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人生》译后记(原版)

一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2008年的时候刊发过一篇文章,评选出了50本最佳“邪典之书”(cult book),其中就包括卢克·莱恩哈特的这本《掷骰者》。何谓“邪典”?据文章的执笔者萨姆·莱斯(Sam Leith)所说,所谓的“邪典”,就是会让有些人读了以后爱不释手,视为精神图腾的书;是那些会让人大脑抽筋的书;是那些读后如同吸食了迷幻药的书;是让你想去浪迹天涯的书;让你变成和平主义者的书;让你想重回青春期的书;是读了以后,主人公会渗入你的血液,在你的灵魂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的书。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掷骰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小说的主人公卢克·莱恩哈特是一名三十岁出头的精神分析师,在成为“掷骰者”之前,他的生活正如每一个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一样,“单调,重复,琐碎,强迫,紊乱,心烦”。作为精神分析师,他希望可以帮助病人摆脱痛苦,重拾欢乐。然而,他发现所谓的心理治疗只不过是让病人的生活“从不堪忍受的了无生趣变成可以忍受的了无生趣”。生活始终有如一潭死水。或者如书中所说,“生活有如一片乏味的海洋,零星点缀着欢乐的岛屿,而一过三十岁,就再难看见陆地”。百无聊赖的人生让他开始多次考虑自杀的问题。他会在大桥上来回踱步,会在地铁轨道旁徘徊,会望着毒药“是的宁”发呆,更偷偷买了把手枪,随时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突发奇想,通过骰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掷骰生活的理念很简单,用八个字即可概括:写下选项,掷骰决定。掷骰者只有一条诫命:凡是骰子决定的事,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由于写下的选项并不总是掷骰者想做的,敢做的,或者习惯做的,因此每一次掷骰子,都是对自己行为模式和心理模式的一次突破。掷骰者的终极目标是变成一个没有自我限定的人,通过摧毁“主导自我”,而成为一个彻底实现多重自我的自由人。在主人公莱恩哈特医生看来,这才是拯救人类脱离痛苦、解放自我之道。
在骰子的带领下,他开始了一系列打破习惯的行为,并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线。最后,生活变成了一场角色扮演的狂欢,他不停地从一个角色变换到另一个角色,如他所说,为了试验人类灵魂的可塑性,他得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他“扮演”过记者,白痴,大学教授,同性恋剧作家,在逃犯,色情狂,耶稣⋯在骰子的指引下,他装疯卖傻,无所不为,最后弄得抛妻弃子,众叛亲离。可是他在所不惜。因为他认为他所做的事“是一个重大发现,也许这就是心理治疗界寻找了几个世纪的东西”。他对他的同事,同时也是他当时的心理治疗师杰克·埃克斯坦说道,“我知道在发展掷骰理论的过程中,我的一些所作所为不仅给他人,也给我自己造成了伤害,但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出于达到我如今的精神境界的需要,也就情有可原了”。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利的正当追求”。
在自己获得“拯救”之后,他更想要把骰子的“福音”带给更多为自我所困的人。他先是在自己的病人中施行掷骰疗法,让他们通过掷骰子来改变惯有的行为模式,突破心理的障碍,以达到精神和自我的双重崩溃(或者说,解脱)。而后他更是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开始在全国各地兴建掷骰中心(即所谓的“百变环境实验中心”),将掷骰治疗变成一项全国性的运动。在掷骰中心里,所有的人都将失去“自我”这一观念,一个人再没有确定的身份,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角色扮演,除了暴力之外,再无任何禁忌。莱恩哈特医生希望通过掷骰中心的生活,让人们被社会所压抑的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从此踏上掷骰者的成道之路。最后,掷骰运动在全国各地引发了近似宗教的狂热,席卷全国⋯⋯
二
小说作者卢克·莱恩哈特,真名乔治·柯克洛夫特(George Cockcroft),1932年生于美国。在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后,他开始在大学里任教。除了教授心理学之外,他也教授禅宗哲学及西方文学。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他产生了通过掷骰子来决定人生的这个想法,于是便开始进行掷骰者的生活实践。之后他决定以此为素材,进行《掷骰者》的创作。小说于1971年在美国出版,之后曾在多个国家被禁。但随着近几年来这本小说的再版,《掷骰者》一书又开始吸引了大量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注意,并在二十一世纪掀起了新一轮的掷骰热。据说小说出版后,莱恩哈特辞去了大学的教职,开始专心写作,并成为了所谓“掷骰教”的领袖人物(正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他也有不少的狂热追随者)。之后他的行踪飘忽不定,有人说他曾在地中海的一艘帆船上生活过一段时间,并给人教授英语,也有人说他去了一个苏菲派的旧营地,在湖边修行。而世人所知道的他最后的通讯地址是在纽约市的迦南镇,一个叫卢克山的地方。
在《掷骰者》出版后,他又先后出版了《真足女》(Matari,1975)、《厄哈德书》(The Book of Est, 1976)、《漫漫归途》(Long Voyage Back, 1983)、《异想之旅》(Adventures of Whim,1986)、《寻找掷骰者》(The Search for the Dice Man, 1993)、《掷骰经》(The Book of the Die,2000)、《裸身对世界:一个有爱的色情故事》(Naked Before the World:A Lovely Pornographic Love Story, 2008)、《耶稣附身乔治》(Jesus Invades George, 2008)等书。在2007年初,网上曾流传出一段视频,画面中已七十多岁的卢克·莱恩哈特头戴一顶牛仔帽,目光刚毅,对着镜头,他仍旧是在劝告世人要小心社会给我们布下的陷阱,不要被对自我的定义所缚,鼓励人们通过掷骰子,去实现我们体内的多重个性,以此获得心理的超脱。
三
好了,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写译后记,我的文笔很差,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写才好。编辑黄昱宁老师让我在译后记里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信息什么的,上面的两千字勉强算是交差了。现在,我想说些作为本书译者的话。首先,我想说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译者,他的使命就在于把自己读到的外文好书通过自己的译笔与中文读者分享。对我来说,这是我投身文学翻译界的最大动力。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译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一本让我非常喜欢的书。其次,我想说我确实花了很多的心血在这本书的翻译上。当黄昱宁老师在2010年三月份最初找我译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大四的学生,只在《外国文艺》杂志上发表过一个短篇译作,并没有翻译长篇小说的经验。大四毕业后,我便在家全心翻译这本书,前后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翻译完。虽然我知道有不少译者花了很长的时间还是译出了很差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至少我在翻译时认真求解的态度也算是对得起天地良心了。当然,每次我拿起译稿再读的时候,还是会发现很多的地方翻译得不尽如人意。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时候我还是太拘泥于原文了,导致译文在表达上不够自然。希望读者朋友们读到不顺畅的地方不要骂我,因为我也不容易。如果这本书卖得好以后能重印的话,我还是很乐意再花时间把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再重译一次,真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感谢几个人。我知道这不是获奖感言,也不是作者前言,译者不好把自己太当回事。但是,我还是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下自己的感谢。首先,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带我入行的译者前辈孙仲旭老师。在我徘徊在文学翻译圈外不知如何入门的时候,正是孙老师给我指了条路,并帮我推荐了译稿给《外国文艺》杂志。可以说,如果没有孙老师的帮助,我很难这么顺利地走上这条路。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两位编辑李玉瑶老师和黄昱宁老师的信任。感谢李玉瑶老师让我第一次在《外国文艺》杂志上发表了短篇译作,从此开始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感谢黄昱宁老师在我还是大四学生的时候便能将一本长篇小说的翻译交给我,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翻译长篇小说。你们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另外,感谢所有在翻译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朋友,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回头请大家吃肯德基。
四
骰子与你们同在。
——2012年2月28日,于香港九龙塘。
【注1:正式出版的译后记编辑老师有删改,并且加入了一些补充内容,此处为原版。】
【注2:原书名译为《掷骰者》,出版时被改为《骰子人生》】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2008年的时候刊发过一篇文章,评选出了50本最佳“邪典之书”(cult book),其中就包括卢克·莱恩哈特的这本《掷骰者》。何谓“邪典”?据文章的执笔者萨姆·莱斯(Sam Leith)所说,所谓的“邪典”,就是会让有些人读了以后爱不释手,视为精神图腾的书;是那些会让人大脑抽筋的书;是那些读后如同吸食了迷幻药的书;是让你想去浪迹天涯的书;让你变成和平主义者的书;让你想重回青春期的书;是读了以后,主人公会渗入你的血液,在你的灵魂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的书。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掷骰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小说的主人公卢克·莱恩哈特是一名三十岁出头的精神分析师,在成为“掷骰者”之前,他的生活正如每一个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一样,“单调,重复,琐碎,强迫,紊乱,心烦”。作为精神分析师,他希望可以帮助病人摆脱痛苦,重拾欢乐。然而,他发现所谓的心理治疗只不过是让病人的生活“从不堪忍受的了无生趣变成可以忍受的了无生趣”。生活始终有如一潭死水。或者如书中所说,“生活有如一片乏味的海洋,零星点缀着欢乐的岛屿,而一过三十岁,就再难看见陆地”。百无聊赖的人生让他开始多次考虑自杀的问题。他会在大桥上来回踱步,会在地铁轨道旁徘徊,会望着毒药“是的宁”发呆,更偷偷买了把手枪,随时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突发奇想,通过骰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掷骰生活的理念很简单,用八个字即可概括:写下选项,掷骰决定。掷骰者只有一条诫命:凡是骰子决定的事,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由于写下的选项并不总是掷骰者想做的,敢做的,或者习惯做的,因此每一次掷骰子,都是对自己行为模式和心理模式的一次突破。掷骰者的终极目标是变成一个没有自我限定的人,通过摧毁“主导自我”,而成为一个彻底实现多重自我的自由人。在主人公莱恩哈特医生看来,这才是拯救人类脱离痛苦、解放自我之道。
在骰子的带领下,他开始了一系列打破习惯的行为,并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线。最后,生活变成了一场角色扮演的狂欢,他不停地从一个角色变换到另一个角色,如他所说,为了试验人类灵魂的可塑性,他得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他“扮演”过记者,白痴,大学教授,同性恋剧作家,在逃犯,色情狂,耶稣⋯在骰子的指引下,他装疯卖傻,无所不为,最后弄得抛妻弃子,众叛亲离。可是他在所不惜。因为他认为他所做的事“是一个重大发现,也许这就是心理治疗界寻找了几个世纪的东西”。他对他的同事,同时也是他当时的心理治疗师杰克·埃克斯坦说道,“我知道在发展掷骰理论的过程中,我的一些所作所为不仅给他人,也给我自己造成了伤害,但考虑到这一切都是出于达到我如今的精神境界的需要,也就情有可原了”。在他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利的正当追求”。
在自己获得“拯救”之后,他更想要把骰子的“福音”带给更多为自我所困的人。他先是在自己的病人中施行掷骰疗法,让他们通过掷骰子来改变惯有的行为模式,突破心理的障碍,以达到精神和自我的双重崩溃(或者说,解脱)。而后他更是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开始在全国各地兴建掷骰中心(即所谓的“百变环境实验中心”),将掷骰治疗变成一项全国性的运动。在掷骰中心里,所有的人都将失去“自我”这一观念,一个人再没有确定的身份,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角色扮演,除了暴力之外,再无任何禁忌。莱恩哈特医生希望通过掷骰中心的生活,让人们被社会所压抑的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从此踏上掷骰者的成道之路。最后,掷骰运动在全国各地引发了近似宗教的狂热,席卷全国⋯⋯
二
小说作者卢克·莱恩哈特,真名乔治·柯克洛夫特(George Cockcroft),1932年生于美国。在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后,他开始在大学里任教。除了教授心理学之外,他也教授禅宗哲学及西方文学。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他产生了通过掷骰子来决定人生的这个想法,于是便开始进行掷骰者的生活实践。之后他决定以此为素材,进行《掷骰者》的创作。小说于1971年在美国出版,之后曾在多个国家被禁。但随着近几年来这本小说的再版,《掷骰者》一书又开始吸引了大量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注意,并在二十一世纪掀起了新一轮的掷骰热。据说小说出版后,莱恩哈特辞去了大学的教职,开始专心写作,并成为了所谓“掷骰教”的领袖人物(正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他也有不少的狂热追随者)。之后他的行踪飘忽不定,有人说他曾在地中海的一艘帆船上生活过一段时间,并给人教授英语,也有人说他去了一个苏菲派的旧营地,在湖边修行。而世人所知道的他最后的通讯地址是在纽约市的迦南镇,一个叫卢克山的地方。
在《掷骰者》出版后,他又先后出版了《真足女》(Matari,1975)、《厄哈德书》(The Book of Est, 1976)、《漫漫归途》(Long Voyage Back, 1983)、《异想之旅》(Adventures of Whim,1986)、《寻找掷骰者》(The Search for the Dice Man, 1993)、《掷骰经》(The Book of the Die,2000)、《裸身对世界:一个有爱的色情故事》(Naked Before the World:A Lovely Pornographic Love Story, 2008)、《耶稣附身乔治》(Jesus Invades George, 2008)等书。在2007年初,网上曾流传出一段视频,画面中已七十多岁的卢克·莱恩哈特头戴一顶牛仔帽,目光刚毅,对着镜头,他仍旧是在劝告世人要小心社会给我们布下的陷阱,不要被对自我的定义所缚,鼓励人们通过掷骰子,去实现我们体内的多重个性,以此获得心理的超脱。
三
好了,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写译后记,我的文笔很差,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写才好。编辑黄昱宁老师让我在译后记里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信息什么的,上面的两千字勉强算是交差了。现在,我想说些作为本书译者的话。首先,我想说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译者,他的使命就在于把自己读到的外文好书通过自己的译笔与中文读者分享。对我来说,这是我投身文学翻译界的最大动力。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译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一本让我非常喜欢的书。其次,我想说我确实花了很多的心血在这本书的翻译上。当黄昱宁老师在2010年三月份最初找我译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大四的学生,只在《外国文艺》杂志上发表过一个短篇译作,并没有翻译长篇小说的经验。大四毕业后,我便在家全心翻译这本书,前后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翻译完。虽然我知道有不少译者花了很长的时间还是译出了很差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至少我在翻译时认真求解的态度也算是对得起天地良心了。当然,每次我拿起译稿再读的时候,还是会发现很多的地方翻译得不尽如人意。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时候我还是太拘泥于原文了,导致译文在表达上不够自然。希望读者朋友们读到不顺畅的地方不要骂我,因为我也不容易。如果这本书卖得好以后能重印的话,我还是很乐意再花时间把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再重译一次,真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感谢几个人。我知道这不是获奖感言,也不是作者前言,译者不好把自己太当回事。但是,我还是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下自己的感谢。首先,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带我入行的译者前辈孙仲旭老师。在我徘徊在文学翻译圈外不知如何入门的时候,正是孙老师给我指了条路,并帮我推荐了译稿给《外国文艺》杂志。可以说,如果没有孙老师的帮助,我很难这么顺利地走上这条路。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两位编辑李玉瑶老师和黄昱宁老师的信任。感谢李玉瑶老师让我第一次在《外国文艺》杂志上发表了短篇译作,从此开始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感谢黄昱宁老师在我还是大四学生的时候便能将一本长篇小说的翻译交给我,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翻译长篇小说。你们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另外,感谢所有在翻译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朋友,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回头请大家吃肯德基。
四
骰子与你们同在。
——2012年2月28日,于香港九龙塘。
【注1:正式出版的译后记编辑老师有删改,并且加入了一些补充内容,此处为原版。】
【注2:原书名译为《掷骰者》,出版时被改为《骰子人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