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看见看不见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大家好像都在看柴静的新书-《看见》,我也有幸浏览了一遍,喜欢这本书的故事,喜欢语言的风格,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柴静,(我也知道了自己多么的文盲,连陈虻都不会念)
首先是这本书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作者柴静的经历,从她离开湖南台到加入中央台然后到现在的十年间的这些故事。正如陈虻讲的东方时空的主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句说所表达的内涵,在书中看到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仅仅是这些故事都比较的特殊,或者说是比较的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从而才会在电视的屏幕上看到了这些发人省醒,催人泪下的故事。在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药家鑫、农村土改还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公众的目光比较容易就会转移到比较有爆点的新闻上来,正如药家鑫的杀人案件,初看报导,一个青年男子撞倒一名女子之后,不仅没有打救助电话,反而拿出了刀向那女子捅去,这样的文字进入大脑之后几乎所有人都会将其转化为肾上腺素然后情绪就变得很激动,破口大骂其男子如畜生的人不在少数。看完报导直到药家鑫被处死刑的这段时间里面,我一直都觉得药家鑫的行为不能理解,当然处以死刑或许还不能告慰亡魂,然而后果却是两个家庭的....当时的我没有看到中央台深入的报导,直到看到书中的章节时候我才发现,在宋描述下的药家鑫,和当年的我的心态很是相似。想想很是害怕,到现在我才意识到原来当年的种种想法会变的如此的可怕,所以在这里我想要感谢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是他们给了我归属感。我发现自从意识到归属感之后我就变了很多,以前的时候很怯懦,连去社区的球场打球自己都不太敢。天呐,那时候我爸觉得我他妈准时那个地方出错了,至少他给我的眼神是这样的,紧接着他就带我去打,蹦跶了一会他就坐下喘气了,站起来挺着大肚子抽根烟笑着看我。我也只是不时的瞄他一眼,但是他带我做的却给我带来很大的鼓励和温馨的感觉,父爱如山,只有行动,没有过多的表达,言简意赅的叮嘱总是感觉很好。现在来回看药家鑫的经历,发现他父亲的教育确实有很大的缺失,不要去招惹别人,但是并不代表着自己要被欺负而没有人帮助你,甚至自己都害怕找寻帮助。他父亲身上的缺失,导致了药家鑫人生的失败,这样的失败对父子对家庭的打击无法承受。在这件事情里面,大众不需要有太多的批评和评论,更多的是要汲取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毕竟像我大学毕业的再过5到10年都要做父母,教育孩子父母责无旁贷,等到失去真的太痛。农村土改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底层人民,也包括我自己,农村从幼稚园的时候就不再常住了,仅仅是偶尔的回去看看村里的变化。旧村改造的计划一直在市里面进行着,就像培养皿中的细菌星点密布,最后会覆盖这些土地,原来耕地的老农们,渐渐他们擅长的技能就要无处施展了。但是这过程又谈何容易,稍有利益的冲突,谈判便搁置了,时间一拖,拖得可是命和钱啊。操劳一辈子的农民们的终老工程就这样被一群以钱买官养官的人搁置着,真的,这里面的利益冲突层层密密,恶心的犹如蛛网一般,看着大冷天里还在地里劳作的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表情,我的心情也很复杂。这里面没有太过于明显的错对,只有站在利益各方的代表,这场博弈趁早结束,老农们得益的就越早。
环境污染我真的没法再看下去了,自己的力量太小了,报导的文字和图片这么多,行动也不少。我能做的就是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少用包装,吃饭不浪费。
写完上面的内容,心情一下子就变的很是沉重。说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没有修辞,没有过多的描写,多以短句叙事为主,但是写出来的内容却句句映在脑中。在字里行将,可以体会到柴静姐姐是真实的融入到被采访者的环境中的,的确,假设做新闻的人站在玻璃窗外看着那头的采访对象,那么得到的内容也会像是有一层玻璃隔着似的,在柴静的文章里,看到更多的是对于弱者的同情以及帮助,对于危害社会利益的部分人的诘问,不会觉得这有什么的不妥,不要觉得作为观众就可以用上帝完美的视角来审视一切的事物了。记者和摄像机镜头是观众认识事件和理清事件思路的重要媒介,有些观点认为柴静不要在其中带太多感情,其实记者自身带不带感情是无所谓的,关键是将事件较为合理的传达给观众,并且没有落下一些细节和关键的部分。而每每发现记者被感动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早已感动,要求她没有感情的流露不是太残酷?不愧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书中的文字平易近人,故事感人至深,读者就如同踏上了她当年的道路的。但是这是不同的,采访过程中的艰辛已被省略,读者体会到的仅仅是事件采访时的内容,过程,何其的艰辛,只是她不愿我们知道。昨天看到公交传媒上的其他新闻媒体人在说到自己在国外工作的条件艰苦时篇幅是很大的,唯恐受众们不知道他们在播新闻,我只是轻轻的和同行的人说,这就是层次,大家呵呵一笑。
最后说说柴静,我发现自打我关注中央台以来,能过打动我的短发气质女子就一直很多,其中柴静,欧阳夏丹最佳,还有一个就是cctvnews中讲dialogue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女子。夏丹是从财经的第一时间开始关注的,柴老板是从她看两会的时候才发现的,那时候一惊,咦,这人哪儿冒出来的,以前都没有见过,黄毛丫头片子是没有资格做两会的内容的,想着不是高手也是牛人,后来看了她比较多的节目,很喜欢她的风格,节目在室外做总是有种亲和力,无需多言,关注她,看她的节目就是对她最好的支持。
最后串下题,看见,是一本很写实的记录性的书,虽然书中没有写到,但是我看见了采访时候的艰辛,事件背后已成定局的事实,还有很多以往在脑中闪过但是没有细想的生活片段,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但是通过柴静,我看见了,甚至有时抓的住。
谢谢你 老柴 (还有个小秘密,我也是1.1生日的)
首先是这本书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作者柴静的经历,从她离开湖南台到加入中央台然后到现在的十年间的这些故事。正如陈虻讲的东方时空的主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句说所表达的内涵,在书中看到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仅仅是这些故事都比较的特殊,或者说是比较的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从而才会在电视的屏幕上看到了这些发人省醒,催人泪下的故事。在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药家鑫、农村土改还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公众的目光比较容易就会转移到比较有爆点的新闻上来,正如药家鑫的杀人案件,初看报导,一个青年男子撞倒一名女子之后,不仅没有打救助电话,反而拿出了刀向那女子捅去,这样的文字进入大脑之后几乎所有人都会将其转化为肾上腺素然后情绪就变得很激动,破口大骂其男子如畜生的人不在少数。看完报导直到药家鑫被处死刑的这段时间里面,我一直都觉得药家鑫的行为不能理解,当然处以死刑或许还不能告慰亡魂,然而后果却是两个家庭的....当时的我没有看到中央台深入的报导,直到看到书中的章节时候我才发现,在宋描述下的药家鑫,和当年的我的心态很是相似。想想很是害怕,到现在我才意识到原来当年的种种想法会变的如此的可怕,所以在这里我想要感谢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是他们给了我归属感。我发现自从意识到归属感之后我就变了很多,以前的时候很怯懦,连去社区的球场打球自己都不太敢。天呐,那时候我爸觉得我他妈准时那个地方出错了,至少他给我的眼神是这样的,紧接着他就带我去打,蹦跶了一会他就坐下喘气了,站起来挺着大肚子抽根烟笑着看我。我也只是不时的瞄他一眼,但是他带我做的却给我带来很大的鼓励和温馨的感觉,父爱如山,只有行动,没有过多的表达,言简意赅的叮嘱总是感觉很好。现在来回看药家鑫的经历,发现他父亲的教育确实有很大的缺失,不要去招惹别人,但是并不代表着自己要被欺负而没有人帮助你,甚至自己都害怕找寻帮助。他父亲身上的缺失,导致了药家鑫人生的失败,这样的失败对父子对家庭的打击无法承受。在这件事情里面,大众不需要有太多的批评和评论,更多的是要汲取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毕竟像我大学毕业的再过5到10年都要做父母,教育孩子父母责无旁贷,等到失去真的太痛。农村土改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的底层人民,也包括我自己,农村从幼稚园的时候就不再常住了,仅仅是偶尔的回去看看村里的变化。旧村改造的计划一直在市里面进行着,就像培养皿中的细菌星点密布,最后会覆盖这些土地,原来耕地的老农们,渐渐他们擅长的技能就要无处施展了。但是这过程又谈何容易,稍有利益的冲突,谈判便搁置了,时间一拖,拖得可是命和钱啊。操劳一辈子的农民们的终老工程就这样被一群以钱买官养官的人搁置着,真的,这里面的利益冲突层层密密,恶心的犹如蛛网一般,看着大冷天里还在地里劳作的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表情,我的心情也很复杂。这里面没有太过于明显的错对,只有站在利益各方的代表,这场博弈趁早结束,老农们得益的就越早。
环境污染我真的没法再看下去了,自己的力量太小了,报导的文字和图片这么多,行动也不少。我能做的就是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少用包装,吃饭不浪费。
写完上面的内容,心情一下子就变的很是沉重。说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没有修辞,没有过多的描写,多以短句叙事为主,但是写出来的内容却句句映在脑中。在字里行将,可以体会到柴静姐姐是真实的融入到被采访者的环境中的,的确,假设做新闻的人站在玻璃窗外看着那头的采访对象,那么得到的内容也会像是有一层玻璃隔着似的,在柴静的文章里,看到更多的是对于弱者的同情以及帮助,对于危害社会利益的部分人的诘问,不会觉得这有什么的不妥,不要觉得作为观众就可以用上帝完美的视角来审视一切的事物了。记者和摄像机镜头是观众认识事件和理清事件思路的重要媒介,有些观点认为柴静不要在其中带太多感情,其实记者自身带不带感情是无所谓的,关键是将事件较为合理的传达给观众,并且没有落下一些细节和关键的部分。而每每发现记者被感动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早已感动,要求她没有感情的流露不是太残酷?不愧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书中的文字平易近人,故事感人至深,读者就如同踏上了她当年的道路的。但是这是不同的,采访过程中的艰辛已被省略,读者体会到的仅仅是事件采访时的内容,过程,何其的艰辛,只是她不愿我们知道。昨天看到公交传媒上的其他新闻媒体人在说到自己在国外工作的条件艰苦时篇幅是很大的,唯恐受众们不知道他们在播新闻,我只是轻轻的和同行的人说,这就是层次,大家呵呵一笑。
最后说说柴静,我发现自打我关注中央台以来,能过打动我的短发气质女子就一直很多,其中柴静,欧阳夏丹最佳,还有一个就是cctvnews中讲dialogue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女子。夏丹是从财经的第一时间开始关注的,柴老板是从她看两会的时候才发现的,那时候一惊,咦,这人哪儿冒出来的,以前都没有见过,黄毛丫头片子是没有资格做两会的内容的,想着不是高手也是牛人,后来看了她比较多的节目,很喜欢她的风格,节目在室外做总是有种亲和力,无需多言,关注她,看她的节目就是对她最好的支持。
最后串下题,看见,是一本很写实的记录性的书,虽然书中没有写到,但是我看见了采访时候的艰辛,事件背后已成定局的事实,还有很多以往在脑中闪过但是没有细想的生活片段,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但是通过柴静,我看见了,甚至有时抓的住。
谢谢你 老柴 (还有个小秘密,我也是1.1生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