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任流水,青春不往復。
僅作《盡頭的回憶》讀後感
這是我讀的第三本芭娜娜的書。盡頭的回憶。五個淺淺的短篇。
之前的兩部分別是《廚房》與《甘露》。
我想,觸感敏銳的男孩女孩絕不是少數,這是我在青春交替的年歲里所未領悟的,我曾以為燈火之下,只有我一人獨享寂寥。升學時候的告別與新遇,不論是碰見的人還是事,都使我有種無法言喻的斷裂和延續感。仿佛不應當如此,而恰恰并非若彼。高中的三年加上大學一年級,總共四年光景,都在體會不得不經歷的青春的不解與感傷,今朝思索,恐怕這是大多數青年必經的鎮痛,在這種鎖鏈相扣的關鍵的青春年華里,我們都把自己的心靈挖出來咀嚼,只是別人不懂得,甚至時過境遷之後的自己,也再難以感悟出當時的空落。恐怕,這就是爲什麽,很多人年紀輕輕時候,願意讀安妮之類,甚至覺察出共鳴之鉉,一番歷程過後,便食之無味了。
芭娜娜的小說,并沒有讀全。
最初讀的是《廚房》。不是一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去讀。那種感覺是,月光朦朦朧朧,仿佛那盤圓月,被包裹在柔和而溫暖的霧氣中,如果能夠輕輕環抱之,定是柔軟而安馨的。月光下,是女孩子從遙遠的地方,驅著夜車趕來端上的一碗滋味盎然卻絕不濃豔的豬扒蓋澆飯。隔離時候所造出的夢境,竟是完全相同,而對方正成了其中的主角。經歷了家人告別的不幸之後的一對年輕男女,終於在心靈上彼此相遇。
之後,我便對老校區附近櫻花料理中燕麥色大腕盛上的伴著洋蔥和雞蛋的豬扒蓋澆飯生出不可言喻的好感。視覺和味覺雙雙牽誘出內心沉澱的由書中故事而引發的暖柔心緒。或者,幸福便是如此簡單,而已。
與芭娜娜萍水相逢。
再往後,便是《甘露》和《盡頭的回憶》。
我思量著,我的觸感是不是老了。我青春的敏覺是不是已然揮手言別。
還是,那種少年般無以言說的寞然早已凋零在平凡的溫濕之中了。
芭娜娜的故事,往往以第一人稱述說。仿佛白紙上,用玄色的墨信手塗抹一點兩點,素茶般清淡的味道,其中滋味卻耐人漸尋。倘若心境不夠安和,恐難以擁抱初升太陽過後的熱情。好似蓊鬱樹木投下斑駁的樹影,零星攝下幾縷光線。
她喜歡講愛情的故事,主人公總是帶著不幸的過往,這般那般的不悅之事,她亦是淺淺地跟你講著,仿佛只是事件的記錄者,哀吟或是歡愉都由讀者自行品嚼。走完它,便是幸福的所在。比如,《廚房》中女主角成為孤兒,男主角沒有父親并失去成為父親的母親。
人物里,不乏通靈者,看得見靈光,透明但隱卻的存在。好像這樣不同於常人的異然感覺,是幫助主人公和讀者探察內心情感的通道。芭娜娜用似有若無的通透感知,誘惑你本真的初探,就像是靈媒,牽住你,送你去尋找前世今生,探索你心窩裡最柔軟隱秘的地方。《甘露》和本書中的《幽靈之家》便是這種。
如此,寫作的方式似有了慣性,不幸、愛情、靈覺。讀得多了,於我,總感到似曾相識。讀與不讀,都成了雞肋,相似的味道,嘗起來覺得寡淡,而這般幽然的塑造,又似乎是自己青春的印記,不捨拋棄。
也許,同一個作者,如果風格不曾多元而又未有角度大的轉變,那麼讀上一本兩本方可。藉助那篇於你而言最深刻的絮說,把最初始時的震撼與感動封存。足矣。
我,只是疑惑同慨歎。
感動之泉不夠湧動,是心緒少了寧和,是浮華侵蝕了雙眸,還是本身即如此呢。
2012年11月23日 12:43
春華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f85270101gdjp.html
這是我讀的第三本芭娜娜的書。盡頭的回憶。五個淺淺的短篇。
之前的兩部分別是《廚房》與《甘露》。
我想,觸感敏銳的男孩女孩絕不是少數,這是我在青春交替的年歲里所未領悟的,我曾以為燈火之下,只有我一人獨享寂寥。升學時候的告別與新遇,不論是碰見的人還是事,都使我有種無法言喻的斷裂和延續感。仿佛不應當如此,而恰恰并非若彼。高中的三年加上大學一年級,總共四年光景,都在體會不得不經歷的青春的不解與感傷,今朝思索,恐怕這是大多數青年必經的鎮痛,在這種鎖鏈相扣的關鍵的青春年華里,我們都把自己的心靈挖出來咀嚼,只是別人不懂得,甚至時過境遷之後的自己,也再難以感悟出當時的空落。恐怕,這就是爲什麽,很多人年紀輕輕時候,願意讀安妮之類,甚至覺察出共鳴之鉉,一番歷程過後,便食之無味了。
芭娜娜的小說,并沒有讀全。
最初讀的是《廚房》。不是一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去讀。那種感覺是,月光朦朦朧朧,仿佛那盤圓月,被包裹在柔和而溫暖的霧氣中,如果能夠輕輕環抱之,定是柔軟而安馨的。月光下,是女孩子從遙遠的地方,驅著夜車趕來端上的一碗滋味盎然卻絕不濃豔的豬扒蓋澆飯。隔離時候所造出的夢境,竟是完全相同,而對方正成了其中的主角。經歷了家人告別的不幸之後的一對年輕男女,終於在心靈上彼此相遇。
之後,我便對老校區附近櫻花料理中燕麥色大腕盛上的伴著洋蔥和雞蛋的豬扒蓋澆飯生出不可言喻的好感。視覺和味覺雙雙牽誘出內心沉澱的由書中故事而引發的暖柔心緒。或者,幸福便是如此簡單,而已。
與芭娜娜萍水相逢。
再往後,便是《甘露》和《盡頭的回憶》。
我思量著,我的觸感是不是老了。我青春的敏覺是不是已然揮手言別。
還是,那種少年般無以言說的寞然早已凋零在平凡的溫濕之中了。
芭娜娜的故事,往往以第一人稱述說。仿佛白紙上,用玄色的墨信手塗抹一點兩點,素茶般清淡的味道,其中滋味卻耐人漸尋。倘若心境不夠安和,恐難以擁抱初升太陽過後的熱情。好似蓊鬱樹木投下斑駁的樹影,零星攝下幾縷光線。
她喜歡講愛情的故事,主人公總是帶著不幸的過往,這般那般的不悅之事,她亦是淺淺地跟你講著,仿佛只是事件的記錄者,哀吟或是歡愉都由讀者自行品嚼。走完它,便是幸福的所在。比如,《廚房》中女主角成為孤兒,男主角沒有父親并失去成為父親的母親。
人物里,不乏通靈者,看得見靈光,透明但隱卻的存在。好像這樣不同於常人的異然感覺,是幫助主人公和讀者探察內心情感的通道。芭娜娜用似有若無的通透感知,誘惑你本真的初探,就像是靈媒,牽住你,送你去尋找前世今生,探索你心窩裡最柔軟隱秘的地方。《甘露》和本書中的《幽靈之家》便是這種。
如此,寫作的方式似有了慣性,不幸、愛情、靈覺。讀得多了,於我,總感到似曾相識。讀與不讀,都成了雞肋,相似的味道,嘗起來覺得寡淡,而這般幽然的塑造,又似乎是自己青春的印記,不捨拋棄。
也許,同一個作者,如果風格不曾多元而又未有角度大的轉變,那麼讀上一本兩本方可。藉助那篇於你而言最深刻的絮說,把最初始時的震撼與感動封存。足矣。
我,只是疑惑同慨歎。
感動之泉不夠湧動,是心緒少了寧和,是浮華侵蝕了雙眸,還是本身即如此呢。
2012年11月23日 12:43
春華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f85270101gdjp.html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