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痛苦的,是循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看前100页的时候,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甚至还有些失望。因为相比“围城”,“白鹿原","废都"这些中国作家极具个人语言特色的作品,“大地”的语言极其平淡,简直像是长篇小学生作文。但毕竟这是一本国外作家的作品,读起来难免有“翻译味”,也就不再苛责。不过当读完全书时,却感觉这本书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讲述,可以用传神和刻骨来形容。
在读到一半时,我的思绪逐渐变混乱起来。一方面要时刻提防自己把这本书和其他书中的相似情境搞混,有几次甚至一边读一边问自己,主人公是姓白还是姓王?另一方面,我从书里找到了有关自己和家人的投影。这也让我一度很难受,难道中国人的家族历史,就这么简单的被一页蔽之了吗。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虽然时间跨度一百多年,但似乎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循环。在书的后半部分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衣着光鲜的王家后代,从人力车上下来,不屑的扔下些钱,车夫在他身后频频道谢。我总会忍不住回想起他的爷爷王龙,当年不是也做过人力车夫吗,而他现在却如此对待境遇相同的人。当他的爷爷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乡村久旱不雨,他的爷爷带着一家人加入了逃荒的大军,他们汇集到城市,从事最卑微的职业,露宿在城墙脚下,勉强谋生。如果不是王龙最后能浑水摸鱼抢劫富人,也不会重新回到家乡置办田地成为地主,当然更没有他们这些年轻一代的光鲜生活。命运轨迹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着重合,确实有些奇妙。
类似的循环还有很多,比如那个最终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的王虎,最初时,因为和地主父亲王龙生隙而离家出走,参军入伍。后来因为看到长官的昏庸无能而决意自己带队打天下,孰不知在他年老的时候手下军心涣散,作恶一方,和当年自己所背叛的长官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他的侄子王孟,参加了革命党四处造反,革命成功后,虽然被授予了显赫的公职,但却从来没有停止抱怨,甚至同样产生了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再来一场革命的念头。对于他们所谓革命的结果,我想可以轻易的从他叔叔身上找到答案。
再比如,王龙落难城市时,他对这个陌生地方的隔阂感,和他的孙子,王源游学海外时面对外国的文化信仰时爆发出来的强烈的抵触情绪,是多么的相似。
也许相似的事情总是在发生,只是具体境况不同,也许中国人在最近几百年,就没怎么改变过。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是活在对父权的尊崇下,同时又在等待机会背叛它。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个人的世界里总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父辈的所作所为,无论是想要模仿还是想要背叛,它都是逃不脱的圆心。正是因为这个圆心的存在,使得我们历史基因的突变几率低之又低。想到我自己的家庭,爸爸对爷爷的背叛与回归,而我对父亲的背叛与回归难道也像魔咒一样早已注定吗。每次想到这里,就会感到无力。
这本小说里,女性形象也非常值得一提。前后出现了十多位女性形象。然而她们大多数的命运中都包含有某些悲剧的成分。这也反映了作者作为女人,对中国女性的同情。书中的女性,有的粗鄙讨厌;有的粗鄙但可爱;而大多数都是自甘认命,活在强烈的自我压抑之中;有的虽然具有了新思想,但是却没有自觉,仍然重复着母亲的老路。只有最后登场的,和王源坠入爱河的梅琳,似乎才是被作者真心祝福的,在全书行将结束的时候,一段动人的爱情慢慢展开。也正是因为他俩的出现,让整本书似乎还不是那么没有希望,起码还有一些事情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读到一半时,我的思绪逐渐变混乱起来。一方面要时刻提防自己把这本书和其他书中的相似情境搞混,有几次甚至一边读一边问自己,主人公是姓白还是姓王?另一方面,我从书里找到了有关自己和家人的投影。这也让我一度很难受,难道中国人的家族历史,就这么简单的被一页蔽之了吗。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虽然时间跨度一百多年,但似乎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循环。在书的后半部分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衣着光鲜的王家后代,从人力车上下来,不屑的扔下些钱,车夫在他身后频频道谢。我总会忍不住回想起他的爷爷王龙,当年不是也做过人力车夫吗,而他现在却如此对待境遇相同的人。当他的爷爷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乡村久旱不雨,他的爷爷带着一家人加入了逃荒的大军,他们汇集到城市,从事最卑微的职业,露宿在城墙脚下,勉强谋生。如果不是王龙最后能浑水摸鱼抢劫富人,也不会重新回到家乡置办田地成为地主,当然更没有他们这些年轻一代的光鲜生活。命运轨迹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着重合,确实有些奇妙。
类似的循环还有很多,比如那个最终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的王虎,最初时,因为和地主父亲王龙生隙而离家出走,参军入伍。后来因为看到长官的昏庸无能而决意自己带队打天下,孰不知在他年老的时候手下军心涣散,作恶一方,和当年自己所背叛的长官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他的侄子王孟,参加了革命党四处造反,革命成功后,虽然被授予了显赫的公职,但却从来没有停止抱怨,甚至同样产生了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再来一场革命的念头。对于他们所谓革命的结果,我想可以轻易的从他叔叔身上找到答案。
再比如,王龙落难城市时,他对这个陌生地方的隔阂感,和他的孙子,王源游学海外时面对外国的文化信仰时爆发出来的强烈的抵触情绪,是多么的相似。
也许相似的事情总是在发生,只是具体境况不同,也许中国人在最近几百年,就没怎么改变过。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是活在对父权的尊崇下,同时又在等待机会背叛它。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个人的世界里总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父辈的所作所为,无论是想要模仿还是想要背叛,它都是逃不脱的圆心。正是因为这个圆心的存在,使得我们历史基因的突变几率低之又低。想到我自己的家庭,爸爸对爷爷的背叛与回归,而我对父亲的背叛与回归难道也像魔咒一样早已注定吗。每次想到这里,就会感到无力。
这本小说里,女性形象也非常值得一提。前后出现了十多位女性形象。然而她们大多数的命运中都包含有某些悲剧的成分。这也反映了作者作为女人,对中国女性的同情。书中的女性,有的粗鄙讨厌;有的粗鄙但可爱;而大多数都是自甘认命,活在强烈的自我压抑之中;有的虽然具有了新思想,但是却没有自觉,仍然重复着母亲的老路。只有最后登场的,和王源坠入爱河的梅琳,似乎才是被作者真心祝福的,在全书行将结束的时候,一段动人的爱情慢慢展开。也正是因为他俩的出现,让整本书似乎还不是那么没有希望,起码还有一些事情在悄然发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