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朦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部作品也许更多的是异族风情吸引人,本身叙事的逻辑,寓言式样的传奇故事,其实没什么出奇。虽然好作品并不必在形式上多么新奇,只要写得深刻,写得入木三分就是好的。但阿来在这部书里要说的,不过就是土司制度行将衰落,当地当时的社会民俗如何,旧有的制度与人际关系如何被社会的变化打破。第一次读来的确很有趣,借着傻子的视角,也可以把几十年的故事说得如同首尾连接的一个环,描绘成一个似真似幻的传奇世界。但总觉得还可以写得更深入的。因为用了傻子的视角,其他人物的内心就不能过于深入地去写,整个故事也就显得枝桠简单,读者也总是悬在傻瓜少爷那种飘飘渺渺的思绪当中。一个傻子,不能清晰明确、细致入微地去描摹风物,体察人情。书中总是让他一针见血地看出不同人物心中的欲望、目标,但这种觉察带有神秘宗教色彩。总的来说,就是很不过瘾。那藏地的风物在四季轮转中如何变化?为数众多的百姓-农奴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在战争中颠沛流离到达藏地的士兵——国民党的和共产党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土司和他的百姓对于汉人究竟是什么看法,如何看待自己与汉人以及汉族政权的关系?作为一个藏族作家,阿来本应该有机会有能力探索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可以写到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学术著作中去,但小说则可以展现得更加生动,展现出充满情感、生生不息的生活。上面所说是各个面向简直都可以再写成一整部小说。可这部书完全没有涉及,也没有表现出平等关注的意识。好像一切历史社会的变迁都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傻子和一个佛法高深的僧侣可以预见的,好像预见了就只能完全地顺应,心中毫无对过去的留恋,没有任何对新生事物的无所适从和反感。当解放军攻破麦其土司的官寨时,在山上躲避的农奴们放声痛哭,这让解放军非常不舒服,他们不能理解这些被解放的百姓为什么要伤心而不是欢庆。这个细节,表现了一些对过去的留恋。但也只是一笔带过,再后面就是仓促的结尾了。这种装神弄鬼的腔调,简直有些天真,有些故意为作品加入一点神秘色彩的味道。这部作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但并不能说就是一部完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