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狄更斯

他是一个好好先生,他喜欢用皆大欢喜的结局慰劳精神紧绷的读者,从大卫到皮普,善于奋斗的人都有光明的结果。虽然在《远大前程》的结尾处,皮普对乔一家说自己要孤老终生,希望过继小皮普,可在迷雾中和艾斯黛拉相遇时候,他还是说道“我们可能再也不会分开了”。《大卫·科波菲尔》写到最后,斯蒂夫溺水,艾米丽忏悔,希普和“体面人”提黎摩入狱当邻居;大卫和艾妮斯结为连理。喜欢在纸上画骷髅的,在小科波菲尔没了母亲离开学校时候,执意要送他枕头,因为手头只有枕头可送的特拉德也娶了他心中世上最好的姑娘苏菲。狄更斯先生勤奋不辍的用笔头,一笔笔的细细描绘,最后升起最圆的月亮。
奥威尔和塞林格不领情。前者更推崇托尔斯泰,但他忘了《大卫·科波菲尔》被托老爷子认为是“最好的英语小说”。《战争与和平》场面是摊得宏大,安德烈公爵死于战伤时候让人感觉被人捅心脏的阅读体验确实狄更斯给不到。托老讲故事的背景是滔滔的历史洪流,狄更斯却总喜欢把读者带到炉火前面,可能讲一些昏昏欲睡的段子和故事,但是确实很温暖,温暖的直到心里深处,让人不免有些想法。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着》里谈到一个电影场面,男女主人公因为狄更斯而相爱,女主人公手里还拿了本“混账的《雾都孤儿》”。霍尔顿斜眼的更多的是俗套的故事和无聊的观众们,不过塞林格确实在之前的篇章里嘲讽过《大卫·科波菲尔》。不过《麦田》的主打牌就是反传统,你可以反着想狄更斯在传统文学中的地位。
皮普和大卫的成长轨迹几乎是并行的平行线。孤儿,难熬的童年,曲折的教育历程,遇到贵人,爱上富家小姐,出人头地。可能皮普最后的结果有点轰然倒塌,就像大卫的姨奶奶突然间破产了一般,但是总是不太糟,过得还算是“上等人的生活”。这两部故事都是穷小子向上层社会奋斗的故事,因为结局还都算不错,狄更斯的忠实粉丝里面肯定有好多像我这样的穷小子,读小科波菲尔和小皮普时候会代入的流下点眼泪,读到少年科波菲尔和少年皮普时有点羡慕,读到最后时候觉得人生大抵就是这般,又漫长又短暂,波折不断,但只要方向驶对头,又肯努力,一定不会太坏。斯蒂夫的名字叫“向前开”(Steerforth)可是方向错了,只能开到漩涡里面。
在《大卫·科波菲尔》里,有三个人都想着出人头地。科波菲尔想成为上等人报答姨奶奶;艾米丽想做阔太太,然后让裴果提先生过上舒心的日子;希普一边自称“我很好,我很卑贱”一边用自己湿漉漉的手编织着飞黄腾达的梦。这三个人的命运紧紧搅在一起,小科波菲尔第一次随奶妈到那条海边倒扣的大船旁边时候就喜欢上了艾米丽,对科波菲尔影响至深的富家子弟英俊少年斯蒂夫却拐走了他的朦胧初恋,就是因为渔夫的女儿认为这是成为阔太太的时机,于是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像她父亲一样的打渔的。希普和他那时刻提醒别人他俩“很卑贱”的下层人,通过可怕的隐忍,一点点把住了威克菲尔的财门,并翻身做主人顺便要娶了艾妮斯,科波菲尔最后的妻子。
艾米丽被抛弃在异国,原配丈夫死于营救自己的情敌。她和舅舅移居澳大利亚之后苦行反省,别人认为他能找个丈夫,但是他和亲爱的舅舅说“这永远也不可能了”。多简单的一句话,多简单的悲伤。希普同样从快爬到顶的梯子上摔了下来。顺便说下,掀倒梯子的竟然是米考伯,据考据,米考伯夫妇的原型就是狄更斯的父母。那是多么乐观,多么傻气,多么善良的两口子!“债主催帐的时候,他又伤心、又惭愧甚至想用剃刀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到半小时,又特别精心的把鞋擦得干干净净,出去了,嘴里还哼着小曲儿。”在整篇小说中,米考伯不断失业,不断换地方,不断进出监狱,不断给大卫写信,一边绝望,一边在半小时后乐观起来,“文雅的吃着裹着炸面包屑的羊排”。他们最后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成了体面人,生活就是不会亏待乐观的人的。
小科波菲尔的成长特别虐心。做童工,每周赚六七个便士,在很晚下班后回家的路上精打细算面包和布丁,想着别吃了这顿下回饿肚子,并且有一次打牙祭吃牛排时候被伙计惊奇围观“多么不点一个小家伙独自吃饭”时候给了他们一便士小费,却想“要是他们不接就好了”,看得我心里真的好难过,可大卫自己从来都把这些痛苦埋在小小的心里,为米考伯夫妇担心还想借给他们钱,给裴果提写信互报平安,这些生活所迫的少年老成,赶走了孤独和委屈。这个忙碌的停不转的童工,从未停止渴望尊严和更好的生活。即便这些东西,就如同他下班回家,在多雾的伦敦望向天空时看不见光明般没一点踪迹。他仍旧单纯的在煎熬、痛苦和委屈中间卖力的干活,并从不放弃出人头地。
狄更斯就给我们讲最朴素的故事,渴望有成就靠得就是努力干活。也许还得有点运气,皮普小时候救了逃犯,又有幸结识郝香薇。大卫也有个阔姨奶奶。但是要勤恳,要心怀希望,结果总不会太坏。对于斯蒂夫,这个叫大卫“我亲爱的小雏菊”的万人迷,狄更斯的态度也很暧昧,他保护小大卫,在万恶的学校里仿佛就是正义的化身。同可怜的老师斗嘴时候,大卫同样毫不犹豫站在这个道义上不占理得人旁边。在成年后周游看世界时,同样是他陪在大卫旁边,他的不羁和从容深深留在大卫心里,可以说他是科波菲尔第一个偶像,年轻的科波菲尔,疯狂追着这注定要陨落的星星(大醉时喊道:“斯蒂夫,你是我生命里的北——斗——星!”),即使骗走艾米丽,大卫仍坦白道“我不得不承认,当我在和斯蒂夫断绝交情的时候,我对他更爱慕了”。这就是狄更斯迷人的地方,他的人物贴近生活,不会有十全十美,就像生活里一样,没有糟糕透顶的人,没有全身闪光的主。我得承认他把大卫描写得太好了,不过读者们没发现大卫对希普不是也有偏见吗?
《大卫·科波菲尔》被狄更斯称作“最宠爱的儿子”,可我更喜欢《远大前程》里的皮普,没准就是因为他踏进上等社会时候对乔的那点虚荣,哦,多么似曾相识。
奥威尔和塞林格不领情。前者更推崇托尔斯泰,但他忘了《大卫·科波菲尔》被托老爷子认为是“最好的英语小说”。《战争与和平》场面是摊得宏大,安德烈公爵死于战伤时候让人感觉被人捅心脏的阅读体验确实狄更斯给不到。托老讲故事的背景是滔滔的历史洪流,狄更斯却总喜欢把读者带到炉火前面,可能讲一些昏昏欲睡的段子和故事,但是确实很温暖,温暖的直到心里深处,让人不免有些想法。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着》里谈到一个电影场面,男女主人公因为狄更斯而相爱,女主人公手里还拿了本“混账的《雾都孤儿》”。霍尔顿斜眼的更多的是俗套的故事和无聊的观众们,不过塞林格确实在之前的篇章里嘲讽过《大卫·科波菲尔》。不过《麦田》的主打牌就是反传统,你可以反着想狄更斯在传统文学中的地位。
皮普和大卫的成长轨迹几乎是并行的平行线。孤儿,难熬的童年,曲折的教育历程,遇到贵人,爱上富家小姐,出人头地。可能皮普最后的结果有点轰然倒塌,就像大卫的姨奶奶突然间破产了一般,但是总是不太糟,过得还算是“上等人的生活”。这两部故事都是穷小子向上层社会奋斗的故事,因为结局还都算不错,狄更斯的忠实粉丝里面肯定有好多像我这样的穷小子,读小科波菲尔和小皮普时候会代入的流下点眼泪,读到少年科波菲尔和少年皮普时有点羡慕,读到最后时候觉得人生大抵就是这般,又漫长又短暂,波折不断,但只要方向驶对头,又肯努力,一定不会太坏。斯蒂夫的名字叫“向前开”(Steerforth)可是方向错了,只能开到漩涡里面。
在《大卫·科波菲尔》里,有三个人都想着出人头地。科波菲尔想成为上等人报答姨奶奶;艾米丽想做阔太太,然后让裴果提先生过上舒心的日子;希普一边自称“我很好,我很卑贱”一边用自己湿漉漉的手编织着飞黄腾达的梦。这三个人的命运紧紧搅在一起,小科波菲尔第一次随奶妈到那条海边倒扣的大船旁边时候就喜欢上了艾米丽,对科波菲尔影响至深的富家子弟英俊少年斯蒂夫却拐走了他的朦胧初恋,就是因为渔夫的女儿认为这是成为阔太太的时机,于是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像她父亲一样的打渔的。希普和他那时刻提醒别人他俩“很卑贱”的下层人,通过可怕的隐忍,一点点把住了威克菲尔的财门,并翻身做主人顺便要娶了艾妮斯,科波菲尔最后的妻子。
艾米丽被抛弃在异国,原配丈夫死于营救自己的情敌。她和舅舅移居澳大利亚之后苦行反省,别人认为他能找个丈夫,但是他和亲爱的舅舅说“这永远也不可能了”。多简单的一句话,多简单的悲伤。希普同样从快爬到顶的梯子上摔了下来。顺便说下,掀倒梯子的竟然是米考伯,据考据,米考伯夫妇的原型就是狄更斯的父母。那是多么乐观,多么傻气,多么善良的两口子!“债主催帐的时候,他又伤心、又惭愧甚至想用剃刀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到半小时,又特别精心的把鞋擦得干干净净,出去了,嘴里还哼着小曲儿。”在整篇小说中,米考伯不断失业,不断换地方,不断进出监狱,不断给大卫写信,一边绝望,一边在半小时后乐观起来,“文雅的吃着裹着炸面包屑的羊排”。他们最后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成了体面人,生活就是不会亏待乐观的人的。
小科波菲尔的成长特别虐心。做童工,每周赚六七个便士,在很晚下班后回家的路上精打细算面包和布丁,想着别吃了这顿下回饿肚子,并且有一次打牙祭吃牛排时候被伙计惊奇围观“多么不点一个小家伙独自吃饭”时候给了他们一便士小费,却想“要是他们不接就好了”,看得我心里真的好难过,可大卫自己从来都把这些痛苦埋在小小的心里,为米考伯夫妇担心还想借给他们钱,给裴果提写信互报平安,这些生活所迫的少年老成,赶走了孤独和委屈。这个忙碌的停不转的童工,从未停止渴望尊严和更好的生活。即便这些东西,就如同他下班回家,在多雾的伦敦望向天空时看不见光明般没一点踪迹。他仍旧单纯的在煎熬、痛苦和委屈中间卖力的干活,并从不放弃出人头地。
狄更斯就给我们讲最朴素的故事,渴望有成就靠得就是努力干活。也许还得有点运气,皮普小时候救了逃犯,又有幸结识郝香薇。大卫也有个阔姨奶奶。但是要勤恳,要心怀希望,结果总不会太坏。对于斯蒂夫,这个叫大卫“我亲爱的小雏菊”的万人迷,狄更斯的态度也很暧昧,他保护小大卫,在万恶的学校里仿佛就是正义的化身。同可怜的老师斗嘴时候,大卫同样毫不犹豫站在这个道义上不占理得人旁边。在成年后周游看世界时,同样是他陪在大卫旁边,他的不羁和从容深深留在大卫心里,可以说他是科波菲尔第一个偶像,年轻的科波菲尔,疯狂追着这注定要陨落的星星(大醉时喊道:“斯蒂夫,你是我生命里的北——斗——星!”),即使骗走艾米丽,大卫仍坦白道“我不得不承认,当我在和斯蒂夫断绝交情的时候,我对他更爱慕了”。这就是狄更斯迷人的地方,他的人物贴近生活,不会有十全十美,就像生活里一样,没有糟糕透顶的人,没有全身闪光的主。我得承认他把大卫描写得太好了,不过读者们没发现大卫对希普不是也有偏见吗?
《大卫·科波菲尔》被狄更斯称作“最宠爱的儿子”,可我更喜欢《远大前程》里的皮普,没准就是因为他踏进上等社会时候对乔的那点虚荣,哦,多么似曾相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