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看出这是一个吊丝爸爸的内心独白吗

看了好几篇书评,几乎都是在讨论本书中描述的父子关系.难道真的没人看出来,这整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失意者那郁郁不得志,那自欺欺人,那琐碎凌乱,鸡飞狗跳,鸡毛蒜皮,那hopeless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吗。
主人公马林生堪称是loser(原谅我这么喜欢用这个词,是因为我真的想不出第二个简洁恰当的词了)领袖,吊丝界的开山鼻祖。而王朔通篇的描写无不充满了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怜悯,揶揄和讽刺。那细琐的描写无不将马林生那可怜的自尊,那卑微的情感,那梦想和事业未竟的中年人才会有的自怨自艾和长吁短叹写到了极致, 将那在生活垃圾场上气喘不已的窘态描写地入木三分。这些讽刺的白描,甚至让我读着读着都不禁一阵冷汗,作者不仅只是在讽刺马林生(主人公),他连所有的读者都一起给讽刺了。
当然,主人公在苦心保持着“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清高孤诣,自命不凡的同时,也是会有自我反省的,其实,说“自我反省”莫如说是他终于肯承认自己的自命不凡和云端姿态无非是因为那些自卑感在推动而已。离婚,无所成就,单独抚育一个儿子,没有女人,没有社交生活,于是生活看似阳光灿烂,其实也到处飞着嗡嗡嗡的苍蝇。李碧华说“所谓的知足常乐,知足是知足,长乐却不易,所以长乐,不过是别无他法而已。”马林生常年生活在一种酸腐的迂态里,用一种“清风明月”“舞文弄墨”的姿态指导着自己的人生,而事实上他与儿子发生的种种冲突也好,和解也罢,只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世俗的“灯红酒绿”的满足。他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连拿到了票去看亚运会也被警察无情地拦在了门外而无能为力,他渺小且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自我反省便是:“他无法不承认自己的渺小,空虚和无足轻重。这种巨大的失落和痛楚并不能通过管训儿子得到抚慰和平衡”“一个可怜的人利用另一个可怜的人的不幸得到满足,他就因此万事亨通了吗?”但,这样的反省起到的作用仅仅只能维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而已。过后,又像是什么都没意识到似的。
精神世界再美好,也敌不过现实世界的三斗米。他坐在椅子上,在黑暗中幻想得再多还得面对那破烂不堪,衣衫褴褛的悲怆。曾经在我的另一个blog里说过:“谁又何尝不想坐享其成,仪态万方,拈花微笑,却在生活中不断窜出的鸡零狗碎中变得灰头土脸。”念及此,突然想到,主人公万幸是个男人,要是个女的,那就更是被这样的生活糟蹋成一块色彩不明的抹布。
再说作者王朔,小时候不喜欢他,因其流氓气.那时候喜欢村上胜过王朔,就像喜欢蜡烛胜过灯,喜欢会画画的男生胜过会打球的男生(这是我经常做的比喻),后来长大了才发现,生活本就是浓重的烟火,而痞气才是行走江湖的利剑.一个太喜欢形而上的人是无法在这世界很好地存活下去的,形而下地活着才是人生的真谛.
谁都只是nothing, 世间几人能真的成为something.既然你我都不是这十里洋场的归人,做个过客也不赖。
主人公马林生堪称是loser(原谅我这么喜欢用这个词,是因为我真的想不出第二个简洁恰当的词了)领袖,吊丝界的开山鼻祖。而王朔通篇的描写无不充满了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怜悯,揶揄和讽刺。那细琐的描写无不将马林生那可怜的自尊,那卑微的情感,那梦想和事业未竟的中年人才会有的自怨自艾和长吁短叹写到了极致, 将那在生活垃圾场上气喘不已的窘态描写地入木三分。这些讽刺的白描,甚至让我读着读着都不禁一阵冷汗,作者不仅只是在讽刺马林生(主人公),他连所有的读者都一起给讽刺了。
当然,主人公在苦心保持着“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清高孤诣,自命不凡的同时,也是会有自我反省的,其实,说“自我反省”莫如说是他终于肯承认自己的自命不凡和云端姿态无非是因为那些自卑感在推动而已。离婚,无所成就,单独抚育一个儿子,没有女人,没有社交生活,于是生活看似阳光灿烂,其实也到处飞着嗡嗡嗡的苍蝇。李碧华说“所谓的知足常乐,知足是知足,长乐却不易,所以长乐,不过是别无他法而已。”马林生常年生活在一种酸腐的迂态里,用一种“清风明月”“舞文弄墨”的姿态指导着自己的人生,而事实上他与儿子发生的种种冲突也好,和解也罢,只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世俗的“灯红酒绿”的满足。他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连拿到了票去看亚运会也被警察无情地拦在了门外而无能为力,他渺小且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自我反省便是:“他无法不承认自己的渺小,空虚和无足轻重。这种巨大的失落和痛楚并不能通过管训儿子得到抚慰和平衡”“一个可怜的人利用另一个可怜的人的不幸得到满足,他就因此万事亨通了吗?”但,这样的反省起到的作用仅仅只能维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而已。过后,又像是什么都没意识到似的。
精神世界再美好,也敌不过现实世界的三斗米。他坐在椅子上,在黑暗中幻想得再多还得面对那破烂不堪,衣衫褴褛的悲怆。曾经在我的另一个blog里说过:“谁又何尝不想坐享其成,仪态万方,拈花微笑,却在生活中不断窜出的鸡零狗碎中变得灰头土脸。”念及此,突然想到,主人公万幸是个男人,要是个女的,那就更是被这样的生活糟蹋成一块色彩不明的抹布。
再说作者王朔,小时候不喜欢他,因其流氓气.那时候喜欢村上胜过王朔,就像喜欢蜡烛胜过灯,喜欢会画画的男生胜过会打球的男生(这是我经常做的比喻),后来长大了才发现,生活本就是浓重的烟火,而痞气才是行走江湖的利剑.一个太喜欢形而上的人是无法在这世界很好地存活下去的,形而下地活着才是人生的真谛.
谁都只是nothing, 世间几人能真的成为something.既然你我都不是这十里洋场的归人,做个过客也不赖。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