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美术馆的路也是……通向公民之路 李公明 发表于2013-01-27 00:42

王璜生的《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1月)是作者作为美术馆馆长长期从事美术馆管理工作、大型艺术展览的策划以及艺术史论研究的研究性文集,收录各种专论、演讲、评论、访谈等文章。在多种文本语境之上,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美术馆与知识生产的关系,这是中国的美术馆学针对现实状况在学理思考上的重要突破,而且对这个命题的深入思考必将进一步推进“作为公民社会建设的美术馆”这个问题中去。由于该书作者的专业背景,其学术研究路径明显地具有在实证经验基础上进行学理探讨的鲜明特征;同时该书在核心命题之下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中也呈现出许多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在“自序”中作者自言:“从美术馆与知识生产的关联、展览策划、典藏研究、美术史研究等几个角度切入,结合我历任广东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的工作经历,梳理在美术馆行业内行走多年的经验,剖析国内的美术馆和策展机制的问题和特点,勾勒和揭示了美术馆台前幕后的工作、理念、彷徨与坚守、思考与突破,同时也收录了我近年来美术史研究的个别专论等,希望立体呈现一位美术馆从业人员对于‘知识生产’的认识与实践努力。”本来,“这对于国际通行的美术馆知识来讲,是再正常不过的关系和常识了,美术馆就应该具备知识生产的能力,它的机制就应该是为知识生产而构成的。但是恰恰这样的常识和话题,在中国却可能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很多美术馆早已实现这样的基本职能,并完成这样的历史阶段性使命,而现在,他们更重视和更多的是转向探讨开放的知识结构和大众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中国却远远还没有解决美术馆基本的知识生产职能问题。我们看到中国绝大多数的美术馆都是在被动地展出,谁要来做展览就收了场租,让他自己做去……”(第41页)只有在这种语境中,才能理解提出“美术馆与知识生产的关系”这个核心命题的重要意义。关于这种关系,作者认为,“‘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是美术馆的发动机。……而更确切地说,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第13页)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