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弱的巨人

还有更多的宏愿没有达成。对于那些站在国家权力巅峰,叱咤风云的巨人们来说,面对戛然而止的命途,遗憾是永远存在的。他们在不得已地合上双眼之时,注定会不合时宜地哀叹:我本可以做得更多。命运犹如荒芜的旷野,大雾迷蒙,模糊了这些巨人的视野,他们紧握住权杖的手在不住颤抖。前行已经没有方向了,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怀着可悲的勇气,仍然期望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他们羸弱的身体面前,这种幻象多么可笑。终于,他们在命运的荒原里跌倒了,万劫不复。权力的宝座轰然倒塌,一切实现了的、未实现的,辉煌的功绩,最终滑入了可怕的黑暗的深渊。
命运总是荒诞得引人发笑,直至笑出泪来。
《病夫治国》一书探讨了疾病对国家元首们的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内维尔·张伯伦、温斯顿·丘吉尔、列宁、斯大林、夏尔·戴高乐 ······这些响亮的名字,令人生畏的征服者,在强悍的命运面前,就像一个个卑微的对手、一个个可怜的失败者。他们曾经代表着所有那些强大的国家的立场,掌控着这些国家前进的船舵,手握着改变世界格局的钥匙。在意气风发的时刻,他们受着世人的景仰,承担着沉重的责任,也抗击着持续不断的流言与毁谤。危险总是与荣耀相伴随。他们的生命本来就是一部史诗。他们一定认为——同时世人也会这样认为——他们会以顽强的姿态屹立不倒。就像斯大林这个名字本身的含义那样,“铁人”,一切本该如此。他们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与考验,那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才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可是,他们的身体呢?当他们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在谈判桌上迫使对手屈服时,又哪里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向病魔摇尾乞怜?
疾病,是这些不可一世的巨人们最为微妙的死敌。死亡的恐惧是虚假的、无形的,它只在一些孤独的时刻才使这些巨人们感到焦虑不安。无力感才是真实的、有形的;它有棱有角,无比沉重,刺激并压迫着这些天之骄子,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为他们带来关于衰弱的耻辱感。这样的无力感应该比肌体的疼痛更让他们绝望才是。疼痛的撕扯起码还是可以抵挡的,起码还能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然而无力感的侵扰却是不可战胜的,它让人感到生命的局限。他们意识到时不我待,拼命想抓住什么、改变什么,然而身体的条件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他们一定想着,还要创造些什么“奇迹”,还要放手一搏,然而现实却冷冰冰的。让这些盖世英雄抱着宏大的蓝图却只能僵硬地躺在病榻上对着天花板祷告,难道不是比让他们一了百了痛快地躺在棺材里更残酷、更令人难堪吗?
当罗斯福拖着虚弱不堪的病躯不远万里冒险到雅尔塔赴会时,他那伟大的头脑难道仅仅被死亡的恐惧所挟持吗?他难道没有意识到自己终将不可救药?当艾森豪威尔不顾已经病入膏肓的身体还要竞选第三任总统时,他难道仅仅贪恋权力那迷人的魅力?当戴高乐无可奈何地走下权力的神坛时,他难道仅仅为自己的意外失势而沮丧?当列宁抛下尚未完善的国家机器而屡次休养时,他难道仅仅是受到可耻的胆怯的驱使?不,都不是。这些疯狂的人是还想得到更多,或者为国家或人民争取更多。为此,一些必要的牺牲是必须的。健康仅仅是为争取更大价值的筹码,把它抵押出去,或是将它好好保存,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问题。对于死亡的想象,它的影响,也仅仅及此。权力那怪异的逻辑总是能轻松地侵蚀清醒的理智。然而,可望而不可即的野心却能使人真正地绝望。这种绝望、无力感使那些天才变得敏感、软弱、暴躁或歇斯底里。对于攫取巨大权力的那些巨人们来说,最难受的也许不是直接的死亡,而是身体和灵魂慢慢腐坏所散发出的恶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也许更为准确地道出了令人尴尬和苦恼的现实。与之相对照的,还有三国时年轻将领太史慈临终时那句痛苦的哀嚎:“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谁都听得出这句话里的悲苦意味,只是不知那些在病中痛苦呻吟的枭雄们听到,作为不幸的同类,会不会也心有戚戚焉?
病愈沉重了,走不到更远了。权力要生锈了,威权要失落了。病中的雄狮,最终还是垂下了高傲的头颅。
命运总是荒诞得引人发笑,直至笑出泪来。
《病夫治国》一书探讨了疾病对国家元首们的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内维尔·张伯伦、温斯顿·丘吉尔、列宁、斯大林、夏尔·戴高乐 ······这些响亮的名字,令人生畏的征服者,在强悍的命运面前,就像一个个卑微的对手、一个个可怜的失败者。他们曾经代表着所有那些强大的国家的立场,掌控着这些国家前进的船舵,手握着改变世界格局的钥匙。在意气风发的时刻,他们受着世人的景仰,承担着沉重的责任,也抗击着持续不断的流言与毁谤。危险总是与荣耀相伴随。他们的生命本来就是一部史诗。他们一定认为——同时世人也会这样认为——他们会以顽强的姿态屹立不倒。就像斯大林这个名字本身的含义那样,“铁人”,一切本该如此。他们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与考验,那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只有这样才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可是,他们的身体呢?当他们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在谈判桌上迫使对手屈服时,又哪里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向病魔摇尾乞怜?
疾病,是这些不可一世的巨人们最为微妙的死敌。死亡的恐惧是虚假的、无形的,它只在一些孤独的时刻才使这些巨人们感到焦虑不安。无力感才是真实的、有形的;它有棱有角,无比沉重,刺激并压迫着这些天之骄子,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为他们带来关于衰弱的耻辱感。这样的无力感应该比肌体的疼痛更让他们绝望才是。疼痛的撕扯起码还是可以抵挡的,起码还能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然而无力感的侵扰却是不可战胜的,它让人感到生命的局限。他们意识到时不我待,拼命想抓住什么、改变什么,然而身体的条件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他们一定想着,还要创造些什么“奇迹”,还要放手一搏,然而现实却冷冰冰的。让这些盖世英雄抱着宏大的蓝图却只能僵硬地躺在病榻上对着天花板祷告,难道不是比让他们一了百了痛快地躺在棺材里更残酷、更令人难堪吗?
当罗斯福拖着虚弱不堪的病躯不远万里冒险到雅尔塔赴会时,他那伟大的头脑难道仅仅被死亡的恐惧所挟持吗?他难道没有意识到自己终将不可救药?当艾森豪威尔不顾已经病入膏肓的身体还要竞选第三任总统时,他难道仅仅贪恋权力那迷人的魅力?当戴高乐无可奈何地走下权力的神坛时,他难道仅仅为自己的意外失势而沮丧?当列宁抛下尚未完善的国家机器而屡次休养时,他难道仅仅是受到可耻的胆怯的驱使?不,都不是。这些疯狂的人是还想得到更多,或者为国家或人民争取更多。为此,一些必要的牺牲是必须的。健康仅仅是为争取更大价值的筹码,把它抵押出去,或是将它好好保存,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问题。对于死亡的想象,它的影响,也仅仅及此。权力那怪异的逻辑总是能轻松地侵蚀清醒的理智。然而,可望而不可即的野心却能使人真正地绝望。这种绝望、无力感使那些天才变得敏感、软弱、暴躁或歇斯底里。对于攫取巨大权力的那些巨人们来说,最难受的也许不是直接的死亡,而是身体和灵魂慢慢腐坏所散发出的恶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也许更为准确地道出了令人尴尬和苦恼的现实。与之相对照的,还有三国时年轻将领太史慈临终时那句痛苦的哀嚎:“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谁都听得出这句话里的悲苦意味,只是不知那些在病中痛苦呻吟的枭雄们听到,作为不幸的同类,会不会也心有戚戚焉?
病愈沉重了,走不到更远了。权力要生锈了,威权要失落了。病中的雄狮,最终还是垂下了高傲的头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