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于心碎

1942年2月22日,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一间寓所内,茨威格在平静地写信,这一次,他写的是遗书,他写了好几封信给挚交好友,还有给前妻弗里德莉克,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他充满歉意的解释了他即将要做的事,他并不在意他的自杀将可能成为永生难以抹去的耻辱,他不在乎这些,他只是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这时,他养的狐狸犬布拉齐跑过来舔舔他的手,他摸了摸小家伙,抱起来吻了吻(“这是最后一次了!”),然后打开房门,放它去花园里玩了,他看着它欢快的边叫边跑出去,心里想的是房东太太以后会好好照顾它吗?他在信中请她帮忙照顾布拉齐,这是他最后一次抛弃的行为,他的心里有几分愧疚,“可是我不能带它走,它是那么无忧无虑。我有绿蒂陪我就足够了,我答应过不会抛下她。”
为最擅长为名人撰写传记的茨威格著书立传,等同于攀越珠峰的挑战,一旦失败,便犹如班门弄斧。如何抓住长于心理分析描写的茨威格的细腻内心呢?尤其是茨威格自杀的原因,这是热爱茨威格文字的读者们几十年争论不休的的问题,深入茨威格本人的思想,将他内心的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最终说服读者,这是摆在作者面前最大的考验。洛朗•塞克西克的文字充满了魔力,他向读者展现的茨威格一生中的最后几个月读来字字惊心,这个六十年代出生的法国人比茨威格的朋友更了解他,他像是躲在茨威格和绿蒂内心的影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1942年2月15日,茨威格和绿蒂参加了巴西狂欢节,他们在远离战火的大洋彼岸一晌贪欢,绿蒂穿着她在纽约买的那件大红色的露背小礼服裙,还记得那个犹太裁缝听说她是茨威格夫人,向她表示了敬意,“他是个好人!他的书我们都读过!”绿蒂有些苦涩的想,是啊,他是个好人,可他就是太好了,虽然他不信任何宗教,但是他背负的十字架比谁都要沉重。总是有一些好消息的,不是吗?美国参战了,那一刻她兴奋的想跳舞。可是一个好消息总是伴随着很多个坏消息,他忧愁的是纳粹加紧了进行种族灭绝的脚步,始终无法乐观。当新加坡沦陷消息传来之时,他们再度陷入了绝望,他们急匆匆往家里赶,在拥挤的大街上绿蒂的箱子被挤掉在地,她看到那条红色的裙子被无数人的脚踩来踩去。
躲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地方,终于连最后的容身之所都没有了吗?
要是用时下通俗的话来说,茨威格和绿蒂的反应,未免太玻璃心了,当时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还在坚持活下去,为什么他们却杯弓蛇影,觉得生无可恋了呢?事实上新加坡的沦陷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茨威格的内心,早已不堪重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应该是患有PTSD(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和幸存者综合症,这是我们在警匪片或者恐怖片中经常看到的情况,很多遭逢不幸的幸存者认为自己苟活下来是可耻的,觉得自己有罪,应该为其他人的死去负责,因此常常会产生自毁和轻生的倾向。
茨威格从1933年就逃离了德国,如果他一路历经艰辛,过的非常潦倒的话,他也许还会减轻一些对自己的谴责。可是他加入了英国国籍,他的书仍然在美国和巴西出版且大受欢迎,他在巴西的每次朗诵会都座无虚席,人们真诚的喜欢他。越是这样,他越无法容忍自己的怯懦,他能怎么办呢?他历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坚定的反战人士,人们却热切的期盼他扛起反法西斯的大旗,燃烧大家的激情和斗志,他是会描写激情的,可是他笔下那些被下意识的激情操控的主人公的下场都是非死即疯。他已经不会写了,他太老了,没有力气更没有意志了,况且,在这个时代,谁的笔能比得上希特勒呢?那位新的文学巨匠,那上百万部、无可逾越的悲剧作品当之无愧的创作者?
茨威格想起他为什么不喜欢歌德,而喜欢克莱斯特了,克莱斯特说过:“我的灵魂深受重创,当我把鼻子贴向窗户时,几乎连一缕阳光也会刺伤我。”吞下药,让身体跟着灵魂一起解脱吧,如果验尸的医生是茨威格的读者的话,应该在死因一栏写下:他死于心碎。
(刊于1.6《信息时报》,请勿转载)
为最擅长为名人撰写传记的茨威格著书立传,等同于攀越珠峰的挑战,一旦失败,便犹如班门弄斧。如何抓住长于心理分析描写的茨威格的细腻内心呢?尤其是茨威格自杀的原因,这是热爱茨威格文字的读者们几十年争论不休的的问题,深入茨威格本人的思想,将他内心的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最终说服读者,这是摆在作者面前最大的考验。洛朗•塞克西克的文字充满了魔力,他向读者展现的茨威格一生中的最后几个月读来字字惊心,这个六十年代出生的法国人比茨威格的朋友更了解他,他像是躲在茨威格和绿蒂内心的影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1942年2月15日,茨威格和绿蒂参加了巴西狂欢节,他们在远离战火的大洋彼岸一晌贪欢,绿蒂穿着她在纽约买的那件大红色的露背小礼服裙,还记得那个犹太裁缝听说她是茨威格夫人,向她表示了敬意,“他是个好人!他的书我们都读过!”绿蒂有些苦涩的想,是啊,他是个好人,可他就是太好了,虽然他不信任何宗教,但是他背负的十字架比谁都要沉重。总是有一些好消息的,不是吗?美国参战了,那一刻她兴奋的想跳舞。可是一个好消息总是伴随着很多个坏消息,他忧愁的是纳粹加紧了进行种族灭绝的脚步,始终无法乐观。当新加坡沦陷消息传来之时,他们再度陷入了绝望,他们急匆匆往家里赶,在拥挤的大街上绿蒂的箱子被挤掉在地,她看到那条红色的裙子被无数人的脚踩来踩去。
躲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地方,终于连最后的容身之所都没有了吗?
要是用时下通俗的话来说,茨威格和绿蒂的反应,未免太玻璃心了,当时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还在坚持活下去,为什么他们却杯弓蛇影,觉得生无可恋了呢?事实上新加坡的沦陷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茨威格的内心,早已不堪重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应该是患有PTSD(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和幸存者综合症,这是我们在警匪片或者恐怖片中经常看到的情况,很多遭逢不幸的幸存者认为自己苟活下来是可耻的,觉得自己有罪,应该为其他人的死去负责,因此常常会产生自毁和轻生的倾向。
茨威格从1933年就逃离了德国,如果他一路历经艰辛,过的非常潦倒的话,他也许还会减轻一些对自己的谴责。可是他加入了英国国籍,他的书仍然在美国和巴西出版且大受欢迎,他在巴西的每次朗诵会都座无虚席,人们真诚的喜欢他。越是这样,他越无法容忍自己的怯懦,他能怎么办呢?他历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坚定的反战人士,人们却热切的期盼他扛起反法西斯的大旗,燃烧大家的激情和斗志,他是会描写激情的,可是他笔下那些被下意识的激情操控的主人公的下场都是非死即疯。他已经不会写了,他太老了,没有力气更没有意志了,况且,在这个时代,谁的笔能比得上希特勒呢?那位新的文学巨匠,那上百万部、无可逾越的悲剧作品当之无愧的创作者?
茨威格想起他为什么不喜欢歌德,而喜欢克莱斯特了,克莱斯特说过:“我的灵魂深受重创,当我把鼻子贴向窗户时,几乎连一缕阳光也会刺伤我。”吞下药,让身体跟着灵魂一起解脱吧,如果验尸的医生是茨威格的读者的话,应该在死因一栏写下:他死于心碎。
(刊于1.6《信息时报》,请勿转载)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