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的魔力——评《魔力》

我是相信“吸力力法则”的。
所以我选择朗达·拜恩,选择了她的这本《魔力》。
多年以前,有一个我很欣赏甚至有点崇敬的网友向我推荐了《秘密》这部电影,她说:“我在看的时候就时常想起你,你说话的时候总是会说我怎么怎么有困难,这样不行。你思考问题应该从‘我能’开始而不是从‘我不能’开始。”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你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你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而我方方面面都是不完美的。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理,于是就说:“你先看看电影吧。”
看了电影之后,我发现我的心态是有问题,我的确总是在强调我的弱点和不足,而每当我以弱点和不足为开头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得到的结论自然就是我离成功和幸福越来越远,于是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我这样的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也不配得到幸福。这个发现对我的震动之大可想而知。后来我在古典老师写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看到,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偷懒的最佳捷径,而且很多人喜欢做受害者,这样才能被同情和安慰。于是我也就从这里突然就理解了卡夫卡说的那句晦涩难懂的话:善是绝望的表现。去年读的一本叫《单身伊凡的城堡》的小说也揭示了这样的问题,那本书的主角不敢去争取幸福,只是躲在他为自己建的“城堡”里苟活。
朗达·拜恩的《秘密》让我相信了“吸引力法则”:你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过去的想法;你现在的想法,将直接导致你以后的生活。正如佛经有云:“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问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去年夏天和三五同学聚在一起,讲述自己少年时的梦想和今天的生活,无一例外地发现,我们现在过的就是我们当初为自己设计的生活,虽然形式上可能略有不同,但本质上绝对是一致的。其实说起来,“吸引力法则”并没有那么神奇,它说到底只是你愿意为了哪些目标而奋斗而已。对于侯卫东来说,他时时刻刻想的就是如何做更大的官让自己发挥更大的能量;而对于商人,他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商机;而对于一个写作者,他考虑最多的可能就是哪些东西可以写成小说。这就是典型的“吸引力”。
因为笃信“吸引力法则”,所以朗达·拜恩《秘密》之后的两本书我也都看了。一部叫做《力量》,讲到的“力量”是“爱”,只要心中有爱,就会过得很快乐、很成功、很幸福;而这本最新的《魔力》讲的主题和“爱”比较类似,是“感恩”。
因为对朗达·拜恩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对于这本《魔力》也就没有细读。换句话说,如果你对“吸引力法则”比较熟悉,那么这本书只作为补充读物就可以了。这倒不是说这本书无用,相反,对于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比较有用的。
书的一开始就从“马太效应”说起,“马太效应”大家想必已经很熟悉了:“凡有的,还要给他;凡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多年来被解读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典型。但是朗达·拜恩不这样看,她认为这句话里少了一个关键词,那个“有”和“没有”指的是“感恩”:凡有(感恩)的,还要给他;凡没有(感恩)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去。这样理解倒也可以,倒也符合基督教的基本思路,和那种“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不得救”的思路差不多。不管符合不符合基督教义,懂得感恩的会得到更多,不懂感恩的会失去这个道理倒不难理解,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假设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别人给了我一只碗,我如果懂得感恩,可以从珍惜这只碗开始,慢慢的会得到食物和金钱,即能逐渐摆脱困境;相反,如果我认为一只碗并不能带给我什么,信手扔了它或是摔了它,那么下次我连食物都得不到。
即使放弃一切的功利色彩,放弃朗达·拜恩说的感恩会得到更多的金钱和成功这个想法,感恩能够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首先就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就拿我前两天出差来说,我要感谢的人真的是太多了,出门要感谢出租车司机,到了车站要感谢客运公司那么多人的服务才能让我顺利到达目的地,然后要感谢旅馆老板和服务员,让我有了一个住宿的地方,如此等等。这样一想的时候,你的胸怀就是辽阔的,你会觉得你拥有的太多了,你是如此的幸福。相反,如果你一直在抱怨,那么一切只能会更糟糕,因为美好的事物也会在抱怨中失去。
我是要感恩的。我以前也常说,纵使我的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但至少我从小到大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真心对我好,这是最让我欣慰和自豪的事。于是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幸福的。而这,也是我吸引来的。
所以我选择朗达·拜恩,选择了她的这本《魔力》。
多年以前,有一个我很欣赏甚至有点崇敬的网友向我推荐了《秘密》这部电影,她说:“我在看的时候就时常想起你,你说话的时候总是会说我怎么怎么有困难,这样不行。你思考问题应该从‘我能’开始而不是从‘我不能’开始。”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你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你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而我方方面面都是不完美的。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理,于是就说:“你先看看电影吧。”
看了电影之后,我发现我的心态是有问题,我的确总是在强调我的弱点和不足,而每当我以弱点和不足为开头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得到的结论自然就是我离成功和幸福越来越远,于是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我这样的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也不配得到幸福。这个发现对我的震动之大可想而知。后来我在古典老师写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看到,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偷懒的最佳捷径,而且很多人喜欢做受害者,这样才能被同情和安慰。于是我也就从这里突然就理解了卡夫卡说的那句晦涩难懂的话:善是绝望的表现。去年读的一本叫《单身伊凡的城堡》的小说也揭示了这样的问题,那本书的主角不敢去争取幸福,只是躲在他为自己建的“城堡”里苟活。
朗达·拜恩的《秘密》让我相信了“吸引力法则”:你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过去的想法;你现在的想法,将直接导致你以后的生活。正如佛经有云:“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问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去年夏天和三五同学聚在一起,讲述自己少年时的梦想和今天的生活,无一例外地发现,我们现在过的就是我们当初为自己设计的生活,虽然形式上可能略有不同,但本质上绝对是一致的。其实说起来,“吸引力法则”并没有那么神奇,它说到底只是你愿意为了哪些目标而奋斗而已。对于侯卫东来说,他时时刻刻想的就是如何做更大的官让自己发挥更大的能量;而对于商人,他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商机;而对于一个写作者,他考虑最多的可能就是哪些东西可以写成小说。这就是典型的“吸引力”。
因为笃信“吸引力法则”,所以朗达·拜恩《秘密》之后的两本书我也都看了。一部叫做《力量》,讲到的“力量”是“爱”,只要心中有爱,就会过得很快乐、很成功、很幸福;而这本最新的《魔力》讲的主题和“爱”比较类似,是“感恩”。
因为对朗达·拜恩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对于这本《魔力》也就没有细读。换句话说,如果你对“吸引力法则”比较熟悉,那么这本书只作为补充读物就可以了。这倒不是说这本书无用,相反,对于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比较有用的。
书的一开始就从“马太效应”说起,“马太效应”大家想必已经很熟悉了:“凡有的,还要给他;凡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多年来被解读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典型。但是朗达·拜恩不这样看,她认为这句话里少了一个关键词,那个“有”和“没有”指的是“感恩”:凡有(感恩)的,还要给他;凡没有(感恩)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去。这样理解倒也可以,倒也符合基督教的基本思路,和那种“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不得救”的思路差不多。不管符合不符合基督教义,懂得感恩的会得到更多,不懂感恩的会失去这个道理倒不难理解,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假设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别人给了我一只碗,我如果懂得感恩,可以从珍惜这只碗开始,慢慢的会得到食物和金钱,即能逐渐摆脱困境;相反,如果我认为一只碗并不能带给我什么,信手扔了它或是摔了它,那么下次我连食物都得不到。
即使放弃一切的功利色彩,放弃朗达·拜恩说的感恩会得到更多的金钱和成功这个想法,感恩能够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首先就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就拿我前两天出差来说,我要感谢的人真的是太多了,出门要感谢出租车司机,到了车站要感谢客运公司那么多人的服务才能让我顺利到达目的地,然后要感谢旅馆老板和服务员,让我有了一个住宿的地方,如此等等。这样一想的时候,你的胸怀就是辽阔的,你会觉得你拥有的太多了,你是如此的幸福。相反,如果你一直在抱怨,那么一切只能会更糟糕,因为美好的事物也会在抱怨中失去。
我是要感恩的。我以前也常说,纵使我的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但至少我从小到大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真心对我好,这是最让我欣慰和自豪的事。于是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幸福的。而这,也是我吸引来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