,写信给出版人要求删掉这句话。他写道:“我在书中没有一处把斯图尔特写成是老鼠(我想这一点我错不了)。他只是一个小家伙,看上去像老鼠罢了,实际上他不是老鼠。他是第二个儿子。”可当他发现自己的笔误时,他不得不在同封信上又加了两句:“我错了,在第36页上,斯图尔特是被叫做老鼠——我刚翻出来。他本不该是老鼠的。”
②此处因袭怀特在《回家》文中谈论缅因新闻业的戏谑风格时所用的幽默。参见《这就是纽约》[美]E•B•怀特著,贾辉丰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8.
③详情请见“译者的话”。《精灵鼠小弟》[美]E•B•怀特著,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
另外,必须要提的是电影《精灵鼠小弟》(1/2/3)与童话《小老鼠斯图尔特》的关系,既然连出版社都之用了相同的书名。电影《精灵鼠小弟》借斯图尔特之身,还的是好莱坞俗套动画片的魂,一部烂俗的,剧本改编后基本与原著无关反而糟蹋了原著的故事。要是怀特还活着,他应该就此事发表一片声明:拒绝承认《精灵鼠小弟》的改编。②不由喟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式化运作,把好好的童话生生改造成中产阶级的励志故事。商业片导演难道只有这点可怜可悲的想象力?故事主角斯图尔特除了一身美式休闲打扮,那形象简直就是一只刚从生物实验室里出逃的小白鼠。就连斯图尔特的身世也有了“合理”的解释:他是一只生活在孤儿院的无人认养、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耗子!还有那恶俗的人物模式设定,小鸟玛加洛竟然是偷窃团伙的阴谋卧底。这样的人物心理到底是有多灰暗!然而,出版社和译者竟然跟风商业电影,真是让人失望。③事实上,喜欢电影的未见得能体味原著的意趣,喜欢原著的则定然不会接受电影的改编。在此撇清。
斯图尔特是个迷你小人儿,这是讨喜的角色设定。孩子们喜欢诸如此类的形象,譬如格列佛在大人国、拇指姑娘、借物小人阿莉埃蒂、骑鹅旅行的尼尔斯等。小人儿除了身材比常人缩小数倍,眉眼嘴巴鼻子胳膊腿儿丝毫不差,因此异常矫捷灵活。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微观世界里,吃穿用度样样齐全,只不过更加精致。譬如斯图尔特——用帽子喝饮料,香烟盒子当床,回形针做的溜冰鞋,旅游纪念品商店的桦树皮小划子正需要这样的水手。
我猜女孩会更喜欢这本书,因为她们喜欢扮家家酒。大小形状不一的瓶盖作盏作碗,娃娃是客人。心灵手巧的主人会给娃娃布置个家。侧放的纸箱作娃娃的房子,纸壳的小床、小桌、小椅子,小五斗柜里放的都是从妈妈那里搜刮来的碎布头做的娃娃衣服。假象中,娃娃是活的,能够与自己对话。“吃晚饭吗?”“今天出去玩儿穿新衣服吧。再换个发型怎样?”“你一定困了。晚安。睡个好觉!”所以可想而知,一个有生命的迷你小人儿会给孩子带来多少想象和惊喜。而斯图尔特就是令孩子梦想成真的童话精灵。
斯图尔特是个早熟的孩子。不仅身体发育超常,他的自理和自立能力也很强。年龄虽小,他却借助身材优势成为父母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下水道里找戒指,暖气管下面推乒乓球,钻入钢琴修音键。他还掌舵帆船“黄蜂号”,夺得了公园模型帆船比赛的第一名。家人都很爱他,除了一只叫野茉莉的猫。野茉莉的情绪里总带着一种仆人对主子式的牢骚不满,甚至恶意。也许是由于自身体型的优势,或者是因为斯图尔特的老鼠样貌,野茉莉对斯图尔特还有些轻视。野茉莉不是一只好猫。小鸟玛加洛的到来,给斯图尔特的生命里带来了阳光。玛加洛是那么美丽、可爱,斯图尔特简直爱上了她。两个小家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由于野茉莉的诡计,受到惊吓的玛加洛毫无预兆地离开了。斯图尔特决定离家出走,一路向北,去寻找她。寻找玛加洛的旅程,对斯图尔特来说,也是追寻自己幸福的过程。驾驶着神奇的无声、可以隐形的小轿车,斯图尔特上路了。接下来的旅程不是坦途,有波折,也有惊喜。斯图尔特心意坚定地前行。正如作者怀特所说,斯图尔特的旅程象征着“每一个人不断的人生旅行”,即对“美好事物的理想”的追求。
总来说,我非常喜欢《小老鼠斯图尔特》。它是我儿时最喜欢的童话人物之一呢。不过,书中的第12节教室让人觉得处理的有些问题。在这节,斯图尔特主动请缨,为第七小学的学生代一堂课。不知不觉中,此时的斯图尔特已经七岁。故事设定斯图尔特非常早熟,因为他的生命周期似乎与老鼠相同。总之,七岁的斯图尔特展示出一个成年人才有的思维能力和气质。他十分强势地镇住乱哄哄的课堂,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为社会制定规则的柏拉图哲人王式的讨论。但是,这场浅尝辄止的对话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不同于《吹小号的天鹅》中课堂情节的设置,在《小老鼠斯图尔特》的故事里,怀特对教育进行了更加严肃的反思,强调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哲学层面的思辨。可是,内容安排有些草率了,虎头蛇尾。当然,怀特不得不草率,这毕竟是个童话故事,而不是什么鸿篇巨制。想来大概善于撰写戏谑杂文的怀特不甘单纯的孩子气,想要传达些成人的价值观。这本没什么错,可是手法上有些问题。就效果而言,让人感到生硬和不太恰当。当然,瑕不掩瑜,《小老鼠斯图尔特》仍是一部角色设计俏皮,情节活泼、生动的上佳作品。
①书出版后,怀特看到广告上把斯图尔特说成老鼠,大为不满,写信给出版人要求删掉这句话。他写道:“我在书中没有一处把斯图尔特写成是老鼠(我想这一点我错不了)。他只是一个小家伙,看上去像老鼠罢了,实际上他不是老鼠。他是第二个儿子。”可当他发现自己的笔误时,他不得不在同封信上又加了两句:“我错了,在第36页上,斯图尔特是被叫做老鼠——我刚翻出来。他本不该是老鼠的。”
②此处因袭怀特在《回家》文中谈论缅因新闻业的戏谑风格时所用的幽默。参见《这就是纽约》[美]E•B•怀特著,贾辉丰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8.
③详情请见“译者的话”。《精灵鼠小弟》[美]E•B•怀特著,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