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的喉舌??

薄薄一本书,出现最多的话大概是BBC内部是工党,是左派的天下,保守党没有话说没有机会得到公正待遇。罗宾艾特肯用不同的实例一一证明了他眼里的这个事实。读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自诩是一个比较热衷西方政治的人,刚好今年奥斯卡的夺奖热门皆是政治题材与好莱坞的联姻,这本书也显得很合适宜地帮我补了一课关于这个媒体帝国和英国两党的微妙关系。我对BBC的新闻的最初也是最浅认识是初二寒假打算背诵的它的五分钟超级快速新闻(真是自不量力的年纪 = =),每天听凯特即将王妃的消息然后打算抓住女主播好听的英音到自己脑海里,然后便是各类英剧纪录片的袭击,政治色彩都不浓厚,即使讲到梵蒂冈,也是很轻略地带到一下教皇的保守仅此而已,这让我看到本书中对“性与圣城”这个指控时有些震惊,这种明显有失偏颇的做法竟然可以不被承认。
于是想到暑假里被迷得云里雾里的THE NEWSROOM,主播WILL在自己的共和党阵营里被指责,敌对党更是没有给他好脸色,所以说这种国家里公众(或者说公知?)人物,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公正性是很难也是很有必要的。可惜WILL和BBC显然没有做得很好,不过美国英国情况毕竟不同。罗宾艾特肯也提及,只要受众知道这些媒体的明确政治观点是什么就可以,毕竟美利坚电视台百花齐放,观众选择余地还是非常之大的。而这边BBC已然控制全国40%的市场份额,又是一个看上去值得信赖的全球观众的选择,如果它的公正性如此低下并且总是否认自己过错,也许真的应该问一句:CAN WE TRUST THE BBC?
但是,很意思的是,文中提到的某些实例有支持英国欧洲化(即工党政府的意见),还有支持北爱尔兰的统一派,以及抵制教皇保罗二世关于避孕套的某些言论等,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应该是很符合英国社会大多数群体利益的决定,一个主流媒体的支持说不定可以使其产生很不错的社会效应。不过后来我发现在天朝党媒深刻熏陶下的人才会有这种“美好”观点吧....这也从另一方面刷新了我对于绝对公正的解读。也许在他们看来,不偏不倚甚至有些不符人伦情感的观点评述才是最为上乘的媒体,其任务仅仅是将事件还原给民众,之后如何评价的问题是其他的事情了。政治色彩越是剥离越能给观众带来清晰的无需解读感,在BBC内部已然冠冕堂皇地用左翼视角来带领全球看英国时,倾斜度的确非常之大。不过回到上文,左翼一些举措或者当时布莱尔工党政府当然需要一系列手段来获得民心,维护稳定,当然若能通过报导王室丑闻来强调英国多元开放的内核倒也不为过,所以这位在BBC待了二十五年,总是提出一系列请求维护公平报道建议的罗宾艾特肯,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小题大做呢?
去英国的时候正好碰上伦敦骚乱(2011夏),回到HOMESTAY时巨型夏普电视正在BBC的breaking news正在播着骚乱的直播,主播凌乱的声音以及伦敦市中心火光熊熊的景象,都让刚从剑桥回来的我们感到略微震惊。住家在伦敦郊区,离黑人区比较近,但四周除了警力有所补充之外并无不同。等吃好晚饭,BBC仍在“用力用心”报导着这场骚乱,女主人告诉我们她对政府对青少年的教育并不是很满意,她觉得卡梅伦政府应该更加注重管理社会秩序,并且担心着这些治安问题会影响奥运会成败。她忧心忡忡的脸和电视里狂怒的青年和无能警察交相辉映,现在想起来BBC真的也许给民众细微渗透了点点滴滴对保守党政权,对右翼掌握的政府的不满情绪。长篇累牍的报导和主播略微情绪化言辞的确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认识一个新东方老师,同是新华社记者,总会在课上说点为党媒卖命的苦,她也许知道媒体言论自由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真的不大,我们倡导的公平正义可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条件下小范围地起一定作用,或者在调节小小人民内部矛盾时候做一个中立者的角色,但是一旦到了政策和国情的高度,绝对的统一才是真理,才是意义。而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党之言”,正是作者痛斥的绝对弊病。这倒有那么一点讽刺意味了。
网上为数不多的读者几乎都给这本小小的薄书中差评,觉得撒切尔就是用来骂的,左派做法明显是对的等等。我没有什么阅历,也不便做什么深刻评价。但至少我觉得罗宾的观点于我的新鲜度前所未有,即公正合理性可以绝对超越偏见,媒体的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必须百分之百才是职业操守,作为一个良知担肩的新闻人,他也许是对的。
自诩是一个比较热衷西方政治的人,刚好今年奥斯卡的夺奖热门皆是政治题材与好莱坞的联姻,这本书也显得很合适宜地帮我补了一课关于这个媒体帝国和英国两党的微妙关系。我对BBC的新闻的最初也是最浅认识是初二寒假打算背诵的它的五分钟超级快速新闻(真是自不量力的年纪 = =),每天听凯特即将王妃的消息然后打算抓住女主播好听的英音到自己脑海里,然后便是各类英剧纪录片的袭击,政治色彩都不浓厚,即使讲到梵蒂冈,也是很轻略地带到一下教皇的保守仅此而已,这让我看到本书中对“性与圣城”这个指控时有些震惊,这种明显有失偏颇的做法竟然可以不被承认。
于是想到暑假里被迷得云里雾里的THE NEWSROOM,主播WILL在自己的共和党阵营里被指责,敌对党更是没有给他好脸色,所以说这种国家里公众(或者说公知?)人物,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公正性是很难也是很有必要的。可惜WILL和BBC显然没有做得很好,不过美国英国情况毕竟不同。罗宾艾特肯也提及,只要受众知道这些媒体的明确政治观点是什么就可以,毕竟美利坚电视台百花齐放,观众选择余地还是非常之大的。而这边BBC已然控制全国40%的市场份额,又是一个看上去值得信赖的全球观众的选择,如果它的公正性如此低下并且总是否认自己过错,也许真的应该问一句:CAN WE TRUST THE BBC?
但是,很意思的是,文中提到的某些实例有支持英国欧洲化(即工党政府的意见),还有支持北爱尔兰的统一派,以及抵制教皇保罗二世关于避孕套的某些言论等,这些东西在我看来应该是很符合英国社会大多数群体利益的决定,一个主流媒体的支持说不定可以使其产生很不错的社会效应。不过后来我发现在天朝党媒深刻熏陶下的人才会有这种“美好”观点吧....这也从另一方面刷新了我对于绝对公正的解读。也许在他们看来,不偏不倚甚至有些不符人伦情感的观点评述才是最为上乘的媒体,其任务仅仅是将事件还原给民众,之后如何评价的问题是其他的事情了。政治色彩越是剥离越能给观众带来清晰的无需解读感,在BBC内部已然冠冕堂皇地用左翼视角来带领全球看英国时,倾斜度的确非常之大。不过回到上文,左翼一些举措或者当时布莱尔工党政府当然需要一系列手段来获得民心,维护稳定,当然若能通过报导王室丑闻来强调英国多元开放的内核倒也不为过,所以这位在BBC待了二十五年,总是提出一系列请求维护公平报道建议的罗宾艾特肯,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小题大做呢?
去英国的时候正好碰上伦敦骚乱(2011夏),回到HOMESTAY时巨型夏普电视正在BBC的breaking news正在播着骚乱的直播,主播凌乱的声音以及伦敦市中心火光熊熊的景象,都让刚从剑桥回来的我们感到略微震惊。住家在伦敦郊区,离黑人区比较近,但四周除了警力有所补充之外并无不同。等吃好晚饭,BBC仍在“用力用心”报导着这场骚乱,女主人告诉我们她对政府对青少年的教育并不是很满意,她觉得卡梅伦政府应该更加注重管理社会秩序,并且担心着这些治安问题会影响奥运会成败。她忧心忡忡的脸和电视里狂怒的青年和无能警察交相辉映,现在想起来BBC真的也许给民众细微渗透了点点滴滴对保守党政权,对右翼掌握的政府的不满情绪。长篇累牍的报导和主播略微情绪化言辞的确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认识一个新东方老师,同是新华社记者,总会在课上说点为党媒卖命的苦,她也许知道媒体言论自由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真的不大,我们倡导的公平正义可以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条件下小范围地起一定作用,或者在调节小小人民内部矛盾时候做一个中立者的角色,但是一旦到了政策和国情的高度,绝对的统一才是真理,才是意义。而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党之言”,正是作者痛斥的绝对弊病。这倒有那么一点讽刺意味了。
网上为数不多的读者几乎都给这本小小的薄书中差评,觉得撒切尔就是用来骂的,左派做法明显是对的等等。我没有什么阅历,也不便做什么深刻评价。但至少我觉得罗宾的观点于我的新鲜度前所未有,即公正合理性可以绝对超越偏见,媒体的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必须百分之百才是职业操守,作为一个良知担肩的新闻人,他也许是对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