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版的《论十大关系》是伪作

1. 伪作问题
现存的关于“论十大关系”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65年底党内印发的版本,一个是1976年底公开发表的版本。对于两个版本的来源、依据和差别,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中得以明确。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注释条目对1965年版本有如下说明:“当时印发的《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一九五六年五月二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为基础,吸收四月二十五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在这个整理稿中,原讲话记录稿中有些重要的内容,如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对斯大林的态度等问题上的错误的批评;对我国国内工作中过高地估计战争危险,不重视发展沿海工业,以及在行政措施上照搬苏联的作法等缺点的批评,没有整理进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235页。)而1976年版本源于1975年编辑《毛泽东选集》第5卷时的整理稿,是“将两次讲话记录稿进行综合整理。最后在胡乔木具体主持下完成了整理工作。这个整理稿忠实地体现了讲话的主要精神(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和语言风格,恢复了以前整理稿中没有整理进去的重要内容,并作了必要的文字加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235—236页。
比较讲话的两个版本,虽然文字多有不同,但核心差别是两点:一是大量的以苏为鉴,乃至批评苏联的内容在1965年版本中被删掉了;二是1976年版本的文字更简洁,减少了口语化的句式,增强了理论性和逻辑性。这两点符合两个版本整理和发表时的环境和整理规律。但还有一点,决议注释本未及提到,即两个版本在主题句上有明显的文字差别。两版本的第一自然段均用了两行文字交待讲话由来,说明《论十大关系》是政治局听取部门工作汇报的总结。1976年版本第二自然段起首是:“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0页。)1965年版本第二自然段是一句话:“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为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中发〔65〕751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1966年4月6日翻印。)
如果完全根据《关于建国XXX》的说法,那么1976的这篇似乎应该是当年讲话的集大成者,但是事实上,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76年这个版本扯淡过多,和真实的历史之间逻辑上对不上,而《关于建国XXX》现在是早已被熟知的洗地文。
在2001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在第1058页公布了《论十大关系》讲话记录稿的影印件,其内容与1965年版完全一致,看来《关于建国XXX》和76年的这个版本是被打脸了,此书系伪作。
2.作者问题
本书内容的作者其实也不是毛,毛在当年发表讲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相关方面系统的概念,是强行拼凑出来的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大概是毛抄袭苏共十六大临时凑出来的。
第一,这次讲话是仓促而没有认真准备的。讲话的前一日,即4月24日,在听取李富春汇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的概括还是“六大矛盾”,“也就是六个关系,即:一、轻工业与重工业;二、沿海与内地;三、国防、行政与经济、文化;四、个人与集体;五、地方与中央;六、少数民族与汉族”(《毛泽东传》(四),第1445页。)。《毛泽东传》在引用相关档案纪录后说:“毛泽东不久又提出四个关系,成为十大关系。”(《毛泽东传》(四),第1445页。)其实,不是“不久”,而是在第二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十大关系,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党和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等四个关系。
第二,毛自己也没把这次讲话当作自己的创新。吴冷西忆及,毛泽东在1957年曾说过:“还有去年4月讲的‘十大关系’,已经一年多了,也还不准备发表,将来发表也是‘旧闻’。我这个人就是不想冒险,先讲一讲,看一看反应,再作修改,然后发表。有时修改多次还不满意,只好不发表。”(吴冷西:《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主席几次谈话的回忆》,《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毛泽东慎重发表的原因在于对讲话不尽满意。1956年中共八大期间,毛泽东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的谈话中提到《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三十四个部长进行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提出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有研究者指出:“《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思想原则,特别是关于经济建设中几个方面关系的处理原则,是由刘少奇首先提起,由毛泽东发挥和完成的。”(黄峥:《毛泽东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32页。)
最能直接反映毛泽东本人对讲话的观点的,是当中央其他领导成员提出将讲话的整理稿传达或发表时,他所表现的态度。1965年12月15日,刘少奇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认为《论十大关系》“对于一些基本问题说得很好,对现在的工作仍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议作为内部文件发给县、团以上党委学习。毛泽东看了整理稿后批复:“此件看了,不大满意,发下去征求意见,以为将来修改之助。此意请写入中央批语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90页。)12月27日,讲话以中发〔65〕751号文件印发,除说明毛泽东本人“不满意”和“征求意见”外,还专门注明“不登党刊”。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泽东选集》第5卷编辑工作期间,由胡乔木具体主持,将毛泽东两次讲话的记录稿综合整理。7月10日稿子送邓小平,13日转送毛泽东。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国际(特别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当天,毛泽东审阅了这个稿子,并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6页。)这样,在毛泽东逝世前,《论十大关系》讲话一直未能公开发表。可以进行对比的是另一篇地位类似的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题发表讲话。3月6日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传达贯彻毛泽东的讲话。4月13日、17日、23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学习讲话。之后毛泽东又用了55天,反复推敲,共十三易其稿,直至6月19日,经过修改补充的讲话全文发表(《毛泽东传》(四),第1671页。)。全国形成声势浩大的学习和宣传热潮,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外也引起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
现存的关于“论十大关系”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65年底党内印发的版本,一个是1976年底公开发表的版本。对于两个版本的来源、依据和差别,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中得以明确。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注释条目对1965年版本有如下说明:“当时印发的《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一九五六年五月二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为基础,吸收四月二十五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在这个整理稿中,原讲话记录稿中有些重要的内容,如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对斯大林的态度等问题上的错误的批评;对我国国内工作中过高地估计战争危险,不重视发展沿海工业,以及在行政措施上照搬苏联的作法等缺点的批评,没有整理进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235页。)而1976年版本源于1975年编辑《毛泽东选集》第5卷时的整理稿,是“将两次讲话记录稿进行综合整理。最后在胡乔木具体主持下完成了整理工作。这个整理稿忠实地体现了讲话的主要精神(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和语言风格,恢复了以前整理稿中没有整理进去的重要内容,并作了必要的文字加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235—236页。
比较讲话的两个版本,虽然文字多有不同,但核心差别是两点:一是大量的以苏为鉴,乃至批评苏联的内容在1965年版本中被删掉了;二是1976年版本的文字更简洁,减少了口语化的句式,增强了理论性和逻辑性。这两点符合两个版本整理和发表时的环境和整理规律。但还有一点,决议注释本未及提到,即两个版本在主题句上有明显的文字差别。两版本的第一自然段均用了两行文字交待讲话由来,说明《论十大关系》是政治局听取部门工作汇报的总结。1976年版本第二自然段起首是:“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0页。)1965年版本第二自然段是一句话:“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为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中发〔65〕751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1966年4月6日翻印。)
如果完全根据《关于建国XXX》的说法,那么1976的这篇似乎应该是当年讲话的集大成者,但是事实上,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76年这个版本扯淡过多,和真实的历史之间逻辑上对不上,而《关于建国XXX》现在是早已被熟知的洗地文。
在2001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在第1058页公布了《论十大关系》讲话记录稿的影印件,其内容与1965年版完全一致,看来《关于建国XXX》和76年的这个版本是被打脸了,此书系伪作。
2.作者问题
本书内容的作者其实也不是毛,毛在当年发表讲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相关方面系统的概念,是强行拼凑出来的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大概是毛抄袭苏共十六大临时凑出来的。
第一,这次讲话是仓促而没有认真准备的。讲话的前一日,即4月24日,在听取李富春汇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的概括还是“六大矛盾”,“也就是六个关系,即:一、轻工业与重工业;二、沿海与内地;三、国防、行政与经济、文化;四、个人与集体;五、地方与中央;六、少数民族与汉族”(《毛泽东传》(四),第1445页。)。《毛泽东传》在引用相关档案纪录后说:“毛泽东不久又提出四个关系,成为十大关系。”(《毛泽东传》(四),第1445页。)其实,不是“不久”,而是在第二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十大关系,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党和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等四个关系。
第二,毛自己也没把这次讲话当作自己的创新。吴冷西忆及,毛泽东在1957年曾说过:“还有去年4月讲的‘十大关系’,已经一年多了,也还不准备发表,将来发表也是‘旧闻’。我这个人就是不想冒险,先讲一讲,看一看反应,再作修改,然后发表。有时修改多次还不满意,只好不发表。”(吴冷西:《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主席几次谈话的回忆》,《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毛泽东慎重发表的原因在于对讲话不尽满意。1956年中共八大期间,毛泽东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的谈话中提到《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和三十四个部长进行一个半月座谈的结果。我个人能提出什么意见呢?我只是总结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的创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有研究者指出:“《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思想原则,特别是关于经济建设中几个方面关系的处理原则,是由刘少奇首先提起,由毛泽东发挥和完成的。”(黄峥:《毛泽东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32页。)
最能直接反映毛泽东本人对讲话的观点的,是当中央其他领导成员提出将讲话的整理稿传达或发表时,他所表现的态度。1965年12月15日,刘少奇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认为《论十大关系》“对于一些基本问题说得很好,对现在的工作仍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议作为内部文件发给县、团以上党委学习。毛泽东看了整理稿后批复:“此件看了,不大满意,发下去征求意见,以为将来修改之助。此意请写入中央批语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90页。)12月27日,讲话以中发〔65〕751号文件印发,除说明毛泽东本人“不满意”和“征求意见”外,还专门注明“不登党刊”。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泽东选集》第5卷编辑工作期间,由胡乔木具体主持,将毛泽东两次讲话的记录稿综合整理。7月10日稿子送邓小平,13日转送毛泽东。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国际(特别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当天,毛泽东审阅了这个稿子,并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6页。)这样,在毛泽东逝世前,《论十大关系》讲话一直未能公开发表。可以进行对比的是另一篇地位类似的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题发表讲话。3月6日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传达贯彻毛泽东的讲话。4月13日、17日、23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学习讲话。之后毛泽东又用了55天,反复推敲,共十三易其稿,直至6月19日,经过修改补充的讲话全文发表(《毛泽东传》(四),第1671页。)。全国形成声势浩大的学习和宣传热潮,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外也引起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