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亡本就是永恒的主题

与毕淑敏的其他散文、随感相比,毕淑敏的小说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一直稍显逊色。或许我这么说有一些夜郎自大之味,但《拯救乳房》一书对于情节的发展改变以及对于人物的塑造,都显得过于理想化而戏剧了,甚至有了些幼稚的意思,小说“编撰”的成分且尝且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窥探到患乳腺癌女性内心的心理学读物,并且由于毕淑敏二十余年的从医背景,这样一本书仔细读来,便有了医学心理学记实录的味道。
这个假期一直在读不同的书,前几本读物,不论是鹿桥还是王朔,又或者是纳博科夫和王小波,即便他们赞颂的主题有所不一,但总体看来都是很Man的作品,读罢他们,再来读毕淑敏《拯救乳房》这本女性气息浓厚的书,就好比连吃几天的麻辣火锅之后突然来了一碗绿豆粥,舒心的同时更易体会到书中细腻的情感,以及女性特定的心路历程。
所谓“ 存在即合理”,女性的乳房作为最重要的第二性征,总是直接或间接的证明着女性的魅力,然而乳腺癌的患者,无论老幼,第二性征的缺失并不是最痛苦的部分,她们甚至还要面临着生命的流逝。也许疾病并不仅仅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时候,是社会这个大环境造成的。大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经历,不正常的经历引发了心理恐慌,心理恐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迸发出胜利危机,直至癌魔毁灭生命。因此,社会、医学界、乃至乳腺癌患者身边的亲朋好友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疾病、如何将人性的关怀、敏感的洞察力以及对于疾病认知的专业素养结合在一起,给予这些不幸的女性正常的爱,让她们直面疾病与死亡,就是这本书背后蕴藏的思考与主题。
人就是这样,当不幸切切实实降临在自己身上之前,我们总是觉得离不幸那么远。癌症,在你身边真正有人经历着它所带来的苦难之前,也许在我们心中不过只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绝症。但人们的经历就是人们的宝藏,也许正是这些宝藏铸造了他们的苦难,但除了让他们自己挖掘出来,谁也没有办法。在不幸降临的那一刻,最悲恸的时刻是要一个人孤独的享用,任何分餐都会让痛苦卷土重来。但是,刚刚知晓这一切的愤怒是可以变化的,在它新鲜的时候,你是愤怒的,你抱怨不公、哀叹命运,只是当它陈旧了,变成一个既定事实以后,你就不愤怒了。只是哀伤是不会变的,它只是更深沉和细致了,这些哀伤细密地埋葬在患者的内心,比癌细胞吞噬身体更可怕的是,它们吞噬着人的灵魂。
然而又有什么是比直面死亡更勇敢的呢?正像作者所说“凡是能打破的,就不是美好的,真正美好的,是打不破的。”有的事实好像一个标有骷髅头的集装箱,长时间浸泡在海水里不敢打开,今天你打开了,大箱子里面套着小箱子,小箱子里面套着木匣子,木匣子里面是布袋子,当所有包装打开之后,你看到了一粒灰尘。也许人类常常面临这样的窘境,你以为是海洋的地方,其实不过是一滴水。而死亡和爱,本来就是永恒的主题,当我们不悲观、不害怕、不怨天尤人,就能走得那么从容、那么优雅。
本书的最后,是一场死亡的盛宴。小组成员最衰弱的安疆,在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之后,要求大家陪伴她的死亡过程。死,不再是医院里冰冷的仪器信号,不再是冰冷无情的医生护士的面孔。而是生命的一个必经阶段,有尊严的安详的死去,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个自然的舒服的过程,圆满的给生命划上一个句号,何尝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件。肉身的消逝并不意味着人生的终结,一眸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活在了祭奠者的心里,即便是癌症患者,也便得到了永生。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不小的收获。从小也经历过家人从生病到离去的过程,但或许是年龄太小以及关系亲疏的不同,一直没有太深的感悟。但现在,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假使仍然到来了一个让人悲痛欲绝的时刻,我想也许我能够直面死亡。以前提都不敢提的字眼,不再是禁区,不必逃避,不必避讳,亲人的分享朋友的分担,共同的面对,才是死亡最终的归宿吧。雪化了,变成了泪,泪被温暖的风吹干了,雪就变成了春天。
而对于生者来说,珍惜每一个今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对于绝症患者来说,我们所拥有的,即便再不济,也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无论如何,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这个假期一直在读不同的书,前几本读物,不论是鹿桥还是王朔,又或者是纳博科夫和王小波,即便他们赞颂的主题有所不一,但总体看来都是很Man的作品,读罢他们,再来读毕淑敏《拯救乳房》这本女性气息浓厚的书,就好比连吃几天的麻辣火锅之后突然来了一碗绿豆粥,舒心的同时更易体会到书中细腻的情感,以及女性特定的心路历程。
所谓“ 存在即合理”,女性的乳房作为最重要的第二性征,总是直接或间接的证明着女性的魅力,然而乳腺癌的患者,无论老幼,第二性征的缺失并不是最痛苦的部分,她们甚至还要面临着生命的流逝。也许疾病并不仅仅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时候,是社会这个大环境造成的。大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经历,不正常的经历引发了心理恐慌,心理恐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迸发出胜利危机,直至癌魔毁灭生命。因此,社会、医学界、乃至乳腺癌患者身边的亲朋好友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疾病、如何将人性的关怀、敏感的洞察力以及对于疾病认知的专业素养结合在一起,给予这些不幸的女性正常的爱,让她们直面疾病与死亡,就是这本书背后蕴藏的思考与主题。
人就是这样,当不幸切切实实降临在自己身上之前,我们总是觉得离不幸那么远。癌症,在你身边真正有人经历着它所带来的苦难之前,也许在我们心中不过只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绝症。但人们的经历就是人们的宝藏,也许正是这些宝藏铸造了他们的苦难,但除了让他们自己挖掘出来,谁也没有办法。在不幸降临的那一刻,最悲恸的时刻是要一个人孤独的享用,任何分餐都会让痛苦卷土重来。但是,刚刚知晓这一切的愤怒是可以变化的,在它新鲜的时候,你是愤怒的,你抱怨不公、哀叹命运,只是当它陈旧了,变成一个既定事实以后,你就不愤怒了。只是哀伤是不会变的,它只是更深沉和细致了,这些哀伤细密地埋葬在患者的内心,比癌细胞吞噬身体更可怕的是,它们吞噬着人的灵魂。
然而又有什么是比直面死亡更勇敢的呢?正像作者所说“凡是能打破的,就不是美好的,真正美好的,是打不破的。”有的事实好像一个标有骷髅头的集装箱,长时间浸泡在海水里不敢打开,今天你打开了,大箱子里面套着小箱子,小箱子里面套着木匣子,木匣子里面是布袋子,当所有包装打开之后,你看到了一粒灰尘。也许人类常常面临这样的窘境,你以为是海洋的地方,其实不过是一滴水。而死亡和爱,本来就是永恒的主题,当我们不悲观、不害怕、不怨天尤人,就能走得那么从容、那么优雅。
本书的最后,是一场死亡的盛宴。小组成员最衰弱的安疆,在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之后,要求大家陪伴她的死亡过程。死,不再是医院里冰冷的仪器信号,不再是冰冷无情的医生护士的面孔。而是生命的一个必经阶段,有尊严的安详的死去,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个自然的舒服的过程,圆满的给生命划上一个句号,何尝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件。肉身的消逝并不意味着人生的终结,一眸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活在了祭奠者的心里,即便是癌症患者,也便得到了永生。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不小的收获。从小也经历过家人从生病到离去的过程,但或许是年龄太小以及关系亲疏的不同,一直没有太深的感悟。但现在,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假使仍然到来了一个让人悲痛欲绝的时刻,我想也许我能够直面死亡。以前提都不敢提的字眼,不再是禁区,不必逃避,不必避讳,亲人的分享朋友的分担,共同的面对,才是死亡最终的归宿吧。雪化了,变成了泪,泪被温暖的风吹干了,雪就变成了春天。
而对于生者来说,珍惜每一个今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对于绝症患者来说,我们所拥有的,即便再不济,也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无论如何,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