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发展与历史车轮的N种走向

张宏杰所著《坐天下很累》,是对历史文本的一种新的解读,如张越在序中所说:有趣。
作者在序章,以及后面的多个章节中,拿中国的皇帝与希腊罗马,以及欧洲国家的君主进行了对比,结论是中国皇帝的权力最大,大到无法无天的程度。中国的皇帝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对权力的想象,是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加强的结果。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国的皇帝制度是两千年来演变的最畸形,最可怕的权力体系。
中国有文本记载的王朝是夏朝(有的史学家不承认这个王朝的存在,因为缺乏强有力的考古佐证),一般认为夏朝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而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夏朝是部落社会向国家过度的一个王朝,其统治者的权力并不大,很可能只是所有部落中力量最强的,但在重大问题上,仍然需要得到其他部落的支持。
夏朝的替代者是商朝,商王的权力已经很大,但仍然不是中央集权制,而是方国联盟。通俗的说,类似联邦制(但与现代联邦制国家不同),由子姓的殷商一系大族与其他姓氏的方国联合(比如居于西北渭河流域的周方,即后来的西周王朝的前身)。殷商族系是一个半游牧性质的部族,因此历史上曾经多次迁徙都城(没有稳定的都城,说明其统治体系不完善)。它经济发达,手工业兴盛,整体实力较强,通过联合其他方国驱逐夏朝的统治者而“受天命”。商的君主权限很大,但并不能左右其他方国的政局,其他方国的君主承认他的共主地位,但在方国自己的地盘上,仍然是方国的君主说了算。这一点和现代联邦制有某种相似之处,共主是由各“方国”君主认定的(而且服从),但他并无权任命方国君主,因为方国君主是从自己的部族中承袭(或者选举)的。这就好像现代的联邦总统有权任命国务卿,但却无权任命各联邦长官(如美国的州长),因为各联邦首脑是由他们自己的民众选举的。以美国为例,总统甚至无权任命一个县长、乃至村长。因为在奉行自治的国家,这些官员都是由当地民众选举出来的,总统没有任命权。商王朝与各方国君主之间,在权力上实际上具有某种平行性,只不过商王的权力稍微比方国君主的权力大了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商王文丁发现西北地区的周方崛起后,已经威胁到自己的部族安全,诱杀其君主公季(《史记》中称“季历”,是周侯姬昌的父亲,即传说中那位会算卦的西伯侯的父亲)后,却不能改变公季的儿子姬昌继位的原因。一则是商王没有那个权限,第二是商王鞭长莫及。尽管后来纣王也囚禁了姬昌,但仍然不能改边周部族前赴后继的事实。
西周建立后,在集权上相较商朝更进了一步,周天子不但是天下共主,而且是诸侯的上司。限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中国的地域又十分广阔,周天子不可能直接统治,因而分封诸侯,让诸侯去管理土地,这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统治。与商朝那种权力平行的君臣关系相比,西周已经成为金字塔结构,但这种金字塔结构是扁平结构,而非明显的垂直结构。以诸侯国齐国,鲁国为例,就是周朝初年权力很大的两个诸侯,它们分别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太公、周公旦的封国。山东沿海地区原来是东夷(一个非常强大的部族)的地盘,周天子将齐、鲁两国分封在这里,实际上是防范、并同化这个部族。齐长于军事、鲁长于教化,齐鲁夹辅,周天子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同时,东夷实际上是姜姓部族,与被分封到齐国的姜氏在血缘上很亲近(姜姓,实际上是被汉化后的羌部族),这也可看出周天子对齐国的倚重,不仅依靠其打压东夷,还依赖其安抚。事实上,齐鲁两国不但影响周天子,同时也制约周天子。鲁国国君周公旦(在朝中任职,实际未就国,由其子担任君主)甚至可以摄政,也就是所谓的“周公佐成王”,可见当时的贵族权力之大。到了西周末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要看诸侯的脸色行事。
一定程度上,先秦时期的君主统治颇具贵族风度,君主与君主之间,君主与臣僚之间都颇有礼数,即便是一方战败或失势,也能保留生命与尊严,比如秦穆公俘虏晋惠公,晋文公俘虏曹共公……至于战场上击败对方而不消灭对方的战役就更加不胜枚举了。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随着权力的集中,以及丧失制约,政治上的血腥事件就层出不穷了。
先秦时期的权力架构,目前比较清楚的是西周,夏商都缺乏较为翔实的资料。西周的权力体系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从军事力量上来说,天子六军对比单独的诸侯占据数量优势,但是如果诸侯联合,天子仍然是弱势。同样,诸侯自己的武装是由各家卿大夫的私人武装组成的,如果卿大夫们联合造反,诸侯国的国君就该易位了,这有点像古罗马的贵族政治。诸侯相当于贵族政治的首脑,卿大夫们是元老院的议员。如果,中华大地并未被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否会像西欧一样,从贵族民主的母腹中诞生现代民主呢?这是历史车轮的一种走向。
秦始皇统一中国,将权力彻底极端化,将皇帝置于没有任何监督与制约的环境中。皇帝成为最大权力的化身,同时又成为无数野心家的血腥理想。无论是张宏杰作品中提及的王莽、朱元璋,还是洪秀全,他们在未登上皇位之前用尽阴谋诡计,登上皇位之后又造成血流成河。中国的皇帝,不论是打江山时的铁血极端,还是坐江山后的贪婪冷酷,都是十分罕见的。即便是廓大如汉武帝(曾遍求方士,四处求仙药,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智如唐太宗(祈求长生,服食印度僧人那罗迩娑婆进献的丹丸,暴卒。死时是年仅50岁的盛年。史料记载后期的唐太宗性情暴躁,神经衰弱,很多日常事务由太子代劳,类似于现代某种重金属中毒症状)还是不能避免长生不老的荒诞思想。以发布轮台罪己诏的汉武帝,搞三省六部制分权的唐太宗这般善于反省的君主尚且恋权(求长生是恋权的一种极致),更何况万历帝、嘉靖皇帝之流的花花太岁了。
唐朝的分权机制,实际上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到了宋朝、文人、市民的地位上升,皇帝的权力实际上受到进一步的制约(宋朝出现过文人联合逼皇帝退位的事件,疑似宋光宗),在某种意义上,宋朝的政治是一种文官政治、只有东晋时期六大家族的轮流执政(东晋皇帝权力非常弱,但多权臣)可与之相比。如果按照这个模式进步,会不会出现东方式的民主呢?这是历史车轮的另一种走向。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到了明朝,朱元璋开始大推历史倒车,他不但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有的权力抓到自己手中),而且恢复了人殉制度(用活人殉葬,这是人权的极大倒退,是否废除人殉曾经是区分夷夏的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就废除了人殉,秦穆公时代秦国因为没有废除人殉,秦国被东方国家视为蛮夷。孔子不但反对活人殉葬,甚至反对俑殉葬,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难道断子绝孙了么?)。直到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时期,才废掉人殉,就连号称“宽仁”的明仁宗、明宣宗也不敢动祖宗成法一毫。杀人成性的朱元璋、朱棣父子死后都曾用大量的活人殉葬,其残忍程度史籍罕见。
明代更是用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等特务机构加强极权统治,在帝国的各个角落都密布眼线。但是到明朝后期,尤其是明世宗、明神宗这祖孙俩宝贝,都躲在深宫里不上朝,多达数十年,这就导致了政治台前的变化。张居正、高拱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走上台前,并且“内阁”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明朝的内阁权力划分是首辅(相当于总理)、次辅(相当于常务副总理)、群辅(相当于主持一方工作的副总理)。内阁有重大决策,比如财政预算,先写好报告,称之为“票拟”,进呈皇帝,皇帝批准就钩红,也就是所谓“朱批”,这个预算就可以执行。反之,皇帝要修建花园或者娶小老婆,拟定圣旨,交到内阁,由首辅核定盖印,如果内阁臣僚不通过,皇帝的旨意仍然得不到执行。也就是说,皇帝可以拒绝内阁大臣的提案,内阁大臣也可以拒绝皇帝的旨意,互相之间制约。假设明朝的政治传统能遵循这个轨迹,那么会不会诞生英国的虚君共和制度呢?实际上这只能是书呆子的想法。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明朝再未出现张居正这样既善于理财,又善于任用人才,且强势的人物。而且,皇帝往往把朱批的权力交给掌印太监,这就形成了太监与内阁的党政,皇帝可以超越二者,两方都依赖皇帝,皇帝支持谁,谁就占上风。这就失去了制约皇帝的可能。
清代虽然没有明朝那样的专设特务机构,但仍然有防范人民的机关,比如江南织造局(表面是为皇帝置办织造事,实际上具有刺探江南民情的功用),另外大量的文字狱都说明清王朝的统治者更加的高明,他们不但控制百姓的行为,甚至试图控制他们的思想。
张宏杰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杨广、朱元璋、正德帝、崇祯帝、永历帝、嘉庆帝、洪秀全、光绪帝等八个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标本。表面上看,探讨的是个人在皇帝位上的人性扭曲和变态,但实际上讨论的是权力本身的问题。权力导致腐败,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更加可怕的腐败。皇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腐败。在皇权之下,或者说在皇权模式之下,人没有自由,更没有尊严。同样,依附于权力本身的人也没有自由和尊严。说到底,皇帝们是一群既没有自由,也有没有尊严的人。他们压制人,所得到的只是憎恨;他们收买人,所得到的也不是赞美。如果将皇帝分类,无非两种,一种是被锁在现实囚笼中的人(失去皇位的)。一种是被锁在心灵囚笼中的人(未失去皇位,但被恐惧、忧虑、劳累折磨的皇帝,恐惧者如隋文帝朱元璋,忧虑劳累者如秦始皇康熙帝雍正帝嘉庆帝)。隋文帝杨坚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诛杀功臣,表面上是防止被篡夺,实际上是个人内心恐惧,表现为攻击性特质的人。
还好,皇权终究被推到了。但皇权思想距离我们并不远,在建国后的“皇帝案”中,堪称洋洋大观。现今,固然没有了皇帝案,但却满银幕的辫子戏、后宫戏、乃至于太监戏。感叹呀,这个民族的百姓,男人只瞪着《甄嬛传》里的男主角,女人只瞪着女主角;或者,反过来也是一样。历史车轮有N种走向,中国古代终究未能从帝王母腹中闪动一丝民主的胎气。
作者在序章,以及后面的多个章节中,拿中国的皇帝与希腊罗马,以及欧洲国家的君主进行了对比,结论是中国皇帝的权力最大,大到无法无天的程度。中国的皇帝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对权力的想象,是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加强的结果。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国的皇帝制度是两千年来演变的最畸形,最可怕的权力体系。
中国有文本记载的王朝是夏朝(有的史学家不承认这个王朝的存在,因为缺乏强有力的考古佐证),一般认为夏朝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而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夏朝是部落社会向国家过度的一个王朝,其统治者的权力并不大,很可能只是所有部落中力量最强的,但在重大问题上,仍然需要得到其他部落的支持。
夏朝的替代者是商朝,商王的权力已经很大,但仍然不是中央集权制,而是方国联盟。通俗的说,类似联邦制(但与现代联邦制国家不同),由子姓的殷商一系大族与其他姓氏的方国联合(比如居于西北渭河流域的周方,即后来的西周王朝的前身)。殷商族系是一个半游牧性质的部族,因此历史上曾经多次迁徙都城(没有稳定的都城,说明其统治体系不完善)。它经济发达,手工业兴盛,整体实力较强,通过联合其他方国驱逐夏朝的统治者而“受天命”。商的君主权限很大,但并不能左右其他方国的政局,其他方国的君主承认他的共主地位,但在方国自己的地盘上,仍然是方国的君主说了算。这一点和现代联邦制有某种相似之处,共主是由各“方国”君主认定的(而且服从),但他并无权任命方国君主,因为方国君主是从自己的部族中承袭(或者选举)的。这就好像现代的联邦总统有权任命国务卿,但却无权任命各联邦长官(如美国的州长),因为各联邦首脑是由他们自己的民众选举的。以美国为例,总统甚至无权任命一个县长、乃至村长。因为在奉行自治的国家,这些官员都是由当地民众选举出来的,总统没有任命权。商王朝与各方国君主之间,在权力上实际上具有某种平行性,只不过商王的权力稍微比方国君主的权力大了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商王文丁发现西北地区的周方崛起后,已经威胁到自己的部族安全,诱杀其君主公季(《史记》中称“季历”,是周侯姬昌的父亲,即传说中那位会算卦的西伯侯的父亲)后,却不能改变公季的儿子姬昌继位的原因。一则是商王没有那个权限,第二是商王鞭长莫及。尽管后来纣王也囚禁了姬昌,但仍然不能改边周部族前赴后继的事实。
西周建立后,在集权上相较商朝更进了一步,周天子不但是天下共主,而且是诸侯的上司。限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中国的地域又十分广阔,周天子不可能直接统治,因而分封诸侯,让诸侯去管理土地,这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统治。与商朝那种权力平行的君臣关系相比,西周已经成为金字塔结构,但这种金字塔结构是扁平结构,而非明显的垂直结构。以诸侯国齐国,鲁国为例,就是周朝初年权力很大的两个诸侯,它们分别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太公、周公旦的封国。山东沿海地区原来是东夷(一个非常强大的部族)的地盘,周天子将齐、鲁两国分封在这里,实际上是防范、并同化这个部族。齐长于军事、鲁长于教化,齐鲁夹辅,周天子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同时,东夷实际上是姜姓部族,与被分封到齐国的姜氏在血缘上很亲近(姜姓,实际上是被汉化后的羌部族),这也可看出周天子对齐国的倚重,不仅依靠其打压东夷,还依赖其安抚。事实上,齐鲁两国不但影响周天子,同时也制约周天子。鲁国国君周公旦(在朝中任职,实际未就国,由其子担任君主)甚至可以摄政,也就是所谓的“周公佐成王”,可见当时的贵族权力之大。到了西周末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要看诸侯的脸色行事。
一定程度上,先秦时期的君主统治颇具贵族风度,君主与君主之间,君主与臣僚之间都颇有礼数,即便是一方战败或失势,也能保留生命与尊严,比如秦穆公俘虏晋惠公,晋文公俘虏曹共公……至于战场上击败对方而不消灭对方的战役就更加不胜枚举了。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随着权力的集中,以及丧失制约,政治上的血腥事件就层出不穷了。
先秦时期的权力架构,目前比较清楚的是西周,夏商都缺乏较为翔实的资料。西周的权力体系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从军事力量上来说,天子六军对比单独的诸侯占据数量优势,但是如果诸侯联合,天子仍然是弱势。同样,诸侯自己的武装是由各家卿大夫的私人武装组成的,如果卿大夫们联合造反,诸侯国的国君就该易位了,这有点像古罗马的贵族政治。诸侯相当于贵族政治的首脑,卿大夫们是元老院的议员。如果,中华大地并未被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否会像西欧一样,从贵族民主的母腹中诞生现代民主呢?这是历史车轮的一种走向。
秦始皇统一中国,将权力彻底极端化,将皇帝置于没有任何监督与制约的环境中。皇帝成为最大权力的化身,同时又成为无数野心家的血腥理想。无论是张宏杰作品中提及的王莽、朱元璋,还是洪秀全,他们在未登上皇位之前用尽阴谋诡计,登上皇位之后又造成血流成河。中国的皇帝,不论是打江山时的铁血极端,还是坐江山后的贪婪冷酷,都是十分罕见的。即便是廓大如汉武帝(曾遍求方士,四处求仙药,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智如唐太宗(祈求长生,服食印度僧人那罗迩娑婆进献的丹丸,暴卒。死时是年仅50岁的盛年。史料记载后期的唐太宗性情暴躁,神经衰弱,很多日常事务由太子代劳,类似于现代某种重金属中毒症状)还是不能避免长生不老的荒诞思想。以发布轮台罪己诏的汉武帝,搞三省六部制分权的唐太宗这般善于反省的君主尚且恋权(求长生是恋权的一种极致),更何况万历帝、嘉靖皇帝之流的花花太岁了。
唐朝的分权机制,实际上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到了宋朝、文人、市民的地位上升,皇帝的权力实际上受到进一步的制约(宋朝出现过文人联合逼皇帝退位的事件,疑似宋光宗),在某种意义上,宋朝的政治是一种文官政治、只有东晋时期六大家族的轮流执政(东晋皇帝权力非常弱,但多权臣)可与之相比。如果按照这个模式进步,会不会出现东方式的民主呢?这是历史车轮的另一种走向。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到了明朝,朱元璋开始大推历史倒车,他不但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有的权力抓到自己手中),而且恢复了人殉制度(用活人殉葬,这是人权的极大倒退,是否废除人殉曾经是区分夷夏的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就废除了人殉,秦穆公时代秦国因为没有废除人殉,秦国被东方国家视为蛮夷。孔子不但反对活人殉葬,甚至反对俑殉葬,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难道断子绝孙了么?)。直到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时期,才废掉人殉,就连号称“宽仁”的明仁宗、明宣宗也不敢动祖宗成法一毫。杀人成性的朱元璋、朱棣父子死后都曾用大量的活人殉葬,其残忍程度史籍罕见。
明代更是用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等特务机构加强极权统治,在帝国的各个角落都密布眼线。但是到明朝后期,尤其是明世宗、明神宗这祖孙俩宝贝,都躲在深宫里不上朝,多达数十年,这就导致了政治台前的变化。张居正、高拱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走上台前,并且“内阁”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明朝的内阁权力划分是首辅(相当于总理)、次辅(相当于常务副总理)、群辅(相当于主持一方工作的副总理)。内阁有重大决策,比如财政预算,先写好报告,称之为“票拟”,进呈皇帝,皇帝批准就钩红,也就是所谓“朱批”,这个预算就可以执行。反之,皇帝要修建花园或者娶小老婆,拟定圣旨,交到内阁,由首辅核定盖印,如果内阁臣僚不通过,皇帝的旨意仍然得不到执行。也就是说,皇帝可以拒绝内阁大臣的提案,内阁大臣也可以拒绝皇帝的旨意,互相之间制约。假设明朝的政治传统能遵循这个轨迹,那么会不会诞生英国的虚君共和制度呢?实际上这只能是书呆子的想法。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明朝再未出现张居正这样既善于理财,又善于任用人才,且强势的人物。而且,皇帝往往把朱批的权力交给掌印太监,这就形成了太监与内阁的党政,皇帝可以超越二者,两方都依赖皇帝,皇帝支持谁,谁就占上风。这就失去了制约皇帝的可能。
清代虽然没有明朝那样的专设特务机构,但仍然有防范人民的机关,比如江南织造局(表面是为皇帝置办织造事,实际上具有刺探江南民情的功用),另外大量的文字狱都说明清王朝的统治者更加的高明,他们不但控制百姓的行为,甚至试图控制他们的思想。
张宏杰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杨广、朱元璋、正德帝、崇祯帝、永历帝、嘉庆帝、洪秀全、光绪帝等八个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标本。表面上看,探讨的是个人在皇帝位上的人性扭曲和变态,但实际上讨论的是权力本身的问题。权力导致腐败,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更加可怕的腐败。皇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腐败。在皇权之下,或者说在皇权模式之下,人没有自由,更没有尊严。同样,依附于权力本身的人也没有自由和尊严。说到底,皇帝们是一群既没有自由,也有没有尊严的人。他们压制人,所得到的只是憎恨;他们收买人,所得到的也不是赞美。如果将皇帝分类,无非两种,一种是被锁在现实囚笼中的人(失去皇位的)。一种是被锁在心灵囚笼中的人(未失去皇位,但被恐惧、忧虑、劳累折磨的皇帝,恐惧者如隋文帝朱元璋,忧虑劳累者如秦始皇康熙帝雍正帝嘉庆帝)。隋文帝杨坚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诛杀功臣,表面上是防止被篡夺,实际上是个人内心恐惧,表现为攻击性特质的人。
还好,皇权终究被推到了。但皇权思想距离我们并不远,在建国后的“皇帝案”中,堪称洋洋大观。现今,固然没有了皇帝案,但却满银幕的辫子戏、后宫戏、乃至于太监戏。感叹呀,这个民族的百姓,男人只瞪着《甄嬛传》里的男主角,女人只瞪着女主角;或者,反过来也是一样。历史车轮有N种走向,中国古代终究未能从帝王母腹中闪动一丝民主的胎气。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