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K为止,没有L和M。"
朋友极力推荐虹影的这本书给我,出于好奇,买来一看。开篇提到的布鲁斯伯里吸引了我。每次到伦敦,我都会选择布鲁斯伯里地区的酒店居住,对这片区域充满了热爱(尽管这些年来,布鲁斯伯里居住着越来越多的印巴人),大英博物馆和罗素花园就在眼前,无所事事的时候,随便去博物馆待上一天或者坐在花园里看书晒太阳都很完美。
我不是很喜欢虹影的这部小说(从没有读过她的其他小说和文字)。可能因为作者是女性又比较自恋的缘故(只是我个人的暗自猜度),整个故事看起来有一些小小的幼稚,铺陈了很多个点:比如K对性爱的态度,男主角的革命冲动,男主角的恋母情结,又或者男主角和K之间的爱欲纠葛,只可惜,一个点都没有深入,完全浮于表面。
我觉得最遗憾的是,作者站在女性主义或者说是女权主义的立场,试图塑造一个孩子气的、热烈的、冲动的、浪漫的男性形象,以及一个美丽的、具有诱惑力的、在矜持和情欲之间自由切换状态的女性形象,由于缺乏深厚的、有分量的情节(或矛盾冲突)来支撑这两个人物,以致于小说显得轻飘飘的。作者似乎很想表现K情感的浓烈、释放的激烈,以及她的危险的美丽,可惜,火候略欠。
作者多次提到了布鲁斯伯里文化圈,但是感觉过于肤浅。除了开头讲到徐志摩在英国的一些八卦,后面就没有什么深入的描写。
一个作家的眼界和见识会决定自己作品的深度和质感,所以,我暗自揣测,虹影缺少的是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背景,她只是旅居伦敦,并没有真正了解或者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个文学圈子。就好比一个观光客跟团出国旅行五天回来,翻翻百度或者谷歌,找些攻略记录一些当地地名,集中一些当地小八卦,然后把这些掺和上文字,就写出一篇自认为有异域风情的小说来。
就好比现在好多的电视剧 ,跑到伦敦或者巴黎取个景,就显得国际化了似的。
以上为个人一点片面的小看法,仅此而已。
我不是很喜欢虹影的这部小说(从没有读过她的其他小说和文字)。可能因为作者是女性又比较自恋的缘故(只是我个人的暗自猜度),整个故事看起来有一些小小的幼稚,铺陈了很多个点:比如K对性爱的态度,男主角的革命冲动,男主角的恋母情结,又或者男主角和K之间的爱欲纠葛,只可惜,一个点都没有深入,完全浮于表面。
我觉得最遗憾的是,作者站在女性主义或者说是女权主义的立场,试图塑造一个孩子气的、热烈的、冲动的、浪漫的男性形象,以及一个美丽的、具有诱惑力的、在矜持和情欲之间自由切换状态的女性形象,由于缺乏深厚的、有分量的情节(或矛盾冲突)来支撑这两个人物,以致于小说显得轻飘飘的。作者似乎很想表现K情感的浓烈、释放的激烈,以及她的危险的美丽,可惜,火候略欠。
作者多次提到了布鲁斯伯里文化圈,但是感觉过于肤浅。除了开头讲到徐志摩在英国的一些八卦,后面就没有什么深入的描写。
一个作家的眼界和见识会决定自己作品的深度和质感,所以,我暗自揣测,虹影缺少的是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背景,她只是旅居伦敦,并没有真正了解或者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个文学圈子。就好比一个观光客跟团出国旅行五天回来,翻翻百度或者谷歌,找些攻略记录一些当地地名,集中一些当地小八卦,然后把这些掺和上文字,就写出一篇自认为有异域风情的小说来。
就好比现在好多的电视剧 ,跑到伦敦或者巴黎取个景,就显得国际化了似的。
以上为个人一点片面的小看法,仅此而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