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象的申辩

记得此书才上豆瓣不久,有友邻在想读标记里说“大陆的审查制度倒是让冯伯伯一举卖出了很多私货啊…… ”。刚刚才看到有书评吐槽该书把不相干的各种文杂在一起。
的确,与《创世纪:传说与译注》和《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相比(尤其前者),上编收的各文除了第一篇“约伯福音”外,其它各文和《约伯记》真的貌似没什么关系,这“其他”真的就成了凑数,但在“缀言”里说“将圣书的教导同中国问题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加以形象化及理论上的阐发,才能上升为真正的‘创作’”,意思是如果《创世纪:传说与译注》走的是对文本里各种故事渊源及流传演变进行“新编”,是“我注六经”,那么该书就是“六经注我”?
那么,是注“我”的什么?
除了第一篇“约伯福音”,其它30篇里有14篇涉及译经,3篇涉及高等教育(译经部分也有不少涉及高等教育),3篇为冯象在香港牛津出的各卷圣经的译序,11篇涉及法学与中国社会问题,还两篇不好归类.
译经、高等教育、法学有什么关系,这些又与《约伯记》有什么关系?
个人认为联系点有三:一是冯象对《约伯记》主题的定义(包括风格的确认),二是对译经的态度,三是译经文章的主题及与高等教育何的关系。
首先,对《约伯记》的定义。很明显,就是“约伯福音”的副标题:好人为什么受苦?在“约伯福音”里作者围绕着“好人为什么受苦”的主题重构了整个了文本里的整个故事,并且不断让经文自己说话(BTW:按照某伟大的现代文学老师的说法,这种分析文本方法是小学生做的事),作者引了其老师杨周翰先生的话,这个主题是“一切宗教都想解答的问题”,涉及到所谓“神义论”问题,又引了荣格的说法“约伯大胆暗示,上帝可放弃神的尊位,进入‘常人‘的生活经验,体察苦难与不公,乃是近东宗教思想的一大突破。就其福音的启示而言,便是造物主作为祸福之源,理应也是天下一切苦乐的的大承载着。历史地看,则指向了‘言成肉身’,耶稣降世,加入被虐待唾弃的苦灵之人,担起他们的‘考验’和屈辱,受难而成全救赎的伟大历程“,因此“好人受苦(如约伯、耶利米、耶稣)不仅是世人得救的必要条件,更是信仰的日常维护”。最后以愿真理与思想者同在,当他的中保,替他辩护——传他的福音,伴他哀哭”为结束。
其次,对译经的态度,其实“约伯福音”最后一句便是对译经态度的总结。对于译经,作者也在各种场合说过,提供一部基于学术角度可靠的译本。
再次,便是译经文章的主题,很明显,对于香港圣经公会对自己的“控诉”。那么这与高等教育又有什么关系?这在“上帝什么性别”里说得很明白,“香港虽然宗教环境相对宽松,毕竟缺乏良好的西学训练与研究条件,师资、生源、图书、出版、学术传统和思想交锋。比起内地和台湾都差一截,跟西方的学术前沿更是隔膜”,而大陆虽然高校腐败,但毕竟“学术前沿总是由少数优秀知识分子代表”。
因此,很明显该书的主题便是借《约伯记》就香港圣经公会对自己的译经质疑的一次“申辩”,冯象将圣经公会的质疑比作宗教裁判,所以怪不得在经文的注释中特别注意约伯话语中体现的法律程序(约伯的“申辩”),这也是为什么里面会收大量关于法学的文章与将圣经各卷译序收入。
的确,与《创世纪:传说与译注》和《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相比(尤其前者),上编收的各文除了第一篇“约伯福音”外,其它各文和《约伯记》真的貌似没什么关系,这“其他”真的就成了凑数,但在“缀言”里说“将圣书的教导同中国问题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加以形象化及理论上的阐发,才能上升为真正的‘创作’”,意思是如果《创世纪:传说与译注》走的是对文本里各种故事渊源及流传演变进行“新编”,是“我注六经”,那么该书就是“六经注我”?
那么,是注“我”的什么?
除了第一篇“约伯福音”,其它30篇里有14篇涉及译经,3篇涉及高等教育(译经部分也有不少涉及高等教育),3篇为冯象在香港牛津出的各卷圣经的译序,11篇涉及法学与中国社会问题,还两篇不好归类.
译经、高等教育、法学有什么关系,这些又与《约伯记》有什么关系?
个人认为联系点有三:一是冯象对《约伯记》主题的定义(包括风格的确认),二是对译经的态度,三是译经文章的主题及与高等教育何的关系。
首先,对《约伯记》的定义。很明显,就是“约伯福音”的副标题:好人为什么受苦?在“约伯福音”里作者围绕着“好人为什么受苦”的主题重构了整个了文本里的整个故事,并且不断让经文自己说话(BTW:按照某伟大的现代文学老师的说法,这种分析文本方法是小学生做的事),作者引了其老师杨周翰先生的话,这个主题是“一切宗教都想解答的问题”,涉及到所谓“神义论”问题,又引了荣格的说法“约伯大胆暗示,上帝可放弃神的尊位,进入‘常人‘的生活经验,体察苦难与不公,乃是近东宗教思想的一大突破。就其福音的启示而言,便是造物主作为祸福之源,理应也是天下一切苦乐的的大承载着。历史地看,则指向了‘言成肉身’,耶稣降世,加入被虐待唾弃的苦灵之人,担起他们的‘考验’和屈辱,受难而成全救赎的伟大历程“,因此“好人受苦(如约伯、耶利米、耶稣)不仅是世人得救的必要条件,更是信仰的日常维护”。最后以愿真理与思想者同在,当他的中保,替他辩护——传他的福音,伴他哀哭”为结束。
其次,对译经的态度,其实“约伯福音”最后一句便是对译经态度的总结。对于译经,作者也在各种场合说过,提供一部基于学术角度可靠的译本。
再次,便是译经文章的主题,很明显,对于香港圣经公会对自己的“控诉”。那么这与高等教育又有什么关系?这在“上帝什么性别”里说得很明白,“香港虽然宗教环境相对宽松,毕竟缺乏良好的西学训练与研究条件,师资、生源、图书、出版、学术传统和思想交锋。比起内地和台湾都差一截,跟西方的学术前沿更是隔膜”,而大陆虽然高校腐败,但毕竟“学术前沿总是由少数优秀知识分子代表”。
因此,很明显该书的主题便是借《约伯记》就香港圣经公会对自己的译经质疑的一次“申辩”,冯象将圣经公会的质疑比作宗教裁判,所以怪不得在经文的注释中特别注意约伯话语中体现的法律程序(约伯的“申辩”),这也是为什么里面会收大量关于法学的文章与将圣经各卷译序收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