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马克•麦卡锡的“木偶骏马”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在中国爆得大名自然是因为据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老无所依》,《老无所依》上映后获得高度的评价,一举拿下4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导演奖,同时也获得3项英国影艺学院奖,两项金球奖。
但其实科马克•麦卡锡的作品首次引进中国要早得多,1997年他的《边境三部曲》之一的《天下骏马》(《All the pretty horses>》)就由尚玉明、魏铁汉先生译出,并先后有上海译文版本(2001年)及重庆出版社版本(2010年),最新推出的是2013年重庆出版社的版本。
与《老无所依》相同,《天下骏马》的背景依然是科马克•麦卡锡所熟悉的美国西南部、德克萨斯、美墨边境、墨西哥小镇、墨西哥荒原,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因此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把《天下骏马》理解为西部牛仔小说、少年成长小说等。
用三毛的《橄榄树》的歌词颇能形容少年格雷迪和朋友罗林斯踏上征程时的心境,两位德州少年骑着自己的大骏马去几百公里远的墨西哥兜了一圈,然后先后回到家乡,最终少年格雷迪准备再一次踏上征程,这差不多就是故事的全部,当然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这些事足以完成一个少年的成长,足以展示美墨边境的风土人情。
与三毛的带有理想主义的、诗意的、形而上的《橄榄树》不同的是,我们看不到少年格雷迪出走时的理想主义、诗意、形而上,小说开始于格雷迪外祖父的去世,然后是他与父亲的短暂会面,母亲自私的出走,在此之前他的母亲拒绝了由他经营祖父留下来的农场的请求,而父亲同时也告诉他,他一个子儿也没给他留下,所以格雷迪的出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负气出走、被迫出走,而不是“为了梦中的草原”。
可是,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诗意的、形而的有内心的挣扎,少年格雷迪就缺少了完成自我成长的最初动机,所以,我猜测科马克•麦卡锡在构思《天下骏马》时是犹豫的,它究竟应该是西部小说、牛仔小说,还是少年成长小说?少年格雷迪究竟在寻找什么,其实他自己都不是太清楚的,即使在墨西哥的牧场里的美丽的爱情其实也只能算一次艳遇,完全在他出发时的意想之外。
格雷迪和罗林斯在前往墨西哥的途中偶遇少年布莱文斯(13岁?),这位比他们还小的少年骑着大红棕马,还是一个神枪手,象他们一样,他前往墨西哥的动机也是不明,看不出他们两个对这一位少年有什么好感,他们时时想摆脱他,日后正是这位少年间接造成了他们身陷囹圄,格雷迪最终返回家乡时,寻找少年的家人而不得,他的出现仿佛就是为了造成他们的劫难,来无踪去无影,和《西游记》里的妖怪差不多。
格雷迪和罗林斯入狱后,有一少年杀手要置格雷迪于死地,却反被格雷迪所杀,这们杀手是谁派来的?为什么要置格雷迪于死地?翻篇整本小说我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在格雷迪返回家乡途中,从科马克•麦卡锡只言片语中,我们知道格雷迪的父亲已死,而他怎么死的,为什么格雷迪一点也没有感到震惊与悲伤,小说中也没有提供答案。
少年格雷迪虽然前往墨西哥的动机不明,但一个少年所能经历的事他都差不多经历了,同性之间的友谊、普通人的温馨、爱情的得而复失、人与马的情谊、饥饿、贫穷、杀戳、美墨边境的风土人情,以及长辈的教悔,也许少年格雷迪确实没有有意识地去完成自己的“自我完成”,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个过程,也许这才是一个少年自我完成的真实写归照,如果所有的这些都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精心布局,那我在此得承认他是高明的。
格雷迪出狱后,与曾经恋人阿茉詹德拉的姑婆(她父亲的姑姑)有过一段长长的对话,这位老妇人同时也是阿茉詹德拉的教母,在老妇人漫长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史、墨西哥的革命史,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此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与墨西哥整个国家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其实这个家族的历史也可看作是格雷迪的家族史在遥远的墨西哥的投射,老妇人规劝格雷迪服从命运的安排,我们不知格雷迪是否在此完成了自我的完成:
“在我看来,这世界更像是一场木偶戏。你到舞台大幕后面,循着一串串木偶线去找时,就会发现,这些牵线的末端握在另外一些木偶的手里,而这些木偶自己的牵线又由更上一层的木偶掌控着,如此类推,在我的一生经历中,我看见这些牵线是没有尽头的。”
“即使懂得历史也不能挽救我们,实际上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人类社会充斥着贪得无厌、愚蠢无知和嗜血残杀,这是人类的痼疾,就连全能的无所不知的上帝对此也无回天之力。”
有人声称科马克•麦卡锡颇得海明威的真传,确实如此,这不仅表现在《天下骏马》那些简洁的对话,还表现在马克•麦卡锡把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运用得如火纯青,以至于我们读完小说还是会感到迷雾重重、疑云重重。
但其实科马克•麦卡锡的作品首次引进中国要早得多,1997年他的《边境三部曲》之一的《天下骏马》(《All the pretty horses>》)就由尚玉明、魏铁汉先生译出,并先后有上海译文版本(2001年)及重庆出版社版本(2010年),最新推出的是2013年重庆出版社的版本。
与《老无所依》相同,《天下骏马》的背景依然是科马克•麦卡锡所熟悉的美国西南部、德克萨斯、美墨边境、墨西哥小镇、墨西哥荒原,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因此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把《天下骏马》理解为西部牛仔小说、少年成长小说等。
用三毛的《橄榄树》的歌词颇能形容少年格雷迪和朋友罗林斯踏上征程时的心境,两位德州少年骑着自己的大骏马去几百公里远的墨西哥兜了一圈,然后先后回到家乡,最终少年格雷迪准备再一次踏上征程,这差不多就是故事的全部,当然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这些事足以完成一个少年的成长,足以展示美墨边境的风土人情。
与三毛的带有理想主义的、诗意的、形而上的《橄榄树》不同的是,我们看不到少年格雷迪出走时的理想主义、诗意、形而上,小说开始于格雷迪外祖父的去世,然后是他与父亲的短暂会面,母亲自私的出走,在此之前他的母亲拒绝了由他经营祖父留下来的农场的请求,而父亲同时也告诉他,他一个子儿也没给他留下,所以格雷迪的出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负气出走、被迫出走,而不是“为了梦中的草原”。
可是,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诗意的、形而的有内心的挣扎,少年格雷迪就缺少了完成自我成长的最初动机,所以,我猜测科马克•麦卡锡在构思《天下骏马》时是犹豫的,它究竟应该是西部小说、牛仔小说,还是少年成长小说?少年格雷迪究竟在寻找什么,其实他自己都不是太清楚的,即使在墨西哥的牧场里的美丽的爱情其实也只能算一次艳遇,完全在他出发时的意想之外。
格雷迪和罗林斯在前往墨西哥的途中偶遇少年布莱文斯(13岁?),这位比他们还小的少年骑着大红棕马,还是一个神枪手,象他们一样,他前往墨西哥的动机也是不明,看不出他们两个对这一位少年有什么好感,他们时时想摆脱他,日后正是这位少年间接造成了他们身陷囹圄,格雷迪最终返回家乡时,寻找少年的家人而不得,他的出现仿佛就是为了造成他们的劫难,来无踪去无影,和《西游记》里的妖怪差不多。
格雷迪和罗林斯入狱后,有一少年杀手要置格雷迪于死地,却反被格雷迪所杀,这们杀手是谁派来的?为什么要置格雷迪于死地?翻篇整本小说我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在格雷迪返回家乡途中,从科马克•麦卡锡只言片语中,我们知道格雷迪的父亲已死,而他怎么死的,为什么格雷迪一点也没有感到震惊与悲伤,小说中也没有提供答案。
少年格雷迪虽然前往墨西哥的动机不明,但一个少年所能经历的事他都差不多经历了,同性之间的友谊、普通人的温馨、爱情的得而复失、人与马的情谊、饥饿、贫穷、杀戳、美墨边境的风土人情,以及长辈的教悔,也许少年格雷迪确实没有有意识地去完成自己的“自我完成”,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个过程,也许这才是一个少年自我完成的真实写归照,如果所有的这些都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精心布局,那我在此得承认他是高明的。
格雷迪出狱后,与曾经恋人阿茉詹德拉的姑婆(她父亲的姑姑)有过一段长长的对话,这位老妇人同时也是阿茉詹德拉的教母,在老妇人漫长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史、墨西哥的革命史,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在此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与墨西哥整个国家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其实这个家族的历史也可看作是格雷迪的家族史在遥远的墨西哥的投射,老妇人规劝格雷迪服从命运的安排,我们不知格雷迪是否在此完成了自我的完成:
“在我看来,这世界更像是一场木偶戏。你到舞台大幕后面,循着一串串木偶线去找时,就会发现,这些牵线的末端握在另外一些木偶的手里,而这些木偶自己的牵线又由更上一层的木偶掌控着,如此类推,在我的一生经历中,我看见这些牵线是没有尽头的。”
“即使懂得历史也不能挽救我们,实际上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人类社会充斥着贪得无厌、愚蠢无知和嗜血残杀,这是人类的痼疾,就连全能的无所不知的上帝对此也无回天之力。”
有人声称科马克•麦卡锡颇得海明威的真传,确实如此,这不仅表现在《天下骏马》那些简洁的对话,还表现在马克•麦卡锡把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运用得如火纯青,以至于我们读完小说还是会感到迷雾重重、疑云重重。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