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篇书评

小说与乾坤大挪移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9-02 来源: 信息时报
《太平鬼记》 尚思伽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侯磊(书评人)
如果把写作当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比武,作者要想打赢那些资深读者,需要的是变换使用不同的武器、武功套路,甚至不同的比武方式。不少后现代作家惯用的伎俩就是不跟你打,只跟你逗着玩。在读书时拆解作者的武功招式,虽然有些小小的“犯坏”,但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这次亮剑的作品是《太平鬼记》,是一位美丽女侠的大作,读后发现果然是一本有趣的书,见高人不能交臂失之。面对女侠,虽然打不过,也要比划一下了。
单看书名,首先就想起了《太平广记》,再看内容,则想起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作品表面上看很像古代的笔记小说,但实际上先锋意味十足,甚至说大大拓展了历史小说的创作空间,不失为一条写小说的新路径。其中有趣的部分不仅仅在于书的内容,我想还在于作者尚思伽的整个创作过程。
在《太平鬼记》中收集的八部作品,分别是《史官》、《君子》、《变法》、《知音》、《万人敌》、《神君》、《陌上桑》、《别史》。故事情节中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中八个重要的事件,分别是:史官如实记录历史、孔子殡天、商鞅变法、荆轲死后高渐离行刺秦王、楚汉相争项羽自刎乌江、飞将军李广蒙冤、汉武帝时太子巫蛊案、司马迁著《史记》。不少篇目单看题目,都能猜出作者写的是什么故事。这些故事小学生都能有个常识,中学生就能讲述得十分精彩了。那么在这种一见面就告诉对手自己的招数的情况下,该如何出招呢?
尚女侠果然聪明,她知道如何出奇制胜,以不变应万变。在每一篇小说中,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没有被认真地讲述,重大历史人物甚至都没有出现,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作者把主人公的重担下放到那些大人物的身边,往往是从一个无关紧要的弟子、随从、下级官员、旁观者身上开始的,并且用他们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在讲述中,读者始终等待着作者重述那个悲壮的故事主干,等待着那些后人仰慕甚至思恋的大人物(司马迁除外)登场,并交代一个重大的结局。可惜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登场。《史官》中并没有一个王出来把史官杀掉;孔子死后那些徒弟们最终没有一个结局;商鞅、高渐离、项羽、汉武帝太子、司马迁等人的死亡最终也没有爆出什么猛料;也只有《神君》一篇,最后冯王孙盗回了李广的伏虎弓,给了一个相对传统的小说结局。可此时,每篇小说的事情都说明白了,意境都已经营造完成,作者自认为想说的话都说清楚了。但还是怕读者不明白,就在每篇小说最后附上一段文言的“鬼生曰”,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小说中“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对读者的挑战——看不懂小说的话就看文言史论吧,反正小说和文言,怎么也得懂一样。
对于作者来说,历史小说既好写又难写,好写在于故事的主干(行话叫大梁)和主要人物都不用想了,有现成的,甚至连故事的大结局也只是正史野史中的几种说法。那不好写的地方在哪?有人说,除了好写的地方都是不好写的;也有人说,恰恰就是这些固定的情节和人物是最不好写的。传统历史小说的创作讲究尽力还原历史,或者用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来点评,写得多是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中国最早的小说《丹燕子》,再到除了《红楼梦》以外的那三大名著,都是把小说写得比历史还脍炙人口。而这部书中,作者尚思伽谙熟历史,她最擅长的,是从历史的边角料中找出许多别人忽略的地方做文章。用作者的话说,是“史书停止的地方,小说就开始了。”到此时,我们大致能猜一下作者的武功路数了。
《太平鬼记》一书最后还有个附录,附有作者所写的九篇笔记小说,每篇不过千把字,都讲述了聊斋那样的故事。这下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师承。故事本身是在每一个时代成批量流传的。而中国故事的一个大爆发时期,往往都是对外交流繁荣的时期,比如在汉代有佛教故事,唐代有阿拉伯故事,明清有西洋基督教故事等,这些故事成批地传入中国,即使今天,仍旧能从《故事海》、《一千零一夜》、《太平广记》、《聊斋志异》等书中,发现一些同源的故事,并找出它们的流传过程。到了现在这个故事无障碍的时代,历史、现实和魔幻,更可以在故事中自由地穿越了。
严格来讲,古代的历史小说都是没有“版权”的,因为那些故事都是跨时代的集体创作,并不是一个人从头发明到尾的,都是在每一代人的口传心授中,不断添枝加叶,丰富剧情,在故事的大梁上架上一根又一根的房杔,并且把这些作为房杔的枝干改装加工,使得房子更加漂亮壮大。因此说来,作者只是起了一个编订的作用,这也是很多作者不署真名的原因。
现代文学中“新造”历史,要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开始,是他原创了“乌鸦肉的炸酱面”、“两个人像两截呆木头”一样的细节,并首先对故事的大梁开了刀,进行大刀阔斧地嘲讽和恶搞。相形之下,尚思伽还算是手下留情,她对于故事的态度,是在一根最不起眼的房杔上做文章,给你找一个新角度,让你看一眼大梁,但却够不着它,而那些繁复的雕饰就都砍去了。这种出招的方式如果找个武功名称的话,我想应该是“乾坤大挪移”,这种武功可以借力打力,转换阴阳二气,以激发最大的潜能。这种情况下,历史小说的建筑还是存在的,不过这种武功轻易之间学不得。如果学成了“独孤九剑”,见招拆招,那作品就不是历史小说了;如果学成了“辟邪剑法”,那整个小说就不存在了。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09/02/content_1874794.htm###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9-02 来源: 信息时报
《太平鬼记》 尚思伽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侯磊(书评人)
如果把写作当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比武,作者要想打赢那些资深读者,需要的是变换使用不同的武器、武功套路,甚至不同的比武方式。不少后现代作家惯用的伎俩就是不跟你打,只跟你逗着玩。在读书时拆解作者的武功招式,虽然有些小小的“犯坏”,但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这次亮剑的作品是《太平鬼记》,是一位美丽女侠的大作,读后发现果然是一本有趣的书,见高人不能交臂失之。面对女侠,虽然打不过,也要比划一下了。
单看书名,首先就想起了《太平广记》,再看内容,则想起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作品表面上看很像古代的笔记小说,但实际上先锋意味十足,甚至说大大拓展了历史小说的创作空间,不失为一条写小说的新路径。其中有趣的部分不仅仅在于书的内容,我想还在于作者尚思伽的整个创作过程。
在《太平鬼记》中收集的八部作品,分别是《史官》、《君子》、《变法》、《知音》、《万人敌》、《神君》、《陌上桑》、《别史》。故事情节中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中八个重要的事件,分别是:史官如实记录历史、孔子殡天、商鞅变法、荆轲死后高渐离行刺秦王、楚汉相争项羽自刎乌江、飞将军李广蒙冤、汉武帝时太子巫蛊案、司马迁著《史记》。不少篇目单看题目,都能猜出作者写的是什么故事。这些故事小学生都能有个常识,中学生就能讲述得十分精彩了。那么在这种一见面就告诉对手自己的招数的情况下,该如何出招呢?
尚女侠果然聪明,她知道如何出奇制胜,以不变应万变。在每一篇小说中,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没有被认真地讲述,重大历史人物甚至都没有出现,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作者把主人公的重担下放到那些大人物的身边,往往是从一个无关紧要的弟子、随从、下级官员、旁观者身上开始的,并且用他们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在讲述中,读者始终等待着作者重述那个悲壮的故事主干,等待着那些后人仰慕甚至思恋的大人物(司马迁除外)登场,并交代一个重大的结局。可惜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登场。《史官》中并没有一个王出来把史官杀掉;孔子死后那些徒弟们最终没有一个结局;商鞅、高渐离、项羽、汉武帝太子、司马迁等人的死亡最终也没有爆出什么猛料;也只有《神君》一篇,最后冯王孙盗回了李广的伏虎弓,给了一个相对传统的小说结局。可此时,每篇小说的事情都说明白了,意境都已经营造完成,作者自认为想说的话都说清楚了。但还是怕读者不明白,就在每篇小说最后附上一段文言的“鬼生曰”,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小说中“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作者对读者的挑战——看不懂小说的话就看文言史论吧,反正小说和文言,怎么也得懂一样。
对于作者来说,历史小说既好写又难写,好写在于故事的主干(行话叫大梁)和主要人物都不用想了,有现成的,甚至连故事的大结局也只是正史野史中的几种说法。那不好写的地方在哪?有人说,除了好写的地方都是不好写的;也有人说,恰恰就是这些固定的情节和人物是最不好写的。传统历史小说的创作讲究尽力还原历史,或者用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来点评,写得多是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中国最早的小说《丹燕子》,再到除了《红楼梦》以外的那三大名著,都是把小说写得比历史还脍炙人口。而这部书中,作者尚思伽谙熟历史,她最擅长的,是从历史的边角料中找出许多别人忽略的地方做文章。用作者的话说,是“史书停止的地方,小说就开始了。”到此时,我们大致能猜一下作者的武功路数了。
《太平鬼记》一书最后还有个附录,附有作者所写的九篇笔记小说,每篇不过千把字,都讲述了聊斋那样的故事。这下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师承。故事本身是在每一个时代成批量流传的。而中国故事的一个大爆发时期,往往都是对外交流繁荣的时期,比如在汉代有佛教故事,唐代有阿拉伯故事,明清有西洋基督教故事等,这些故事成批地传入中国,即使今天,仍旧能从《故事海》、《一千零一夜》、《太平广记》、《聊斋志异》等书中,发现一些同源的故事,并找出它们的流传过程。到了现在这个故事无障碍的时代,历史、现实和魔幻,更可以在故事中自由地穿越了。
严格来讲,古代的历史小说都是没有“版权”的,因为那些故事都是跨时代的集体创作,并不是一个人从头发明到尾的,都是在每一代人的口传心授中,不断添枝加叶,丰富剧情,在故事的大梁上架上一根又一根的房杔,并且把这些作为房杔的枝干改装加工,使得房子更加漂亮壮大。因此说来,作者只是起了一个编订的作用,这也是很多作者不署真名的原因。
现代文学中“新造”历史,要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开始,是他原创了“乌鸦肉的炸酱面”、“两个人像两截呆木头”一样的细节,并首先对故事的大梁开了刀,进行大刀阔斧地嘲讽和恶搞。相形之下,尚思伽还算是手下留情,她对于故事的态度,是在一根最不起眼的房杔上做文章,给你找一个新角度,让你看一眼大梁,但却够不着它,而那些繁复的雕饰就都砍去了。这种出招的方式如果找个武功名称的话,我想应该是“乾坤大挪移”,这种武功可以借力打力,转换阴阳二气,以激发最大的潜能。这种情况下,历史小说的建筑还是存在的,不过这种武功轻易之间学不得。如果学成了“独孤九剑”,见招拆招,那作品就不是历史小说了;如果学成了“辟邪剑法”,那整个小说就不存在了。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09/02/content_1874794.htm###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