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先生讲古典诗词

搬过家的人都知道,搬家的过程是一个精简生活物品的过程。如果在一处住一辈子,房间里存着小学的习字本、中学的考卷都不是什么难事;若是搬过几次家,依然留在身边的东西,必是对主人而言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了。叶嘉莹在半生流离辗转的生活中,始终随身携带着当年听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因而吸引我的不只是这笔记的内容本身,更是它背后时光的沉淀,精神的升华。
顾随先生的父亲是前清秀才,先生幼承庭训,诵习四书五经、唐宋八家文、唐宋诗及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后考入北洋大学,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即投身英语及国文的教育工作。先生在古典诗词方面留下了不菲的著作,而教学之于著述,除去了踪迹及规范的限制,更是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叶嘉莹聆听顾随先生讲授古典诗词前后近六年之久,不仅记下了大师的高谈阔论,也批注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说:“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决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这与顾随先生的几句话相得益彰:“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师生可谓跨越了生死离别的时空界限,情致情思相会交融。
顾随先生的女儿将叶嘉莹半尺多厚的听课笔记整理成书,用实录的形式,保留了顾随先生雅正与通俗合揉、严肃与幽默并在的讲课风格,仿佛文字跳动起来,依旧是大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顾随先生讲古典诗词,常是先拈举一个当时有所感发的话头,层层深入,可以接连讲授好几小时甚至好几周不止,看似讲为人学道之方,实则论诗的妙义;不仅就用字遣词、诗人风格展开比较,也就诗之情意引申发挥,加入了自己研读和创作的心得体验,还掺杂了西洋文字的特色。当年他的课已有“跑野马”的美誉,这野马不是毫无羁勒、没边际地随意狂奔,而是有生命力量、生活色彩的浩浩荡荡。
古典诗词可谓汉语言文化的瑰宝,不仅在文字技巧、节奏韵律上登峰造极,在思想意境上也凝练高致、意蕴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又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这样高远通达的诗性,为我们展示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人文关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雄魂壮志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相融,将小我化而为大我,让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撼动千年之后的我们。
与搬家的道理一样,改朝换代也是一个筛选文化成果的过程。太平盛世,藏书万间不是难事;但社会动荡之时,间或举国迁徙,文学书籍毕竟不是逃难的必需品,留于身后而毁于战火者不可计数。又有新朝焚旧书,保留下来的更无几。如李清照的《漱玉词》十六卷本已交与朝廷,却埋没在深宫之中,一直到明朝,被当做年深日久的废纸盒垃圾,清除出来,和许多发黄的破书一同烧成了灰烬,流传在外的仅诗词数十首。我们今天得以背诵的诗词,不知有多少靠口口相传才流传下来,岂独“珍贵”所能形容。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史国,也是一个辉煌的诗国。如果说历史是现代基业的承重墙,古典诗词就是墙上的精美壁画,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与灵魂,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文字的保存与流传已经不是问题,然而对古典诗词内涵的体会与感发,却在快节奏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娱乐中渐渐疏离。惟愿这些历经了说不尽的艰难而终付刊印的书籍能广为人读,古典诗词得以真正地流传。
顾随先生的父亲是前清秀才,先生幼承庭训,诵习四书五经、唐宋八家文、唐宋诗及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后考入北洋大学,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即投身英语及国文的教育工作。先生在古典诗词方面留下了不菲的著作,而教学之于著述,除去了踪迹及规范的限制,更是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叶嘉莹聆听顾随先生讲授古典诗词前后近六年之久,不仅记下了大师的高谈阔论,也批注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她说:“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决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这与顾随先生的几句话相得益彰:“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师生可谓跨越了生死离别的时空界限,情致情思相会交融。
顾随先生的女儿将叶嘉莹半尺多厚的听课笔记整理成书,用实录的形式,保留了顾随先生雅正与通俗合揉、严肃与幽默并在的讲课风格,仿佛文字跳动起来,依旧是大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顾随先生讲古典诗词,常是先拈举一个当时有所感发的话头,层层深入,可以接连讲授好几小时甚至好几周不止,看似讲为人学道之方,实则论诗的妙义;不仅就用字遣词、诗人风格展开比较,也就诗之情意引申发挥,加入了自己研读和创作的心得体验,还掺杂了西洋文字的特色。当年他的课已有“跑野马”的美誉,这野马不是毫无羁勒、没边际地随意狂奔,而是有生命力量、生活色彩的浩浩荡荡。
古典诗词可谓汉语言文化的瑰宝,不仅在文字技巧、节奏韵律上登峰造极,在思想意境上也凝练高致、意蕴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又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这样高远通达的诗性,为我们展示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人文关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雄魂壮志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相融,将小我化而为大我,让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撼动千年之后的我们。
与搬家的道理一样,改朝换代也是一个筛选文化成果的过程。太平盛世,藏书万间不是难事;但社会动荡之时,间或举国迁徙,文学书籍毕竟不是逃难的必需品,留于身后而毁于战火者不可计数。又有新朝焚旧书,保留下来的更无几。如李清照的《漱玉词》十六卷本已交与朝廷,却埋没在深宫之中,一直到明朝,被当做年深日久的废纸盒垃圾,清除出来,和许多发黄的破书一同烧成了灰烬,流传在外的仅诗词数十首。我们今天得以背诵的诗词,不知有多少靠口口相传才流传下来,岂独“珍贵”所能形容。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史国,也是一个辉煌的诗国。如果说历史是现代基业的承重墙,古典诗词就是墙上的精美壁画,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与灵魂,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文字的保存与流传已经不是问题,然而对古典诗词内涵的体会与感发,却在快节奏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娱乐中渐渐疏离。惟愿这些历经了说不尽的艰难而终付刊印的书籍能广为人读,古典诗词得以真正地流传。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