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女性的小歷史

知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提出「大历史」的概念。即通过高度压缩史料的方法,归纳出一个宏大的历史构架,并不着眼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单一的历史人物。而夏晓虹教授的《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一书正与此相反,从个案入手,剖析人物,佐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一段晚清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女性的「小历史」。
一、内容概述
清朝末年,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正在酝酿,一个庞大的帝国与一套延绵两千年的社会制度正走向没落。新与旧、中与西的碰撞,各种思潮与问题涌入晚清社会。而夏教授选择从女性研究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去呈现一个晚清社会的图景也是颇为特别的,是对于晚清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正如她在前言中说的:「身处晚清,男性涉及的社会问题,女子无一能逃脱;在此之外,女性有诸多必须独自面对的难题。因而,将女性的生存状况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成对的标尺,确有道理。」
本书共分为十章,划作上中下三篇:女性社会、女性典范与女性之死。每章都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截取一个经典历史片段,引出并详细阐述该章观点。上篇通过上海「中国女学堂」的办学历程,杜成淑拒绝屈彊函,月刊《女子世界》的研究,以及对「男降女不降」的释义几个案件与社会思潮,从教育、新旧道德观、媒体等方面呈现晚清女性社会。中篇通过对传统经典《女诫》的新诠释,对外国作品《五月花》、《批茶女士传》的解读,以及对罗兰夫人的推崇,总结出晚清社会对带有解放意味的新女性形象之推崇。下篇则由惠兴自杀,胡仿兰服毒,秋瑾就义三则女性非正常死亡案件入手,找出事件背后的关于满汉、新旧习俗、革命等社会矛盾。
二、评价
夏教授《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一书并不似通常的学术集一般严肃或套用许多理论,正如她将导言命名为〈重构晚清图景〉一样,本书更多想展示的似乎是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它有血有肉,有欢笑有泪水,有激昂有失落。这也使得本书保留了一种灵动鲜活的状态,这需要作者有足够的学识和扎实的工夫,更需要充沛的情智与理趣。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夏教授所选择的史料、展开论述的方式,以及看待历史冲突与矛盾的态度均有不少新颖和独到之处。
首先,本文标题中将此书称为晚清女性的「小历史」,正是因为此书通过剖析一个个历史个案,来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比如,此书第十章〈纷纭身后事——晚清人眼中的秋瑾〉,夏教授从多个角度去重现了女性革命先驱秋瑾的就义事件。舆论如何抗争——《申报》对这一事件前后的报道,长达三万余字;又具体描述了大吏如何被驱逐,持反对意见的山阴县令李钟岳如何失望自杀,无人收殓的尸体如何被安葬,告密者如何遭到报应。 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同一事件的面貌是颇为不同的,这样一番描述像一个全景而立体的扫描。以往论及秋瑾事件往往要提到女性在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觉醒而独立,「不爱红装爱武装」,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诸如此类论调。但是,夏教授并未在本章中展开论述关于女性参与革命的意义。而是通过不同身份的人在这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让读者自己觉出了秋瑾的坚韧与不幸、人性的丑恶与美好、权利角逐的残酷与社会的正义感。历史本是复杂的,夏教授从小处着眼的好处便是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疏漏,让读者在细节的重拾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其次,夏教授舍弃官方档案、笔记或文学作品,剑走偏锋选择报刊作为此书的史料来源,亦可谓是创新之举。书中选用的报刊主要有《申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大公报》、《时报》、《点石斋画报》等等,而夏教授更是将月刊《女子世界》独列一章,从媒体角度看时人对「女子世界」的构想。夏教授在使用这些材料时非常细致全面,如刊登关于开办中国女学堂的消息的报刊有十七余家,夏教授一一列出并注明册数、日期,并对报刊中的评价作客观分析。我认为这点很关键,报刊作为史料的优点,在夏教授看来是「惟有精芜并存的报章所刊载的每一条消息、每一篇诗文,都成为在『众声喧哗』中存在的开放文本,从而带给阅读者立体回声的感受。」 ,但是,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清末的许多私人报纸由洋人创办,主要目的是营利兼顾道义,比如《申报》就是由美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而且《申报》还受到晚清封建文化专制的影响,并不能做到西方媒体那样的独立。所以,当需要使用其报道做史料时也不得不考虑它的立场,他的言论背后的意涵。
最后,读完全书有两点启示,我认为是在做晚清女性研究中值得注意的。第一,讨论晚清女性问题时绕不开兴女学、放足、新式婚恋、女权解放等话题,此书中也都有提及以上内容,但是夏教授将这些与女性有关的问题,重新放回了整个晚清的大背景中去看待,或者说是通过女性来关注近代社会与社会的变迁。这一方面便于找到女性问题的来源、变化与影响,另一方面也充实了近代史研究的内容。第二,我们应当以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女性问题在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比如,当时的先进分子虽然反对旧道德,但在女学堂中还是保留了《女四书》 ,这种做法并非不彻底,而是为新式教育留下了立足与生长的必要空间。
一、内容概述
清朝末年,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正在酝酿,一个庞大的帝国与一套延绵两千年的社会制度正走向没落。新与旧、中与西的碰撞,各种思潮与问题涌入晚清社会。而夏教授选择从女性研究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去呈现一个晚清社会的图景也是颇为特别的,是对于晚清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正如她在前言中说的:「身处晚清,男性涉及的社会问题,女子无一能逃脱;在此之外,女性有诸多必须独自面对的难题。因而,将女性的生存状况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成对的标尺,确有道理。」
本书共分为十章,划作上中下三篇:女性社会、女性典范与女性之死。每章都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截取一个经典历史片段,引出并详细阐述该章观点。上篇通过上海「中国女学堂」的办学历程,杜成淑拒绝屈彊函,月刊《女子世界》的研究,以及对「男降女不降」的释义几个案件与社会思潮,从教育、新旧道德观、媒体等方面呈现晚清女性社会。中篇通过对传统经典《女诫》的新诠释,对外国作品《五月花》、《批茶女士传》的解读,以及对罗兰夫人的推崇,总结出晚清社会对带有解放意味的新女性形象之推崇。下篇则由惠兴自杀,胡仿兰服毒,秋瑾就义三则女性非正常死亡案件入手,找出事件背后的关于满汉、新旧习俗、革命等社会矛盾。
二、评价
夏教授《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一书并不似通常的学术集一般严肃或套用许多理论,正如她将导言命名为〈重构晚清图景〉一样,本书更多想展示的似乎是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它有血有肉,有欢笑有泪水,有激昂有失落。这也使得本书保留了一种灵动鲜活的状态,这需要作者有足够的学识和扎实的工夫,更需要充沛的情智与理趣。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夏教授所选择的史料、展开论述的方式,以及看待历史冲突与矛盾的态度均有不少新颖和独到之处。
首先,本文标题中将此书称为晚清女性的「小历史」,正是因为此书通过剖析一个个历史个案,来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比如,此书第十章〈纷纭身后事——晚清人眼中的秋瑾〉,夏教授从多个角度去重现了女性革命先驱秋瑾的就义事件。舆论如何抗争——《申报》对这一事件前后的报道,长达三万余字;又具体描述了大吏如何被驱逐,持反对意见的山阴县令李钟岳如何失望自杀,无人收殓的尸体如何被安葬,告密者如何遭到报应。 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同一事件的面貌是颇为不同的,这样一番描述像一个全景而立体的扫描。以往论及秋瑾事件往往要提到女性在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觉醒而独立,「不爱红装爱武装」,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诸如此类论调。但是,夏教授并未在本章中展开论述关于女性参与革命的意义。而是通过不同身份的人在这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让读者自己觉出了秋瑾的坚韧与不幸、人性的丑恶与美好、权利角逐的残酷与社会的正义感。历史本是复杂的,夏教授从小处着眼的好处便是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疏漏,让读者在细节的重拾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其次,夏教授舍弃官方档案、笔记或文学作品,剑走偏锋选择报刊作为此书的史料来源,亦可谓是创新之举。书中选用的报刊主要有《申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大公报》、《时报》、《点石斋画报》等等,而夏教授更是将月刊《女子世界》独列一章,从媒体角度看时人对「女子世界」的构想。夏教授在使用这些材料时非常细致全面,如刊登关于开办中国女学堂的消息的报刊有十七余家,夏教授一一列出并注明册数、日期,并对报刊中的评价作客观分析。我认为这点很关键,报刊作为史料的优点,在夏教授看来是「惟有精芜并存的报章所刊载的每一条消息、每一篇诗文,都成为在『众声喧哗』中存在的开放文本,从而带给阅读者立体回声的感受。」 ,但是,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清末的许多私人报纸由洋人创办,主要目的是营利兼顾道义,比如《申报》就是由美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而且《申报》还受到晚清封建文化专制的影响,并不能做到西方媒体那样的独立。所以,当需要使用其报道做史料时也不得不考虑它的立场,他的言论背后的意涵。
最后,读完全书有两点启示,我认为是在做晚清女性研究中值得注意的。第一,讨论晚清女性问题时绕不开兴女学、放足、新式婚恋、女权解放等话题,此书中也都有提及以上内容,但是夏教授将这些与女性有关的问题,重新放回了整个晚清的大背景中去看待,或者说是通过女性来关注近代社会与社会的变迁。这一方面便于找到女性问题的来源、变化与影响,另一方面也充实了近代史研究的内容。第二,我们应当以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女性问题在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比如,当时的先进分子虽然反对旧道德,但在女学堂中还是保留了《女四书》 ,这种做法并非不彻底,而是为新式教育留下了立足与生长的必要空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