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凡尔纳——《神秘岛》及其他

那个时候13岁,刚上初三,把这本书买回家后,很郑重地在书的内页上记下具体的购买时间:2003年10月4日。当时绝对不会想到,看完它竟然会是在2013年,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冬天。
凡尔纳,一个标签性很强的科幻作家:风趣,翔实,基调不太愤世嫉俗,行文鲜少横冲直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都仅代表着童年记忆,代表着对纯粹梦想的追逐,他的文字底色纯正,字正腔圆,可能也正因此而无法被人长久记住。我们童年少年时读到他记住他,又在成年后忘掉他。
但是,这些并不能磨灭其光芒,他的书中有一种日渐稀缺的魅力,在碎片化的世界中顽强保持着对某些宏大叙事的笃信。勇气,真理,意志,虔诚,国家,这一切当然可以被简单地归结于清教主义信奉的行事原则,但是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在西进运动、废奴法案、美洲大陆上血泪交织的征服史已成难被记起的岁月残片的21世纪,它们不应该被随随便便地扫进垃圾堆,甚至,有些偏激地讲,凡尔纳不应该只被孩子们想起。
《神秘岛》,三部曲的完结之作,在前大部分保持着情节的独立发展,在后期通过几个关键人物将之前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以及那本大名鼎鼎的《神秘岛》串联起来,最终三线收束,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神》具备科幻小说——并非仅仅是“那个时候”的科幻小说——的一切优秀品质,清晰有序的时空架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若明若暗的伏笔,刻画鲜明但并非全然样板化的人物,积极健康的精神内涵……这些元素,完全具备一种能力把读者牢牢地吸引到书中,随文字进行一场探索之旅。
当然,作为科幻小说,最让后世读者惊叹的往往是凡尔纳对动植物学、天文、地理、数理化等领域知识的娴熟运用,在《神秘岛》中他的这一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为读了凡尔纳而萌生成为博物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的梦想,这本书里的移民们从有到无,开拓家园的过程,也是凡尔纳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的过程,虽然科幻小说少不了涉足科学,但是能够形成一种丰富而不纷乱,传递知识而非一位灌输的风格来讲科学,是难能可贵的。很多描写建筑、发明、地形等的细节之处,甚至需要画图才能把书中的内容了解透彻,作者细致认真之程度可想而知。对于任何人来说,即便完全不关心故事情节,也能从他的书中学到不少实用的知识,而且很多是并没有过时的。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幻想同样是支撑凡尔纳文字帝国的另一支柱,不过在《神秘岛》中,幻想的成分还是要少于科学的,更多地体现在他对悬念的设置、对情节的引导上。可以想见,没有丰富超凡的想象力,很难驾驭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
从游戏的角度讲,《神秘岛》如同《模拟人生》、《海岛大亨》、《孤岛惊魂》等的综合体,既有模拟、建设、经营的SIM成分,也有冒险揭秘的RPG色彩(而且是多人合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凡尔纳作品的可拓展性。当然,请自动忽略那几部名义上向凡尔纳致敬,实际上毁掉了原著的电影……
如果13岁的时候看完了《神秘岛》,也许思路仅止于此了,但幸运的是在考研之后才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叙事类小说在一个比较浅显的角度上似乎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主要写人与他人关系的,写人与自我关系的,写人与世界关系的,写人与自然关系的。之前的一年泡在太多不同流派的文学史和文论中,接触的小说也大多是前三类,面对这样一本被归类为儿童读物的小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描写的重点,那种清新、流畅、无需考虑太多理论的享受式阅读自然会多出一份惊喜。
另一个角度讲,也正因为考研,因此从《神秘岛》中可以体会到很多初中时无心也无力发现的东西,比如书中人物对宗教的热忱、对国家的忠诚,对开拓事业近乎狂热的执着勇气,这些是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巨人处在成长阶段的清教徒精神的完美体现,也成为了一曲18、19世纪时代精神的绝唱,书中对那位谦卑诚实、对主人无限忠心的黑人仆从的描写,可以作为后殖民主义研究话语霸权的案例,对狩猎的赞美,对饲养、杀戮动物的享乐般的态度在当时看来无可指摘,但放到当下似乎也可以与生态主义相勾连。任何一本书,都绝难逃出时代给予的力量与限制,《神秘岛》也是如此,看似一本写给孩子的简单的科幻小说,仔细阅读,仍然可以看到意识形态看不见的存在。
在那个岛屿上,几个移民齐心协力,彼此友爱,紧紧相依,(他们在荒岛上度过了近四年,书中丝毫没有提到关于家庭、女人的话题,对这个小团体而言,女人似乎毫无意义……)每个人的缺点都被最淡化,每个人的优点都非常鲜明,这是近乎完美的一个小集体,着坚强的意志和智慧的头脑,把一座本是无人居住的岛屿变成了世外桃源,而大自然的丰富馈赠也让今日困守在水泥森林中的人们望尘莫及,既没有帝都的十面霾伏,也没有温州的河水变牛奶,森林是苍翠的,溪流是清澈的,遇到的一切困难都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帮助克服,结局也是皆大欢喜……这样的故事,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荒诞的,只有在涉世未深的孩子看来,才显得那么美,那么真,那么晶莹剔透。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反讽么,凡尔纳,如同一个世纪前的狄德罗与爱尔维修一样,坚信知识的力量,辛辛苦苦地用文字构建对他对时代、科学的理解,他成功预见了很多,但可能不会想到未来世界拥有了更多科学之后,会是这般模样。当大自然成为消亡殆尽的净土,对国家的一腔热血成为一句苍白的玩笑,当单纯的信仰被颠覆,孩子们天真的梦想死在童年,当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以科学之名,行毁灭之事,当解构的思潮如同《神秘岛》的最后那场横扫林肯岛的火山岩浆一样无情地统治了世界,人们人手一本后现代的圣经,嘲笑那些看起来老掉牙的的传统与梦想,将曾经热爱的一切扔到脑后,并用同样的话教育下一代:那些书只是童话,只是幻想罢了,别太相信了。
《神秘岛》不是无暇的,凡尔纳的文学深度也无法和文学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家相比,但他文字中饱含的信念、价值,洋溢的热情与理想是可以超越时代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在成年后将其弃如敝屣?他的书为什么被定义为写给儿童的“科学幻想小说”?他梦想的那个世界为什么到了今日,往往只是孩子们流连的乐园?如果多年后再回头读他的小说,会不会有一种更深的怀念,与遗憾?
人们忘记了凡尔纳,因为这个世界;人们需要记住——并重新阅读——凡尔纳,因为这个世界,它应该变得更好。
凡尔纳,一个标签性很强的科幻作家:风趣,翔实,基调不太愤世嫉俗,行文鲜少横冲直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都仅代表着童年记忆,代表着对纯粹梦想的追逐,他的文字底色纯正,字正腔圆,可能也正因此而无法被人长久记住。我们童年少年时读到他记住他,又在成年后忘掉他。
但是,这些并不能磨灭其光芒,他的书中有一种日渐稀缺的魅力,在碎片化的世界中顽强保持着对某些宏大叙事的笃信。勇气,真理,意志,虔诚,国家,这一切当然可以被简单地归结于清教主义信奉的行事原则,但是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在西进运动、废奴法案、美洲大陆上血泪交织的征服史已成难被记起的岁月残片的21世纪,它们不应该被随随便便地扫进垃圾堆,甚至,有些偏激地讲,凡尔纳不应该只被孩子们想起。
《神秘岛》,三部曲的完结之作,在前大部分保持着情节的独立发展,在后期通过几个关键人物将之前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以及那本大名鼎鼎的《神秘岛》串联起来,最终三线收束,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神》具备科幻小说——并非仅仅是“那个时候”的科幻小说——的一切优秀品质,清晰有序的时空架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若明若暗的伏笔,刻画鲜明但并非全然样板化的人物,积极健康的精神内涵……这些元素,完全具备一种能力把读者牢牢地吸引到书中,随文字进行一场探索之旅。
当然,作为科幻小说,最让后世读者惊叹的往往是凡尔纳对动植物学、天文、地理、数理化等领域知识的娴熟运用,在《神秘岛》中他的这一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为读了凡尔纳而萌生成为博物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的梦想,这本书里的移民们从有到无,开拓家园的过程,也是凡尔纳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的过程,虽然科幻小说少不了涉足科学,但是能够形成一种丰富而不纷乱,传递知识而非一位灌输的风格来讲科学,是难能可贵的。很多描写建筑、发明、地形等的细节之处,甚至需要画图才能把书中的内容了解透彻,作者细致认真之程度可想而知。对于任何人来说,即便完全不关心故事情节,也能从他的书中学到不少实用的知识,而且很多是并没有过时的。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幻想同样是支撑凡尔纳文字帝国的另一支柱,不过在《神秘岛》中,幻想的成分还是要少于科学的,更多地体现在他对悬念的设置、对情节的引导上。可以想见,没有丰富超凡的想象力,很难驾驭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
从游戏的角度讲,《神秘岛》如同《模拟人生》、《海岛大亨》、《孤岛惊魂》等的综合体,既有模拟、建设、经营的SIM成分,也有冒险揭秘的RPG色彩(而且是多人合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凡尔纳作品的可拓展性。当然,请自动忽略那几部名义上向凡尔纳致敬,实际上毁掉了原著的电影……
如果13岁的时候看完了《神秘岛》,也许思路仅止于此了,但幸运的是在考研之后才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叙事类小说在一个比较浅显的角度上似乎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主要写人与他人关系的,写人与自我关系的,写人与世界关系的,写人与自然关系的。之前的一年泡在太多不同流派的文学史和文论中,接触的小说也大多是前三类,面对这样一本被归类为儿童读物的小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描写的重点,那种清新、流畅、无需考虑太多理论的享受式阅读自然会多出一份惊喜。
另一个角度讲,也正因为考研,因此从《神秘岛》中可以体会到很多初中时无心也无力发现的东西,比如书中人物对宗教的热忱、对国家的忠诚,对开拓事业近乎狂热的执着勇气,这些是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巨人处在成长阶段的清教徒精神的完美体现,也成为了一曲18、19世纪时代精神的绝唱,书中对那位谦卑诚实、对主人无限忠心的黑人仆从的描写,可以作为后殖民主义研究话语霸权的案例,对狩猎的赞美,对饲养、杀戮动物的享乐般的态度在当时看来无可指摘,但放到当下似乎也可以与生态主义相勾连。任何一本书,都绝难逃出时代给予的力量与限制,《神秘岛》也是如此,看似一本写给孩子的简单的科幻小说,仔细阅读,仍然可以看到意识形态看不见的存在。
在那个岛屿上,几个移民齐心协力,彼此友爱,紧紧相依,(他们在荒岛上度过了近四年,书中丝毫没有提到关于家庭、女人的话题,对这个小团体而言,女人似乎毫无意义……)每个人的缺点都被最淡化,每个人的优点都非常鲜明,这是近乎完美的一个小集体,着坚强的意志和智慧的头脑,把一座本是无人居住的岛屿变成了世外桃源,而大自然的丰富馈赠也让今日困守在水泥森林中的人们望尘莫及,既没有帝都的十面霾伏,也没有温州的河水变牛奶,森林是苍翠的,溪流是清澈的,遇到的一切困难都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帮助克服,结局也是皆大欢喜……这样的故事,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荒诞的,只有在涉世未深的孩子看来,才显得那么美,那么真,那么晶莹剔透。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反讽么,凡尔纳,如同一个世纪前的狄德罗与爱尔维修一样,坚信知识的力量,辛辛苦苦地用文字构建对他对时代、科学的理解,他成功预见了很多,但可能不会想到未来世界拥有了更多科学之后,会是这般模样。当大自然成为消亡殆尽的净土,对国家的一腔热血成为一句苍白的玩笑,当单纯的信仰被颠覆,孩子们天真的梦想死在童年,当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以科学之名,行毁灭之事,当解构的思潮如同《神秘岛》的最后那场横扫林肯岛的火山岩浆一样无情地统治了世界,人们人手一本后现代的圣经,嘲笑那些看起来老掉牙的的传统与梦想,将曾经热爱的一切扔到脑后,并用同样的话教育下一代:那些书只是童话,只是幻想罢了,别太相信了。
《神秘岛》不是无暇的,凡尔纳的文学深度也无法和文学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家相比,但他文字中饱含的信念、价值,洋溢的热情与理想是可以超越时代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在成年后将其弃如敝屣?他的书为什么被定义为写给儿童的“科学幻想小说”?他梦想的那个世界为什么到了今日,往往只是孩子们流连的乐园?如果多年后再回头读他的小说,会不会有一种更深的怀念,与遗憾?
人们忘记了凡尔纳,因为这个世界;人们需要记住——并重新阅读——凡尔纳,因为这个世界,它应该变得更好。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