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关键词

作者
米歇尔·布托尔 Michel Butor,新小说派四将中最年轻一位,至今健在。
故事
一个中年男子突然决定与妻子分居,由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探望情妇,准备接情妇到巴黎共同生活。但是当火车到达罗马时却改变主意,决定不去找情妇,也不带情妇回巴黎,而是闭门写作。
乍一看很容易让人想起《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者故事脉络几乎一样。区别却相当大:雪夜访戴讲的是魏晋名士所谓的风度,有人称之为标新立异。《变》讲的是一段细腻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前者三行字,后者翻译成中文有十四五万字。
而且《变》讲的其实不是一次旅行,而是十次旅行。以当下的旅行为主题,把另外九次旅行编织在一起。
十次旅行(以小说中出现顺序为序,不以时间为序)
第一次:当下的旅行。 Paris—Rome
第二次:上周。办完公事后回巴黎。R—P
第三次:两年前。和塞西尔初识。P—R
第四次:三年前冬。和妻子去罗马旅行。“不吉利的旅行。” P—R
第五次:一年前。第一次和塞西尔一块来巴黎。R—P
第六次:三年前。和妻子从罗马回巴黎。(第四次的回程。)R—P
第七次:一年前。第五次的回程。P—R
第八次:上周。公事去罗马。(第二次为此次的回程)P—R
第九次:初婚。春天。和妻子度蜜月去罗马。P—R
第十次:想象中此次去罗马的回程。R—P
十次旅行中四次是独自旅行。三次和情人。三次和妻子。和情人的三次旅行着墨最多。当下的旅行时主干,把另外九次旅行编织在一起。
三种人物关系
“你”和车厢里的人。“你”和情人塞西尔。“你”和妻子。其中第一种人物关系最为次要,但却起到主干作用,把另外两种人物关系串起来。整个小说的叙述游走于三种人物关系中间
三种时态
现在、过去、未来。现在时最次要,但现在时是主干,撑起来回交织的过去和未来。
现在时包括:对乘车过程中的人、物、动作精准的叙说;对旅伴的各种想象和推测。
过去时:前两天、上周、一年前、三年前、二十年前等。相互之间仍然是错综复杂地出现。
未来:想象中与情妇的见面;想象中的回程,梦境(也可不视之为未来)。
三个空间
火车上、巴黎、罗马。各种空间错综出现。每个小段落之后至少来两三行现实空间(火车)上的真实场景,相当于脊梁。
“你”、布托尔与高行健
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角写作,不知道布托尔是否是第一人。“你”描述意识的觉醒,相当于对自我的反观。高行健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独特的人称的使用。但二者有不同,高行健的人称使用更复杂。
简单的对比如:
布托尔会这样写:你说:“我要走了。”
而高行健是这样的:你说你要走了。
可见高行健的第二人称使用的更彻底,甚至在戏剧对白中直接用了第二人称。当然,这是建立在受布托尔影响的基础上。此外高行健还发展了第三人称的另外一种独特用法,人物(一般是女性)用第三人称直接代替传统对白中的“我”。不再赘述。
布托尔追求一种“小说的诗学”。他说:“从今以后,小说应该能够继承全部旧诗学的遗产。”《变》中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诗意,尤其是第三卷。
高行健同样继承了这种诗意,不仅在小说中,还体现在戏剧上。
枯鱼
米歇尔·布托尔 Michel Butor,新小说派四将中最年轻一位,至今健在。
故事
一个中年男子突然决定与妻子分居,由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探望情妇,准备接情妇到巴黎共同生活。但是当火车到达罗马时却改变主意,决定不去找情妇,也不带情妇回巴黎,而是闭门写作。
乍一看很容易让人想起《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者故事脉络几乎一样。区别却相当大:雪夜访戴讲的是魏晋名士所谓的风度,有人称之为标新立异。《变》讲的是一段细腻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前者三行字,后者翻译成中文有十四五万字。
而且《变》讲的其实不是一次旅行,而是十次旅行。以当下的旅行为主题,把另外九次旅行编织在一起。
十次旅行(以小说中出现顺序为序,不以时间为序)
第一次:当下的旅行。 Paris—Rome
第二次:上周。办完公事后回巴黎。R—P
第三次:两年前。和塞西尔初识。P—R
第四次:三年前冬。和妻子去罗马旅行。“不吉利的旅行。” P—R
第五次:一年前。第一次和塞西尔一块来巴黎。R—P
第六次:三年前。和妻子从罗马回巴黎。(第四次的回程。)R—P
第七次:一年前。第五次的回程。P—R
第八次:上周。公事去罗马。(第二次为此次的回程)P—R
第九次:初婚。春天。和妻子度蜜月去罗马。P—R
第十次:想象中此次去罗马的回程。R—P
十次旅行中四次是独自旅行。三次和情人。三次和妻子。和情人的三次旅行着墨最多。当下的旅行时主干,把另外九次旅行编织在一起。
三种人物关系
“你”和车厢里的人。“你”和情人塞西尔。“你”和妻子。其中第一种人物关系最为次要,但却起到主干作用,把另外两种人物关系串起来。整个小说的叙述游走于三种人物关系中间
三种时态
现在、过去、未来。现在时最次要,但现在时是主干,撑起来回交织的过去和未来。
现在时包括:对乘车过程中的人、物、动作精准的叙说;对旅伴的各种想象和推测。
过去时:前两天、上周、一年前、三年前、二十年前等。相互之间仍然是错综复杂地出现。
未来:想象中与情妇的见面;想象中的回程,梦境(也可不视之为未来)。
三个空间
火车上、巴黎、罗马。各种空间错综出现。每个小段落之后至少来两三行现实空间(火车)上的真实场景,相当于脊梁。
“你”、布托尔与高行健
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角写作,不知道布托尔是否是第一人。“你”描述意识的觉醒,相当于对自我的反观。高行健继承并发展了这种独特的人称的使用。但二者有不同,高行健的人称使用更复杂。
简单的对比如:
布托尔会这样写:你说:“我要走了。”
而高行健是这样的:你说你要走了。
可见高行健的第二人称使用的更彻底,甚至在戏剧对白中直接用了第二人称。当然,这是建立在受布托尔影响的基础上。此外高行健还发展了第三人称的另外一种独特用法,人物(一般是女性)用第三人称直接代替传统对白中的“我”。不再赘述。
布托尔追求一种“小说的诗学”。他说:“从今以后,小说应该能够继承全部旧诗学的遗产。”《变》中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诗意,尤其是第三卷。
高行健同样继承了这种诗意,不仅在小说中,还体现在戏剧上。
枯鱼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