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寂寞跳个舞吧!

朋友们绝不认为我是个内向者,或许因为我笑点低,说话很大声,有点凶巴巴,对人很强势。
于是我也自认为我是外向者。
似乎潜意识里,都认为内向就是个贬义词,意味着胆小,怯懦,不善交际。显然我离以上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但是渐渐地,看过的书,认识的人,经历过事情的越来越多之后,对自己的认识愈加清晰,我也开始怀疑,我真的是个外向者吗?
大学里两个闺蜜都是典型的外向者。
A,看到认识的人时永远兴高采烈,隔着老远就会大声喊你的名字,声音里充满最饱满的热情,让被喊的人忍不住都要回以最灿烂的笑。跟她一起从学校北门走到西门,一般情况下,她一路起码要碰到三到五个熟人打招呼,而我则完全不必费心,因为没有谁认识我。
我其实很喜欢A,我觉得这样的人让人感觉很舒服,热情洋溢的,让人感觉很受重视。我也曾想像她一样,看到认识的人热情点,好好打个招呼。但是我努力了几次,却感觉分外别扭。对于绝大多数泛泛之交,我至多是点头微笑示意一下,若是隔得远了,就装没看见。
放长假我可以宅在家不联系任何朋友,高中班上的同学会还是会去,因为感情比较深,轮到初中的我就装死了,还特意交代朋友说千万不要告诉组织者我的号码。家里来了客人我一般都挺烦的,总觉得很打扰我做事。
经过类似种种之后,我确定,我是个内向者,即便做心理测验测出来是中性性格,那也绝对是内向大于外向。
其实得出这种结论的时候,我是有点惶恐的。因为临近毕业,即将迈入职场,而我想做的又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例如营销,销售之类的,内向性格的,好像非常不占优势。
我曾一度将自己的性格归结为一个缺陷,当然对于写作的那个我不是,但是对于要进入职场的我,绝对是。我觉得自己这样不喜交际是不对的。
每次班上谁过生日,请大家都去K歌之类的,我都要这样纠结一番。一边实在不想去,关系又不算特别亲密,这么多人跑去K歌也轮不到我唱几首,还不是坐那儿无聊玩手机,还不如蹲寝室看书上网呢,可是另一边又在警告自己,这可是训练交际的好机会啊!要多加利用,应该要利用这个晚上多跟人聊天,多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啊!
这样的结果是两样都不好,要是我去了,肯定是无聊得要死,谁唱歌唱再好我也没兴趣听两三个小时啊,跟身边的人也没那么多话讲,要讲这里闹哄哄地也聊不成,只有一块坏我减肥大计的奶油蛋糕我有兴趣,其余时间就真的是无聊玩手机了,然后回去路上想,终于解脱了,不过,唉,又浪费了一个晚上。
要是我顶住各方压力不去,我肯定又会很愧疚。大家都去了,你怎么可以不去呢?怎么好意思不去呢?这样大家关系都各种融洽了,就你还跟谁都不熟,这怎么行呢?
开始几次我还会这样纠结,到后来我连纠结都不必了。直接不去。并且心里终于没有任何愧疚感了,对于别人关系好了而我还在交际中出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这样的落差,我也终于无动于衷了。
我好像越来越像内向者靠拢了,而且是油盐不进的那种,竟然连点惭愧之心都没有。看人家人缘多好,人脉多广,反观自己,除了班上同学,外系的熟人简直一个手数的过来。
我这样任性自我绝不迎合地过了大二大三,终于到迫近毕业时,认真审视自我,我才直面这个问题。好像性格的确不好。对人有点冷,不够热情,对别人的事情不怎么关心。
我把自己的性格视为缺陷。于是我的大四规划里,有一条是让自己变得热情起来,外向起来,当然到现在为止几乎毫无成效。
我有点茫然,一边我觉得外向的好,要外向一点,一边每一次努力外向我就非常别扭。
恰好看到这本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题目取得真好,我看到这个名字的第一眼就觉得,或许我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底气,告诉我,我的性格也不是万恶的。
当然,读完这本书得到的,比我期望的还多。
原来,内向并不是说一定是社交恐惧之类的,只是说相对于倾向从外界寻求存在感的外向者,内向者更倾向于从内心世界找答案。内向者更容易专注于自身,更容易与孤独相处,从孤独与专注中获取能量。内向者倾向于独立工作,更具创造力。内向者敏感,天生拥有非常强的感知外界刺激的力量,因此,容易被腐化,也容易被教化,所以,内向者容易更失败,也容易更成功。
这些都令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从文化主流来看,这是一个青睐外向者的世界。难道内向者就只能做写作,程序,手工之类的孤零零,无需与人过多交流的工作吗?
当然不,只要你热爱,你可以做任何工作,可以做领导者,做律师,做许多在主流看来应该是外向者天下的工作。
只要你热爱。
“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质,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换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这句话真像救星,救了在这个外向者的天下惶恐不安的内向者,并不是说你内向,你就只能木讷沉默地过下去,你可以跳出舒适区,为了你的热爱,你重视,你的个人核心项目。
我不禁想起了公众演讲焦虑。相信许多人都有点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我其实也是。所以特别佩服学校演讲比赛那些声情并茂的演讲者,讲着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之类的内容,竟然都不忘词。我想换了我,我就肯定支支吾吾。不过有时,我会很主动地站到台前跟人说话,那通常是班会上,一个我有兴趣的话题,或者我跟同学们分享我的经历,我的心得的时候,这种时候,我非常享受站在台上的感觉,或许也还是有一点紧张,但是不过分,还在可以把握的状态。
我想以后步入工作岗位,这应该也能帮我找到真正合适的工作吧。看我是否愿意为了它,超越自身性格限制,展露外向的一面。这种外向面具,也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我想自我控制程度高的人,也就是能自如应对不同的社交场合的内向者,应该是结合外向性格优点的非常优秀的人吧。我想朝这个方向努力。
另外这本书还提到了内向者与外向者的相处,剖析得很深刻,对亲密关系的维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更有底气了。我的内向性格并不是缺陷,是基因决定的,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只要充分利用自己天赋,我可以得到我想要的。
不是一味否定内向,去迎合主流,去把自己装扮成合群的,热情的,外向的样子。而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核心个人项目”,提高“自控能力”,设立“恢复壁龛”(即展露外向之后的一个小的独处恢复期),这才是属于内向者的自我完善方式。
PS:第七章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个人核心项目,写的很好~待会儿做个笔记!
于是我也自认为我是外向者。
似乎潜意识里,都认为内向就是个贬义词,意味着胆小,怯懦,不善交际。显然我离以上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但是渐渐地,看过的书,认识的人,经历过事情的越来越多之后,对自己的认识愈加清晰,我也开始怀疑,我真的是个外向者吗?
大学里两个闺蜜都是典型的外向者。
A,看到认识的人时永远兴高采烈,隔着老远就会大声喊你的名字,声音里充满最饱满的热情,让被喊的人忍不住都要回以最灿烂的笑。跟她一起从学校北门走到西门,一般情况下,她一路起码要碰到三到五个熟人打招呼,而我则完全不必费心,因为没有谁认识我。
我其实很喜欢A,我觉得这样的人让人感觉很舒服,热情洋溢的,让人感觉很受重视。我也曾想像她一样,看到认识的人热情点,好好打个招呼。但是我努力了几次,却感觉分外别扭。对于绝大多数泛泛之交,我至多是点头微笑示意一下,若是隔得远了,就装没看见。
放长假我可以宅在家不联系任何朋友,高中班上的同学会还是会去,因为感情比较深,轮到初中的我就装死了,还特意交代朋友说千万不要告诉组织者我的号码。家里来了客人我一般都挺烦的,总觉得很打扰我做事。
经过类似种种之后,我确定,我是个内向者,即便做心理测验测出来是中性性格,那也绝对是内向大于外向。
其实得出这种结论的时候,我是有点惶恐的。因为临近毕业,即将迈入职场,而我想做的又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例如营销,销售之类的,内向性格的,好像非常不占优势。
我曾一度将自己的性格归结为一个缺陷,当然对于写作的那个我不是,但是对于要进入职场的我,绝对是。我觉得自己这样不喜交际是不对的。
每次班上谁过生日,请大家都去K歌之类的,我都要这样纠结一番。一边实在不想去,关系又不算特别亲密,这么多人跑去K歌也轮不到我唱几首,还不是坐那儿无聊玩手机,还不如蹲寝室看书上网呢,可是另一边又在警告自己,这可是训练交际的好机会啊!要多加利用,应该要利用这个晚上多跟人聊天,多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啊!
这样的结果是两样都不好,要是我去了,肯定是无聊得要死,谁唱歌唱再好我也没兴趣听两三个小时啊,跟身边的人也没那么多话讲,要讲这里闹哄哄地也聊不成,只有一块坏我减肥大计的奶油蛋糕我有兴趣,其余时间就真的是无聊玩手机了,然后回去路上想,终于解脱了,不过,唉,又浪费了一个晚上。
要是我顶住各方压力不去,我肯定又会很愧疚。大家都去了,你怎么可以不去呢?怎么好意思不去呢?这样大家关系都各种融洽了,就你还跟谁都不熟,这怎么行呢?
开始几次我还会这样纠结,到后来我连纠结都不必了。直接不去。并且心里终于没有任何愧疚感了,对于别人关系好了而我还在交际中出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这样的落差,我也终于无动于衷了。
我好像越来越像内向者靠拢了,而且是油盐不进的那种,竟然连点惭愧之心都没有。看人家人缘多好,人脉多广,反观自己,除了班上同学,外系的熟人简直一个手数的过来。
我这样任性自我绝不迎合地过了大二大三,终于到迫近毕业时,认真审视自我,我才直面这个问题。好像性格的确不好。对人有点冷,不够热情,对别人的事情不怎么关心。
我把自己的性格视为缺陷。于是我的大四规划里,有一条是让自己变得热情起来,外向起来,当然到现在为止几乎毫无成效。
我有点茫然,一边我觉得外向的好,要外向一点,一边每一次努力外向我就非常别扭。
恰好看到这本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题目取得真好,我看到这个名字的第一眼就觉得,或许我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底气,告诉我,我的性格也不是万恶的。
当然,读完这本书得到的,比我期望的还多。
原来,内向并不是说一定是社交恐惧之类的,只是说相对于倾向从外界寻求存在感的外向者,内向者更倾向于从内心世界找答案。内向者更容易专注于自身,更容易与孤独相处,从孤独与专注中获取能量。内向者倾向于独立工作,更具创造力。内向者敏感,天生拥有非常强的感知外界刺激的力量,因此,容易被腐化,也容易被教化,所以,内向者容易更失败,也容易更成功。
这些都令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从文化主流来看,这是一个青睐外向者的世界。难道内向者就只能做写作,程序,手工之类的孤零零,无需与人过多交流的工作吗?
当然不,只要你热爱,你可以做任何工作,可以做领导者,做律师,做许多在主流看来应该是外向者天下的工作。
只要你热爱。
“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质,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换言之,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这句话真像救星,救了在这个外向者的天下惶恐不安的内向者,并不是说你内向,你就只能木讷沉默地过下去,你可以跳出舒适区,为了你的热爱,你重视,你的个人核心项目。
我不禁想起了公众演讲焦虑。相信许多人都有点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我其实也是。所以特别佩服学校演讲比赛那些声情并茂的演讲者,讲着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之类的内容,竟然都不忘词。我想换了我,我就肯定支支吾吾。不过有时,我会很主动地站到台前跟人说话,那通常是班会上,一个我有兴趣的话题,或者我跟同学们分享我的经历,我的心得的时候,这种时候,我非常享受站在台上的感觉,或许也还是有一点紧张,但是不过分,还在可以把握的状态。
我想以后步入工作岗位,这应该也能帮我找到真正合适的工作吧。看我是否愿意为了它,超越自身性格限制,展露外向的一面。这种外向面具,也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我想自我控制程度高的人,也就是能自如应对不同的社交场合的内向者,应该是结合外向性格优点的非常优秀的人吧。我想朝这个方向努力。
另外这本书还提到了内向者与外向者的相处,剖析得很深刻,对亲密关系的维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更有底气了。我的内向性格并不是缺陷,是基因决定的,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只要充分利用自己天赋,我可以得到我想要的。
不是一味否定内向,去迎合主流,去把自己装扮成合群的,热情的,外向的样子。而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核心个人项目”,提高“自控能力”,设立“恢复壁龛”(即展露外向之后的一个小的独处恢复期),这才是属于内向者的自我完善方式。
PS:第七章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个人核心项目,写的很好~待会儿做个笔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