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 接受 处理 放下

一)戒 定 慧
戒:不专指戒律,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做一些不伤害别人,或令别人痛苦的事。别人没被你寻痛苦,他自然不会上门来找你麻烦,麻烦不上门,你的心境自然就比较清静。
至于我们能否不犯戒,则需要看是否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了。
另外,戒,不单单只不令别人痛苦,也要不让自己痛苦方是重要。
定:心定。静,关照我们内在感觉,知道内在感觉心境就清明了,可以做到明心见性的地步。性就是自性,人的自性本来就是善的,善性出来了,人的感觉达到轻安自在,“定”的境界就出来了。
慧:心定了智慧就出来了。智慧的心可以明辨是非,心境清明,不容易产生妄念,更不会让愚疾的想法扰乱人性,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了。
静坐不一定是正襟危坐,借着走路,织毛衣,做饭,拖地,绘画,弹琴等都可以,保持着禅定的状态就能把心安定下来。
只要持守正念,抓紧当下一刻的感觉,思想即能集中,意念也就清晰明净了。
二)修禅的法则:七步生莲花。
正念最首要,专心致志,专注可以叫我们关照当下的意念,叫我们不想过去,不恐惧未来,只关注当下。这个很难,但必须做到方可以精进。精进就是不断持续追求更好的修持,不满足于当前的进步。
如果修行有道,我们可以达到法善喜悦,这是一种心灵满足的喜悦,从心发出的淡淡的,绝不是欢天喜地式的。
欢天喜地,要学习吧喜悦收敛下来,变成轻安自在,那才是修行功夫到家了。
应该放松心情,去享受这种自在的感觉。所谓自在就是不着意的轻轻的安稳。如此才可以做到完全放下。
若能做到完全放下,就是最高境界了,即“七步生莲花”的最后一朵莲花 -- 舍。
放不下就是执著,执着可以是好的习性,比如择善固执的做法是好,如果过头了就不好,在坚持中,忽略了自己的情绪,情绪中的愚痴主导了我们的行为,叫人决不放过自己,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了。
禅坐,初时,呼吸比较急而重,慢慢地呼吸均匀了,像一杯还有杂质的清水,用力摇晃它,然后放在桌上,假以时日,沉淀物沉淀下来,谁就变得清澈透明了。呼吸带动情绪,感觉越来越平静,到了某一点,呼吸似乎也没了,其实不是没了,而是变慢,变轻了,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要做到心静如水之不扬波,一定要从禅修入手。
“自由”:并非如我所愿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心理没有抗拒及排斥,使一种无所拘束的状态。
明了了自由的真谛,就可以学习放下,放下自己的执著,人就可以更轻安自在了。
修佛,从中得安心之道,我依然敏感,但是已经可以比较能驾驭自己这颗容易躁动的心了。
当抑郁和自闷严重,感觉心绪纠结时,夺回下意识地逃避与他人的接触和交流。假如能去培养一个专注自然之美的兴趣,集中精力在兴趣上,鼓励自己去接近平时忽略的自然,都有助于舒缓压抑之感。当你难以和人交流的时候,仍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不需要语言,这是我们身心的本能。慢慢地踱了相同兴趣的朋友,又开拓了胸怀,潜移默化下来,自己也会充满生机。
摄影,旅行,绘画,养花草。。。
三)走出抑郁的方法
1)活在当下。比如参加聚会时,尽量投入和参与当时的谈话,把自己的思想拉到现场,感觉就很不一样了,这样不再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是与在场友人的思想契合。如此一来,对事物的兴趣会不断提高。
2)面对接受现实。
3)保持正念,时常自我察觉。一行禅师说,关照需要正念的保护才可得到。
4)不妨让自己的情绪自由发挥,不要压抑,不妨任性一点。
5)每天固定时间给自己。五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去除一切杂念,没有电话声,人声,一切都停下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静静地数呼吸。呼与吸直接按尽量不想任何事,如果杂念来了,就把它拉回呼吸即可。渐渐的呼吸从快到慢,由重到轻,睁开眼睛时,你的心情会十分平静安恬。
6)自我催眠法。
7)营养要保持均衡。
8)以宽大次慈悲的心待己待人。不要一味自怨自艾。人的情绪三种:快乐,不快乐,无聊。一般人们只喜欢快乐,排斥后两种。可是,快乐的情绪不常有,反而后两种占多数。不要排斥,可以以宽大慈悲的心胸去接受它,它来的时候,不妨说:欢迎你来。
四)《巴利文慈经禅修诵句》:愿我远离苦恼,愿我得到平安快乐。愿你远离苦恼,愿你得到平安快乐。原一切世间众生无论柔弱或强壮,体形微小或巨大,可见或不可见,住在近处或远方,已出生活尚未出生,愿他们都能远离苦恼,愿他们都能得到平安快乐。
我们的喜悦是由无数个欢喜的瞬间和霎那形成的,这就是一种禅修。
戒:不专指戒律,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做一些不伤害别人,或令别人痛苦的事。别人没被你寻痛苦,他自然不会上门来找你麻烦,麻烦不上门,你的心境自然就比较清静。
至于我们能否不犯戒,则需要看是否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了。
另外,戒,不单单只不令别人痛苦,也要不让自己痛苦方是重要。
定:心定。静,关照我们内在感觉,知道内在感觉心境就清明了,可以做到明心见性的地步。性就是自性,人的自性本来就是善的,善性出来了,人的感觉达到轻安自在,“定”的境界就出来了。
慧:心定了智慧就出来了。智慧的心可以明辨是非,心境清明,不容易产生妄念,更不会让愚疾的想法扰乱人性,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了。
静坐不一定是正襟危坐,借着走路,织毛衣,做饭,拖地,绘画,弹琴等都可以,保持着禅定的状态就能把心安定下来。
只要持守正念,抓紧当下一刻的感觉,思想即能集中,意念也就清晰明净了。
二)修禅的法则:七步生莲花。
正念最首要,专心致志,专注可以叫我们关照当下的意念,叫我们不想过去,不恐惧未来,只关注当下。这个很难,但必须做到方可以精进。精进就是不断持续追求更好的修持,不满足于当前的进步。
如果修行有道,我们可以达到法善喜悦,这是一种心灵满足的喜悦,从心发出的淡淡的,绝不是欢天喜地式的。
欢天喜地,要学习吧喜悦收敛下来,变成轻安自在,那才是修行功夫到家了。
应该放松心情,去享受这种自在的感觉。所谓自在就是不着意的轻轻的安稳。如此才可以做到完全放下。
若能做到完全放下,就是最高境界了,即“七步生莲花”的最后一朵莲花 -- 舍。
放不下就是执著,执着可以是好的习性,比如择善固执的做法是好,如果过头了就不好,在坚持中,忽略了自己的情绪,情绪中的愚痴主导了我们的行为,叫人决不放过自己,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了。
禅坐,初时,呼吸比较急而重,慢慢地呼吸均匀了,像一杯还有杂质的清水,用力摇晃它,然后放在桌上,假以时日,沉淀物沉淀下来,谁就变得清澈透明了。呼吸带动情绪,感觉越来越平静,到了某一点,呼吸似乎也没了,其实不是没了,而是变慢,变轻了,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要做到心静如水之不扬波,一定要从禅修入手。
“自由”:并非如我所愿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心理没有抗拒及排斥,使一种无所拘束的状态。
明了了自由的真谛,就可以学习放下,放下自己的执著,人就可以更轻安自在了。
修佛,从中得安心之道,我依然敏感,但是已经可以比较能驾驭自己这颗容易躁动的心了。
当抑郁和自闷严重,感觉心绪纠结时,夺回下意识地逃避与他人的接触和交流。假如能去培养一个专注自然之美的兴趣,集中精力在兴趣上,鼓励自己去接近平时忽略的自然,都有助于舒缓压抑之感。当你难以和人交流的时候,仍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不需要语言,这是我们身心的本能。慢慢地踱了相同兴趣的朋友,又开拓了胸怀,潜移默化下来,自己也会充满生机。
摄影,旅行,绘画,养花草。。。
三)走出抑郁的方法
1)活在当下。比如参加聚会时,尽量投入和参与当时的谈话,把自己的思想拉到现场,感觉就很不一样了,这样不再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是与在场友人的思想契合。如此一来,对事物的兴趣会不断提高。
2)面对接受现实。
3)保持正念,时常自我察觉。一行禅师说,关照需要正念的保护才可得到。
4)不妨让自己的情绪自由发挥,不要压抑,不妨任性一点。
5)每天固定时间给自己。五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去除一切杂念,没有电话声,人声,一切都停下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静静地数呼吸。呼与吸直接按尽量不想任何事,如果杂念来了,就把它拉回呼吸即可。渐渐的呼吸从快到慢,由重到轻,睁开眼睛时,你的心情会十分平静安恬。
6)自我催眠法。
7)营养要保持均衡。
8)以宽大次慈悲的心待己待人。不要一味自怨自艾。人的情绪三种:快乐,不快乐,无聊。一般人们只喜欢快乐,排斥后两种。可是,快乐的情绪不常有,反而后两种占多数。不要排斥,可以以宽大慈悲的心胸去接受它,它来的时候,不妨说:欢迎你来。
四)《巴利文慈经禅修诵句》:愿我远离苦恼,愿我得到平安快乐。愿你远离苦恼,愿你得到平安快乐。原一切世间众生无论柔弱或强壮,体形微小或巨大,可见或不可见,住在近处或远方,已出生活尚未出生,愿他们都能远离苦恼,愿他们都能得到平安快乐。
我们的喜悦是由无数个欢喜的瞬间和霎那形成的,这就是一种禅修。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