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富足期快点到来

李银河是我较为熟悉并尊敬的社会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文集十卷版2009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本。本书采用社会学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再现了中国女性感情与性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情况与事实,并对性压抑、婚前性行为、婚外恋、同性恋、性侵犯、女性性权利等问题的国际研究和他国现状进行了介绍和阐释,可以说是一本全面而深入反映当代中国女性感情和性观念的著作。较为遗憾的是本书初版于1999年,十多年来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书中反映的情况有些已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代表性,但其分析方法、中西女性性心理的对比、中国女性最传统最隐秘的心理特征都具有重要的总结意义。
性的问题在中国是隐藏的、羞于表达的隐私,但却是最关乎人的自我、人的个体、人的具体生活的问题,一切政治和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幸福。由于这个目的,性绝不该被压抑、被曲解,或由此造成更深刻的心理问题。性本身是没有“罪”和“耻”的,两个人通过感情和身体获得的身心愉悦是非常美好的。由于社会规则和伦理规范的限制,人们不断压抑、罪责自己,美好的一刻如此短暂,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忍受、痛苦、挣扎、恐惧中,真希望能够尽快达到马尔库塞说的物质完全丰富的时代,这样人们才能真正享有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李银河共采访了47位女性,她们都不同程度在爱情、婚姻、性爱等方面遭受了苦难。主要原因是无知和对社会“凝视”反应。每一章节后的评论可以作为这种行为分析的重要参照。
下面是我对该书一些启发性思想的摘录:
弗雷泽:我确信,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
如果有一个社会或时期,人们会以某种知识为耻(无论是关于什么事物的知识),那么对于这个社会或时期人们的理性就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
乔治•奥威尔《1984》: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福柯“凝视”理论。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凝视是一个常量,而人们对凝视的感知和恐惧却有天壤之别。
福柯:我认为快乐是一种非常困难的行为……我希望自己将死于过度的快乐,任何一种快乐都成。
受虐狂可能出于对性的一种内疚或罪恶感而自责自罚的表现,借对痛苦的接受以显示自己的情爱。
弗洛伊德认为性压抑是为换取文明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马尔库塞则认为,尽管在匮乏的时期和匮乏的社会,人们必须为文明付出受压抑的代价;但是在一个富足的时期和富足的社会,人的本能与文明的冲突将可以被克 服,爱欲将可以自由奔放。
福柯他不认为曾有过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某一机构或阶层来施行的压抑;而认为社会对性的禁制始终是自下而上的、弥漫的,甚至大量地表现为自我禁制;它存在于工厂、学校、 监狱、军队、医院等社会组织之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惩戒凝视”,其目的是制造“驯服的身体”。
经过反复思索比较,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性的地位在中国既不同于古希腊罗马 (但有像处),也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 (也有像处),更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 (最不像),而是一个在独特文化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形成的东西。作为分析对象,它是一个弗洛伊德、马尔库塞和福柯都未曾面对过的对象。至少在地域上,那三位 面对的都是西方社会,而我面对的是处于东方文化地域当中的中国社会。高度概括地说,这两个对象最大的区别在于:在西方,与性有关的论争常常围绕着正确与错误,正常与反常,善行与罪恶而展开;在中国,与性的地位有关的却是重大与渺小,崇高与羞耻,上流与下流的问题。在西方社会中,性处于对抗之中--压制与反 抗,正常与病态,罪与非罪的对抗;在中国社会中,性被忽视,性在重要与不重要,崇高与低下,浩然正气与鬼魅邪气之间属于后者。早有不少学者论述过西方是罪 感社会,中国是耻感社会的观点,很有道理。在性的问题上,西方的宗教或意识形态会告诫人们,什么样的性行为方式是罪恶的,不要去做;而中国的传统伦理或意 识形态会宣称,性是可耻的,要把它节制到最低限度;要背着人悄悄去做,不要把它挂在嘴上;这种兽性欲望虽然人人都有,但是比较高尚的人比较能够克制它,最 高尚的人最能克制它。
罗素曾说:人们在世界上做着两件事,一件是把地球上的东西搬来搬去;另一件是指挥别人把地球上的东西搬来搬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