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与这本书偶遇在广州的一个书店,或许是因为广州临近香港,这个书店有一个香港图书专区。有原版香港图书,也有与香港有关的国内图书,封面上醒目的"城市学"吸引了我的目光,拿起这本书,看到作者是潘国灵,于是想都没想就买了下来。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潘国灵的作品,第一本是六月在家读完的《第三个纽约》,很喜欢作者的读城的方式与视角。
前一段与一个共同工作的老师去北京的大悦城吃饭,他是个学者,哲学系博士毕业,也曾在学校任教,借调来北京工作有半年时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坐在餐厅座位上后他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是:我来北京半年了,从来没进过西单任何一家商场。要知道,我们单位与这些商场只是咫尺之遥。
潘国灵同样身为一个学者,但并没有像大多数学者那样独立于学术之中游离在都市之外。他的这两部作品中,学术词汇不可谓不多,但比之于大多数学者,他却能更好的解读城市。身为一个香港人,潘国灵在《第三个纽约》中就常有不经意的拿纽约跟香港做对比,这本香港城市文化笔记,自然就比之"纽约"有更深的洞悉,解读,理解。章节划分为空间,文化,流行三个维度,看似还真有过于理论的嫌疑(书名本身就是“城市学”),但是内容完全不会枯燥,可读性很强,从学术角度建构,从都市人角度解读。作为一个非学者的都市人身份的青年读者,构筑作者写作角度的这些镜像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带给了我极大的阅读上的快感。地下铁、楼宇、地标性地段、KTV、城市的历史隐喻及大事记、消费主义、流行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的象征意义,作者自由的穿梭在理论与实践中间,用这一个个侧面构建了一个之于都市游荡者的全面的城市面貌。
“如果思想不能与生命扣连,就成了空泛之言。”我想,这大概就是潘国灵为什么要作为一个都市浪游者的原因吧。毫无疑问,这本书将帮助我更好解读自己身处的城市,或者说,与它更好的相处。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潘国灵的作品,第一本是六月在家读完的《第三个纽约》,很喜欢作者的读城的方式与视角。
前一段与一个共同工作的老师去北京的大悦城吃饭,他是个学者,哲学系博士毕业,也曾在学校任教,借调来北京工作有半年时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坐在餐厅座位上后他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是:我来北京半年了,从来没进过西单任何一家商场。要知道,我们单位与这些商场只是咫尺之遥。
潘国灵同样身为一个学者,但并没有像大多数学者那样独立于学术之中游离在都市之外。他的这两部作品中,学术词汇不可谓不多,但比之于大多数学者,他却能更好的解读城市。身为一个香港人,潘国灵在《第三个纽约》中就常有不经意的拿纽约跟香港做对比,这本香港城市文化笔记,自然就比之"纽约"有更深的洞悉,解读,理解。章节划分为空间,文化,流行三个维度,看似还真有过于理论的嫌疑(书名本身就是“城市学”),但是内容完全不会枯燥,可读性很强,从学术角度建构,从都市人角度解读。作为一个非学者的都市人身份的青年读者,构筑作者写作角度的这些镜像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带给了我极大的阅读上的快感。地下铁、楼宇、地标性地段、KTV、城市的历史隐喻及大事记、消费主义、流行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的象征意义,作者自由的穿梭在理论与实践中间,用这一个个侧面构建了一个之于都市游荡者的全面的城市面貌。
“如果思想不能与生命扣连,就成了空泛之言。”我想,这大概就是潘国灵为什么要作为一个都市浪游者的原因吧。毫无疑问,这本书将帮助我更好解读自己身处的城市,或者说,与它更好的相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