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卢梭的强健与脆弱

人类文明史上很少有天才像卢梭这样,他是如此独特,以至于近三个世纪以来,无论是他的生前还是死后,不只是学术圈,甚至连公众都那么为之着迷。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卢梭晚年曾经把自己的毕生遭遇写成了《忏悔录》,这部回忆录以其华丽的文笔和坦率得惊人的自我披露,震撼了整个世界。卢梭本来是想借《忏悔录》来澄清他的时代对他的误解,但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忏悔录》好像获得了它自身的生命,它反倒成了引起争论的暴风眼。卢梭和诸多女性及18世纪其他众多启蒙哲人的是是非非,没有因这部书而变得清晰,反而争议更剧烈。在卢梭诞辰300周年之际,王英博士以中国近来翻译作品中少见的优美译笔,翻译出版了威廉·H·布兰查德的《卢梭与反叛精神——一项心理学研究》一书,该书在众声中呈现出了一个独特的音部。
“三维”透视:
布兰查德的方法
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卢梭的学术思想,但布兰查德独辟蹊径,他试图为大家再现卢梭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家的需要看,如果没有一个传记性的文本,是无法分析一个过去的人物的心理的。卢梭不仅有传记,而且是非常坦率而细腻的自传,所以,卢梭的《忏悔录》就成为布兰查德核心的研究文本。
我们中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而弗洛伊德开创的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认为,少年的经历往往决定一个人成年的抉择。布兰查德显然是非常赞同这点的。所以,卢梭少年时代和他父亲、家庭教师的关系,成为布兰查德判定卢梭成年后的生存抉择的标尺。这个视角显然有“三维透视”的特征:因为卢梭的自传既然是“忏悔”,本身已经和世上绝大多数的“美白传主”式的传记不同,已经具备了一个自觉进行自我反思的视角,也即其本身具备了“二维”向度。多数研究卢梭的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角度或者偏好,选择性地直接借助卢梭的反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布兰查德和这些学者不同,他着力的地方在于,在卢梭用心“忏悔”或是“辩白”的地方,再次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对卢梭的心理进行再分析。这样,布兰查德的卢梭研究就具备了“三维透视”的效果。
强健却又脆弱:
布兰查德眼中的卢梭
卢梭因其《忏悔录》,自他的时代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而争议的多数集中在其“道德”层面。人们依据《忏悔录》,认为他是一个充满了“矛盾”或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布兰查德分析出来的卢梭又是什么样子呢?
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师,布兰查德尽到了自己的义务,他采用了中立但同情式进入分析对象的方法,而非简单的道德选择。在他冷峻的解剖刀下,卢梭终于呈现了一个完整的人格:“他(卢梭)是理性的,但同时在不断合理化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努力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他怎么想的,描述他看到的生活。在18世纪的模式化和礼仪世界之中,他的诚实是不断更新的。更进一步而言,他有能力传达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在脆弱的背后,怀着恐惧的、有时是迟疑的,对于被爱的渴望。”(中译本,第141页)换言之,卢梭是强健的,因为他坚持不理会时代的舆论气候,一直在理性地更新他的诚实;他又是敏感脆弱的,因为他有“被爱”的渴望!
各取所需:如何读
布兰查德的卢梭研究
我们怎么读这部书呢?笔者以为,布兰查德的作品对分析所有天才式人物的心理具有典范意义。但布兰查德研究的是卢梭,而卢梭又是所有天才中罕见的有自我解剖勇气的人物。正因为如此,他的《忏悔录》,和圣奥古斯丁的同名作品一起,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两部自传体杰作。所以,我以为读《卢梭与反叛精神》,不只是读布兰查德的分析,更要通过它,读者自己来判读卢梭。如果人们只是猎奇,好奇于卢梭的情感生活,但又嫌《忏悔录》规模过于宏大,则读布兰查德的作品不失为最佳选择。(袁贺)
《卢梭与反叛精神》,[美]威廉·H·布兰查德著,王英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定价:49.00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