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莫忘张之洞

近读张之洞《劝学篇》,颇有感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咸丰二年(1852)十八岁中举人,为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二十六岁中进士,为该科探花。点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内阁学士等职,后升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他任督抚期间,注重教育和治安,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他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是主战派健将,一度赢得“天下之望”;而他主持的“湖北新政”的实绩,更使他声名大振,曾被舆论界推重为“朝廷柱石”。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广雅堂集》。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而他是最后的殿军。
他饱读诗书,精通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
他视野开阔,对发展变化的国际大势有广泛了解。
他,绝不是倭仁、徐桐那样的食古不化、顽固守旧者——他吸取了大量的西艺和西政知识,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他,也绝非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大言无当、没有官场历练的书生——他历任督抚,扬厉中外,颇有政绩和人望。
他,更不是袁世凯那样的野心家、乱世奸雄,尽管清室积重难返、难以为继,他却绝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念头。
这一切,都可以从这薄薄的一册《劝学篇》里找到证明。
一本探讨社会改革之书,何以名之为《劝学》?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而且他发现“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师有定程,弟有适从,授方任能,皆出其中,我宜择善而从也”(《序》)。针对历来科举制度的弊端,他殷切告诫学子,无论治何学问,均应以致用为目的,不可流于浮泛,亦不可专意词章:“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况在今日,不惟不屑,亦不暇矣”(《守约》)。
他深知国家民族危机深重,原因出在内部:“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周之内矣。”(《序》)危机面前,他坚决反对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指出“苟欲弭兵,必先练兵”(《非弭兵》)。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会通》)。“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序》)。他反对顽固派的“因循守旧”、“不知通”;也反对维新派的“菲薄名教”、“不知本”,指出“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岐多而羊亡”(《序》)。他超越了早期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不再把西学仅限于“西艺”,把西学的范围扩展到“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以及交通、传媒等各个方面,除了议会选举制度以外,几乎要“全盘西化”了。
以传统的标准评价,他无愧 于忠君爱国的贤臣良相。
就顺应时势、与时俱进而言,他也尽了极大的努力。
他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再走僵化保守的老路;但他也很明确,必须“明纲”、“宗经”,决不走动摇纲常、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成了他的底线。
但是,他最终没有能挽狂澜于既倒。他死后两年,在他长期经营的重镇武昌,由他训练的新军下层官兵率先发难,引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改旗易帜的路是正是邪,姑且不论,但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是偶然,也是必然;是意外,好像也是天意。
不知他临终之前对此是否有强烈的预感。好在他先走了一步,避免了出席满清皇室逊位的难堪仪式。否则,不知他将怎样应对,发出何等感慨!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是《红楼梦》里咏叹贾探春的诗句。用于形容张之洞,愚以为也颇贴切。
看来,历史的局限,有时要突破,也很难。
近来见到有的论者说:如果是张之洞为代表的改良派当时能执中国牛耳,中国极有可能实现君主立宪,后来的许多混乱和灾难就都可以避免了,中国发展到现在应该是很先进、很强大的了。
也许是吧?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没有“如果”。
但无论怎样,张之洞一干人为探索中国的前进之路,曾经付出过极大的努力,也给后人留下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并且为中国的近代工业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人们不该忘记他们。
而这本当时印数达200万册、曾风靡一时的《劝学篇》呢?尽管其中不少的论点论据都已过时,但它所开启的关于文化的内—外、本—末、体—用、常—变、动—静之辨,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保持与世界性获得二者关系的探求,都已提出后人无法回避的题目,促人深思。从这个意义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戊戌变法110周年(2008)之际重新出版此书,显然不无意义。
2012年11月25日读后记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咸丰二年(1852)十八岁中举人,为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二十六岁中进士,为该科探花。点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内阁学士等职,后升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他任督抚期间,注重教育和治安,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他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是主战派健将,一度赢得“天下之望”;而他主持的“湖北新政”的实绩,更使他声名大振,曾被舆论界推重为“朝廷柱石”。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广雅堂集》。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而他是最后的殿军。
他饱读诗书,精通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
他视野开阔,对发展变化的国际大势有广泛了解。
他,绝不是倭仁、徐桐那样的食古不化、顽固守旧者——他吸取了大量的西艺和西政知识,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他,也绝非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大言无当、没有官场历练的书生——他历任督抚,扬厉中外,颇有政绩和人望。
他,更不是袁世凯那样的野心家、乱世奸雄,尽管清室积重难返、难以为继,他却绝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念头。
这一切,都可以从这薄薄的一册《劝学篇》里找到证明。
一本探讨社会改革之书,何以名之为《劝学》?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而且他发现“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师有定程,弟有适从,授方任能,皆出其中,我宜择善而从也”(《序》)。针对历来科举制度的弊端,他殷切告诫学子,无论治何学问,均应以致用为目的,不可流于浮泛,亦不可专意词章:“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况在今日,不惟不屑,亦不暇矣”(《守约》)。
他深知国家民族危机深重,原因出在内部:“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周之内矣。”(《序》)危机面前,他坚决反对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指出“苟欲弭兵,必先练兵”(《非弭兵》)。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会通》)。“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序》)。他反对顽固派的“因循守旧”、“不知通”;也反对维新派的“菲薄名教”、“不知本”,指出“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岐多而羊亡”(《序》)。他超越了早期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不再把西学仅限于“西艺”,把西学的范围扩展到“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以及交通、传媒等各个方面,除了议会选举制度以外,几乎要“全盘西化”了。
以传统的标准评价,他无愧 于忠君爱国的贤臣良相。
就顺应时势、与时俱进而言,他也尽了极大的努力。
他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再走僵化保守的老路;但他也很明确,必须“明纲”、“宗经”,决不走动摇纲常、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成了他的底线。
但是,他最终没有能挽狂澜于既倒。他死后两年,在他长期经营的重镇武昌,由他训练的新军下层官兵率先发难,引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改旗易帜的路是正是邪,姑且不论,但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是偶然,也是必然;是意外,好像也是天意。
不知他临终之前对此是否有强烈的预感。好在他先走了一步,避免了出席满清皇室逊位的难堪仪式。否则,不知他将怎样应对,发出何等感慨!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是《红楼梦》里咏叹贾探春的诗句。用于形容张之洞,愚以为也颇贴切。
看来,历史的局限,有时要突破,也很难。
近来见到有的论者说:如果是张之洞为代表的改良派当时能执中国牛耳,中国极有可能实现君主立宪,后来的许多混乱和灾难就都可以避免了,中国发展到现在应该是很先进、很强大的了。
也许是吧?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没有“如果”。
但无论怎样,张之洞一干人为探索中国的前进之路,曾经付出过极大的努力,也给后人留下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并且为中国的近代工业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人们不该忘记他们。
而这本当时印数达200万册、曾风靡一时的《劝学篇》呢?尽管其中不少的论点论据都已过时,但它所开启的关于文化的内—外、本—末、体—用、常—变、动—静之辨,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保持与世界性获得二者关系的探求,都已提出后人无法回避的题目,促人深思。从这个意义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戊戌变法110周年(2008)之际重新出版此书,显然不无意义。
2012年11月25日读后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