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族,关于阿勒泰
大学期间曾经和哈语系的女生住在同一个楼层,也有一些接触,听过不少关于哈族的说法。有新疆的同学说,哈族性情温和,正是因为有哈族,伊犁地区的民族关系才能维持的比较融洽;也听说,哈族有钱人大多移民到了哈萨克斯坦,就连在民大读书的许多哈族毕业之后也都会去哈萨克斯坦工作。在我的印象里,哈族女孩子似乎总是说话声音小小的,她们没有维族女生漂亮,也没有维族女生那么张扬,却自有一种温柔平和的气质。也许是因为能够到北京读书的哈族孩子家庭条件都不会太差,我从来没有觉得他们与我们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更没有意识到作为游牧民族的大部分哈族同胞,过的其实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
李娟在她的[春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这几本书里,为读者完整地勾勒出了哈萨克族牧民一年的生活状态——一年四次的大型转场,不停地搬家,在这个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阿勒泰山区,哈族牧民仍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状态,在读到这几本书之前,是我完全想象不到的。我不知道,在一年中最丰饶舒适的夏牧场,牧民们每天四点多就要起床,挤牛奶、放羊、制作各种奶制品、剪羊毛、煮肥皂、擀毡,往往要忙碌到深夜才能入睡,而与此相对,一天却只能在晚上吃一顿正餐,其实这顿饭也只是拉面或面片。虽然放羊,牧民在夏牧场上却很少吃肉,只有在举办拖依和进行大型劳动的时候才会宰羊。不但吃不到肉,蔬菜更是少的可怜,半颗白菜、几个土豆、一颗洋葱就足够一家四口吃上一两个月,以至于所有的人都严重缺乏维生素,皮肤只要被划破就很难愈合,最严重的人甚至会手心开裂。而在冬牧场上,气温会降到零下三十几度,可牧人们还是要出门放羊,而且一去就是一整天。在遭遇雪灾的天气里,不但羊,连人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哈族牧民绝大多数都有着严重的疾病,可他们却又往往不把疾病放在心里,病了就病了,痛了就吃药,治不好就默默地忍受,连十几岁的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牧民不是不在乎生命,他们会把瘦弱的小羊养在毡房里,牛羊一旦出现生病的征兆,就会仔细检查,他们只是习惯了生活的苦难,习惯了在外人看来似乎不能称为生活的生活。他们对生活怀有着极大的热情,只要听说哪里举办有拖依或者弹唱会,总会打扮的漂漂亮亮地参加。在转场时——这是哈族牧民向外人展示自家形象的最重要的场合,大家也总是会把最漂亮的衣服穿着身上,用最漂亮的花毡裹住家什,向外界展现家庭最体面的样子。
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是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发展而来,对我们这些生活安逸的人来说,是多么艰难!可是哈族的牧人却仍旧过着这样的生活,仍旧将游牧的传统一代代传承。转场时候,父母放心让四岁的孩子独自赶着两头牛用一天两夜的时间翻山,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和这两头牛;女儿的耳朵聋了一只且不停的发炎,母亲却视而不见,因为她自己也在承受着更为严重的病痛,而对于牧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缓慢地成长,快速地衰老”,作者这样形容牧人们的生命,放羊是牧人的坚守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牧人们会逐渐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还能坚守多久?
羊道,是羊群在牧场上走出的一条条的小路,它们纤细却又绵延不绝,就像牧人们的生活,看似枯燥、狭隘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足够传承几百上千年。只是,如此沉重的生活,让背负它的哈萨克牧人过的无比艰辛。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哈族牧民都能过的富足安逸,不再每几周就要搬一次家;可我也希望,所有的哈族牧民能一直恣意地奔驰在草原上,让他们的洒脱、热情永远在阿勒泰流传。我不知道,我所希望的到底是什么。
李娟在她的[春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这几本书里,为读者完整地勾勒出了哈萨克族牧民一年的生活状态——一年四次的大型转场,不停地搬家,在这个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阿勒泰山区,哈族牧民仍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状态,在读到这几本书之前,是我完全想象不到的。我不知道,在一年中最丰饶舒适的夏牧场,牧民们每天四点多就要起床,挤牛奶、放羊、制作各种奶制品、剪羊毛、煮肥皂、擀毡,往往要忙碌到深夜才能入睡,而与此相对,一天却只能在晚上吃一顿正餐,其实这顿饭也只是拉面或面片。虽然放羊,牧民在夏牧场上却很少吃肉,只有在举办拖依和进行大型劳动的时候才会宰羊。不但吃不到肉,蔬菜更是少的可怜,半颗白菜、几个土豆、一颗洋葱就足够一家四口吃上一两个月,以至于所有的人都严重缺乏维生素,皮肤只要被划破就很难愈合,最严重的人甚至会手心开裂。而在冬牧场上,气温会降到零下三十几度,可牧人们还是要出门放羊,而且一去就是一整天。在遭遇雪灾的天气里,不但羊,连人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哈族牧民绝大多数都有着严重的疾病,可他们却又往往不把疾病放在心里,病了就病了,痛了就吃药,治不好就默默地忍受,连十几岁的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牧民不是不在乎生命,他们会把瘦弱的小羊养在毡房里,牛羊一旦出现生病的征兆,就会仔细检查,他们只是习惯了生活的苦难,习惯了在外人看来似乎不能称为生活的生活。他们对生活怀有着极大的热情,只要听说哪里举办有拖依或者弹唱会,总会打扮的漂漂亮亮地参加。在转场时——这是哈族牧民向外人展示自家形象的最重要的场合,大家也总是会把最漂亮的衣服穿着身上,用最漂亮的花毡裹住家什,向外界展现家庭最体面的样子。
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是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发展而来,对我们这些生活安逸的人来说,是多么艰难!可是哈族的牧人却仍旧过着这样的生活,仍旧将游牧的传统一代代传承。转场时候,父母放心让四岁的孩子独自赶着两头牛用一天两夜的时间翻山,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和这两头牛;女儿的耳朵聋了一只且不停的发炎,母亲却视而不见,因为她自己也在承受着更为严重的病痛,而对于牧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缓慢地成长,快速地衰老”,作者这样形容牧人们的生命,放羊是牧人的坚守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牧人们会逐渐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还能坚守多久?
羊道,是羊群在牧场上走出的一条条的小路,它们纤细却又绵延不绝,就像牧人们的生活,看似枯燥、狭隘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足够传承几百上千年。只是,如此沉重的生活,让背负它的哈萨克牧人过的无比艰辛。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哈族牧民都能过的富足安逸,不再每几周就要搬一次家;可我也希望,所有的哈族牧民能一直恣意地奔驰在草原上,让他们的洒脱、热情永远在阿勒泰流传。我不知道,我所希望的到底是什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