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小曼

以下是先发吐槽。
来自本人看到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花边新闻”的整理,可能对林徽因有“诋毁”,您不喜,我不留。另外,个人是否取得成就和情感世界是不是渣真的是两回事,一定要扯一起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看不惯总有人拿林徽因跟陆小曼比较,说大家看林是多么聪慧诗意的女子。我不清楚她是不是聪慧诗意,但是林大才女足够精明却是一定。十六岁时就可以用一封信让温柔多情的徐大诗人逼迫自己怀孕的发妻堕胎离婚,又在他离婚后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我不适合你,在陆小曼强烈不满的情况下始终和徐保持暧昧不明的关系,直到徐志摩为参加她的讲座飞机失事,之后甚至没有参加葬礼,只是在北京和她或他的“仰慕者”们开了一个追悼会。即便我这样三观不正的人看到这些都会觉得这些故事实在无法接受,而发生了这么多事之后,人们的骂声谴责却几乎全部都堆在陆小曼的肩上。 以下是正文: 我对徐大诗人始终是不很喜欢,只除了他对陆小曼的称呼。眉,江浙那边对最爱女子的昵称,带了浓浓的外人无法企及的亲密。只因着这个字,尽管爱眉小札带着太多他早已习惯的酸腐和矫饰,也就没那么让人觉得难以忍受。至少,他是爱的。也只因为这点,在我心里,他才有一些可以配得上陆小曼。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故事其实说起来没太多复杂。 作为胡适口中“北京城不得不见的一道风景”,陆小曼的风韵可见一斑。新婚随军官丈夫去哈尔滨赴任,冰城的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她的海报。自古才子佳人就是世人最熟悉的故事套路,陆小曼这样的佳人,徐大才子又怎能不去一见。只是大概谁也没料到,两个人的命运会因此而改变。 当时使君虽已无妇,罗敷却有夫,恋爱时的甜蜜痛苦纠结在爱眉小札中都有所体现。尽管他在信中一直催促陆小曼做出一个决断,就像当年林大才女要求他的那样,但至少徐志摩是爱的。结局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走到了一起。尽管陆小曼的前夫曾经拿枪指着她的头,最终却还是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而陆小曼瞒着父母和徐志摩去地下医院放弃了她肚子里的孩子,重新步入婚姻,以为从那以后就是幸福的开始。 市面上没有留下当时陆小曼的文字,但我依然能想象到她当时的状态。一个女人,在医疗条件极其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个人去堕胎,她的身体承受了多少痛苦,这样做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一切只是为了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那么因疼痛而流下的泪水也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这大概就是区别。徐志摩的爱是要求和催促,而陆小曼的爱,是一个人承受最大的痛苦。女人一旦爱了,心中眼中只有所爱那人,他的每一个姿态,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次呼吸都不停地在记忆中倒带重演,至于那个人以外的世界,全都丢到九霄云外,甚至自我也逐渐淡化,像张爱玲所说的那样,低到尘埃里。这实在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 陆小曼的爱情在我看来是一场灾难,将她从天境赶入凡间。徐志摩养不起她,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更多的是两个人的生长环境导致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最不顾一切的热恋时期徐志摩都会说,我担心你太娇惯了,更何况到了平平淡淡过日子的阶段。 徐大诗人尽管在西方游学很多年,有很多追求自由和浪漫的诗篇文字,他也向往自由和那些文字中的爱情,但归根结底,他的家庭,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他最尊敬的老师梁启超——那个放着那个自己儿媳妇勾三搭四不管却在徐志摩婚礼上痛骂陆小曼的所谓新派学士,都遵循着最为严苛的朱式道德。那些烙在骨子里的封建模式,平时或许看不到,却真真切切地影响着徐志摩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他看不起张幼仪那样“与西服不相称”的小脚女人,但事实上,那样的女人更适合他的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徐志摩再婚,他的父亲要去征求原本已经和他们毫无瓜葛的张幼仪的同意。 而陆小曼就是一个习惯被娇惯的矫情的小女人。北京官宦世家出身,琴棋书画颇为精熟(到了解放后,还有着画师的身份),精通两门外语,社交圈里最耀眼的那颗明珠,更何况还曾有一个爱她到极致,什么都不要求,只要她开心就好的前途无量的军官丈夫。不得不说在和徐志摩结婚之前,这个世界给了她太多宠爱,也养就了她赤子般纯净的天性和毫无矫饰的行为习惯。可惜纯净不做作这样美好的词汇,显然不是对一个生活在这般社会上的人的赞美。 徐志摩的父母看不惯她剩饭,看不惯她对徐志摩撒娇,看不惯她要他们的宝贝儿子抱她进卧室,更遑论她还要坐头婚才能坐的花轿,这简直罪不可赦了。陆小曼是诗里画里的美人,也只能存活于诗里画里,一旦脱离人为创造的出离尘世的环境,步入真实的柴米油盐生活,琐碎零乱的生活便会污了诗篇,脏了画卷。 新婚伊始还是美好的。尽管不被徐志摩家人认可,但是两人在硖石那段近乎超脱俗世的生活或许可以作为完美爱情升华为婚姻后的最好模版。可惜,也是从那时起,上天开始收回对陆小曼的恩赐。她早就习惯了那个她为和徐志摩在一起而离开的金堆银砌的环境,而徐志摩所能提供的与她之前得到的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矛盾也就此产生并且激化,直到徐志摩飞机失事。 每次到这里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 忘了在哪看到,陆小曼听到噩耗的第一反应是将报信人推出屋子,闭紧大门,说,你在骗我。然后紧紧靠在门上没有声息。郁达夫的描述是:悲哀的最大表示,是自然的目瞪口呆,僵若木鸡的那一种样子,这我在小曼夫人当初接到志摩凶耗的时候曾经亲眼见到过。 没目睹当时的场景,仅只看到这些文字已经觉得心被揪了一把。这才是伤痛最本能的反应。心痛到极致,整个人都已经是木头的状态,外界的声音影像都被隔绝,疼痛感也是没有了的,就算被人拿刀狠狠地砍下去,也不会有知觉。心如死灰大概就是那个样子。 这是她的爱情和伤痛最真实的注释。与之相比,那篇无比华丽凄婉的哭摩都稍嫌多余。 然而这样深爱徐志摩的一个女人,却因为原本不是她责任的事情被全世界责骂。 人们说她不愿北上导致大诗人两处奔波,她生活奢靡让丈夫只能坐免费飞机,她导致了徐志摩的悲剧。却不知当初想要和小曼一起平静生活将她带回老家的徐大诗人为何坚持辞去上海的工作一心北上,也不知双亲都在北京的陆小曼为何不愿回京定居,更不知道徐大诗人那么匆忙的赶回北京是因为接受了谁的演讲邀请。没有人去问这些,那些人只是默契地围成一个圈子,痛骂一个刚刚失去一生最爱之人的可怜女人,甚至,她见自己丈夫最后一眼的权力都被丈夫的家人剥夺。 或许唯一一点让人感觉到不那么难受,又或者更难受的细节就是,徐志摩的行李中,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匣子,里面装着陆小曼的一幅画,他要带去北京请人题字。即便是在陆小曼的强烈反对而徐志摩依然执意要求见林徽因的时候,他还记着带着自己妻子的画;那人已去,而随着他一起的画作犹存,我想这足够让陆小曼之后的半生感伤,也让后人唏嘘喟叹。 之后,无法想象花费了多大的力气,陆小曼拖着情与魄都已经丧失的躯壳残活人世,并在解放后将徐志摩的文稿整理出书。然后,孤独的葬在了父母身边,而不是如她的愿望,和徐志摩在一起。 这就是关于陆小曼的故事。或许掺杂了个人情感在里面。始终觉得陆小曼如果不遇到徐志摩,会过得很傻很天真很开心,有可能成为一个女外交官,或者著名的画家,以另一种轰轰烈烈的方式,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一个附属品的身份终了一生,这不失为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遇到徐志摩的她,却是有过幸福的。 爱情始终是双刃剑,在给予美好的同时,也有很大几率会留下伤口。所有人都希望规避风险,却很少有人能抵挡爱情侵袭,无论如何都是自己的选择。陆小曼没有后悔遇到徐志摩,我猜的。
七年后补充一下吧。年轻时候恋爱脑,未免偏僻。感情的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外人无从置喙。陆小曼大概不后悔,林徽因大概也不想做陆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