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吐槽大全。

中文版序言里说“我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泊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但我更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我纳闷了,美国中产阶级移民二代的无根感慨和中国乡下打工女孩们为了填饱肚子而漂泊到中国南方打工的辛酸经历是一回事么?作者甚至说她早年对自己“中国身份”的抗拒是一种可以帮助她去“感同身受”这些工厂女孩的遭遇的经验,这个已经滑稽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了吧。
第一部第三节“穷死是罪过”,记录了伍春明的日记,一个初出农村来到东莞备受坑蒙拐骗的姑娘,她勉励自己发奋上进的日记里分明透着无奈和绝望。打工女孩不甘心接受现状,她们要求改变,但个人奋斗真的能改变她们的命运么?连作者自己都写道:春明不会笑了,变得麻木了。
这个故事的初步结局,是春明成功应聘上了文员,跨越阶级界限从蓝领流水线工人成了底层白领。可是流水线上的打工妹有多大可能性成为文员呢?张彤禾没说。我微博私信问了一个在东莞做劳工NGO的朋友,她百忙中回复了一句:“百分之几到万分之几吧,没上过高中的话很难的。”
在春明的故事讲完之后,张彤禾说:“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前个背景相似的打工女孩,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你非得相信自己是个人物,就算你只是百万人中的沧海一粟。” 这个故事里有一种美国梦似的吸引力,但读完整本书之后你知道这个春明最后做了什么么?尼玛她最后做了传销传销!!!
第二部第一节“乡村”,写作者跟敏一起回她湖北农村的家里过春节。她抱怨农民工回家过年坐火车,说:“中国的铁路是运输网络中仍按中央计划经济运作的最后一环。在今天的中国,有钱人大都乘飞机或小汽车旅行,这两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市场化了。航空公司改善了服 务,降低了票价;公路不断扩展、升级,以应付工业发展和档次不断上升的小汽车主的需求。但铁路仍然是穷人的地盘——有时,建设铁路仿佛只是为了更高效地将痛苦送达。”我真是太无语了!这位高贵的美国女记者好歹在中国生活了十年,难道她是从来没有坐过中国的高铁和动车么?再说了,写农民工春节回家,抱怨坐中国的火车痛苦,那您倒是花钱让您认识的打工妹们坐飞机坐小汽车回家好不?对于这些美国华裔做的中国报道,真是不能抱任何的幻想和希望啊!
第六节“方与圆”里面讲述了作者在东莞一个坑蒙拐骗的商业培训机构智通学校旁听一学期课程的经历。显然她对这个学校灌输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丛林法则的课程是很赞赏的,称赞其“直接”、“实用”,顺带着狠狠地鄙视了中国的正规国民教育体系,她说正规的国民教育简直差不多什么都没教给学生,那些中专技校更是就像个关学生的围栏,除了等到一定时候再把学生放出去什么都不干。于是,就算智通的白领培训班教流水线上的打工妹西餐利益,英语老师自己都不会说英语,那也比正规的国民教育靠谱。等到最后她知道了智通学校贩卖假文凭的事儿的时候,你知道她说了什么么?她说:“正规教育在东莞不受重视,但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它有多么一文不值。”
在同一节里她记载了一个同样坑蒙拐骗的所谓成功学家的事迹。丫到处签名售书搞演讲,事实上他的书全是抄袭别人的,自己为人则是招摇撞骗不择手段。在写完了对这个中年猥琐男的采访之后,作者却几乎是就立刻用跟这位蹩脚成功学家一样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她在白领培训班上遇到的两个女孩了。这位蹩脚成功学家的著作是这么写的:“成功和失败的却别不在于人们想法的优劣,或者能力的高下,而在于他们是否相信自己的决断以及是否敢于行动。”同一页紧接着下一段,作者这样评价她笔下的两个女孩:“陈英冒着失业的风险去寻找新工作,而蒋海燕不敢。最终,那是她们之间的重要区别。”我保证,她这么写的时候一点没有感觉到自相矛盾和讽刺。
再加上流水线英语学习机,提供八分钟约会的交友俱乐部,夜总会,等等等等。张彤禾在书里给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关于当下中国的光怪陆离的形象。她文字很生动,故事讲得很精彩,读起来很嗨皮。必须承认,张彤禾展示东莞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腐败和堕落是很真实的。但这本书与其叫《打工女孩》,不如叫《东莞面面观》更恰当。而且在我看来她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和分析很成问题,她尽情展示东莞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各种腐败和堕落,但对于造成这一切问题根源的资本主义却压根没有一句批评,书中所有她表达过的不满都指向中国传统 文化、民族性格和共产党的中央计划经济。好像她真的不知道那一切腐败堕落恰恰是她赞赏的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所造成的,而跟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格中央计划经济什么的关系其实不大似的。
在夜总会那一段里,作者终于问了一下,并且告诉读者夜总会的小姐只有百分之一能够升格做妈咪。然后她在小姐和流水线女工之间做了一个比较。小姐来钱块,生活太舒服;而流水线女工收入低看不到任何希望,彼此时时刻刻为自己未来考虑。于是是,“前者迷失自我,而后者积极进取。”我只想问,这么着宣传个人奋斗合适么?张彤禾怎么就没想着去调查一下,智通的白领速成班毕业出来的那些流水线女工当中,有多少人能顺利成为白领呢?
第二部第十一节《爱情与金钱》,张彤禾跟敏一起回家参加敏舅舅的婚礼。在描写到迎亲的新郎及其家属在新娘家村里受到新娘亲属和村民的戏弄时,作者感叹:“中国人,被困在自己的群体之中,甚至连集体相 亲这样看似无辜的小事似乎也指向这个民族特性中的缺陷,没有能力挣脱出去,采取个人的行动。”然后她断定:“我意识到,文化大革命就植根在乡村的机体中。”我靠,有必要动不动提文革么?一个香蕉指责中国人“民族特性中的缺陷”,这究竟是要怎样?我只能说这就是一本写给美国人看的书吧。
第二部第十二节“完美健康”,写了一个坑蒙拐骗的直销公司的故事。张彤禾告诉我们这个公司高层通过非法榨取培训费获利,展示了公司销售员聚会时那种邪教般的氛围。而在记录这些销售员的演讲时,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那些做直销的骗子和受骗者们都当成了中国民主的象征:“在中国,像这种地位卑微的人难得有机会对公众讲话,但他们在这里,每个人都当仁不让,认为自己的个人故事很值得一听。他们比我见过的大多数中国教授和官员都讲得更好——更是远胜他们国家的最高领袖。”我不多说什么了,早年间做安利的你们都认识,自己感受下吧。
最后一节写完两个打工妹敏和春明的故事之后,作者说:“她们的生活和奋斗象征着她们祖国的今天,最终,跨越了时间和社会阶层,这就是中国的故事……”这两个姑娘,一个一直在换男朋友,曾经同时交往过两三个男生,另一个则一而再地迷恋着传销,我真的不知道她们究竟是怎么样就跨越了社会阶级。
总体而言,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处理了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但她对中国现实的分析和思考无疑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她的价值观影响了她对现实的认知:她笔下的打工妹无一例外在一个丛林世界里过着一种原子化、碎片化的生活。这是一个毫无道德可言,不知廉耻的世界,人人为了成功,为了出人头地而个人不择手段。她看不到中国工人阶级为维护自己权益所进行的抗争,也自然无从了解在这个过程里他们正在成长的阶级意识以及对整个当代世界的整体性反思。她的书是给美国人看的,他们津津有味地品读了她的故事之后,印证了自己国家道德的优越,从打工妹们的经历中获得了关于个人奋斗的教诲。然后就OK了,这一切跟我们中国人真是没有任何关系。
第一部第三节“穷死是罪过”,记录了伍春明的日记,一个初出农村来到东莞备受坑蒙拐骗的姑娘,她勉励自己发奋上进的日记里分明透着无奈和绝望。打工女孩不甘心接受现状,她们要求改变,但个人奋斗真的能改变她们的命运么?连作者自己都写道:春明不会笑了,变得麻木了。
这个故事的初步结局,是春明成功应聘上了文员,跨越阶级界限从蓝领流水线工人成了底层白领。可是流水线上的打工妹有多大可能性成为文员呢?张彤禾没说。我微博私信问了一个在东莞做劳工NGO的朋友,她百忙中回复了一句:“百分之几到万分之几吧,没上过高中的话很难的。”
在春明的故事讲完之后,张彤禾说:“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前个背景相似的打工女孩,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你非得相信自己是个人物,就算你只是百万人中的沧海一粟。” 这个故事里有一种美国梦似的吸引力,但读完整本书之后你知道这个春明最后做了什么么?尼玛她最后做了传销传销!!!
第二部第一节“乡村”,写作者跟敏一起回她湖北农村的家里过春节。她抱怨农民工回家过年坐火车,说:“中国的铁路是运输网络中仍按中央计划经济运作的最后一环。在今天的中国,有钱人大都乘飞机或小汽车旅行,这两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市场化了。航空公司改善了服 务,降低了票价;公路不断扩展、升级,以应付工业发展和档次不断上升的小汽车主的需求。但铁路仍然是穷人的地盘——有时,建设铁路仿佛只是为了更高效地将痛苦送达。”我真是太无语了!这位高贵的美国女记者好歹在中国生活了十年,难道她是从来没有坐过中国的高铁和动车么?再说了,写农民工春节回家,抱怨坐中国的火车痛苦,那您倒是花钱让您认识的打工妹们坐飞机坐小汽车回家好不?对于这些美国华裔做的中国报道,真是不能抱任何的幻想和希望啊!
第六节“方与圆”里面讲述了作者在东莞一个坑蒙拐骗的商业培训机构智通学校旁听一学期课程的经历。显然她对这个学校灌输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丛林法则的课程是很赞赏的,称赞其“直接”、“实用”,顺带着狠狠地鄙视了中国的正规国民教育体系,她说正规的国民教育简直差不多什么都没教给学生,那些中专技校更是就像个关学生的围栏,除了等到一定时候再把学生放出去什么都不干。于是,就算智通的白领培训班教流水线上的打工妹西餐利益,英语老师自己都不会说英语,那也比正规的国民教育靠谱。等到最后她知道了智通学校贩卖假文凭的事儿的时候,你知道她说了什么么?她说:“正规教育在东莞不受重视,但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它有多么一文不值。”
在同一节里她记载了一个同样坑蒙拐骗的所谓成功学家的事迹。丫到处签名售书搞演讲,事实上他的书全是抄袭别人的,自己为人则是招摇撞骗不择手段。在写完了对这个中年猥琐男的采访之后,作者却几乎是就立刻用跟这位蹩脚成功学家一样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她在白领培训班上遇到的两个女孩了。这位蹩脚成功学家的著作是这么写的:“成功和失败的却别不在于人们想法的优劣,或者能力的高下,而在于他们是否相信自己的决断以及是否敢于行动。”同一页紧接着下一段,作者这样评价她笔下的两个女孩:“陈英冒着失业的风险去寻找新工作,而蒋海燕不敢。最终,那是她们之间的重要区别。”我保证,她这么写的时候一点没有感觉到自相矛盾和讽刺。
再加上流水线英语学习机,提供八分钟约会的交友俱乐部,夜总会,等等等等。张彤禾在书里给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关于当下中国的光怪陆离的形象。她文字很生动,故事讲得很精彩,读起来很嗨皮。必须承认,张彤禾展示东莞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腐败和堕落是很真实的。但这本书与其叫《打工女孩》,不如叫《东莞面面观》更恰当。而且在我看来她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和分析很成问题,她尽情展示东莞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各种腐败和堕落,但对于造成这一切问题根源的资本主义却压根没有一句批评,书中所有她表达过的不满都指向中国传统 文化、民族性格和共产党的中央计划经济。好像她真的不知道那一切腐败堕落恰恰是她赞赏的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所造成的,而跟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格中央计划经济什么的关系其实不大似的。
在夜总会那一段里,作者终于问了一下,并且告诉读者夜总会的小姐只有百分之一能够升格做妈咪。然后她在小姐和流水线女工之间做了一个比较。小姐来钱块,生活太舒服;而流水线女工收入低看不到任何希望,彼此时时刻刻为自己未来考虑。于是是,“前者迷失自我,而后者积极进取。”我只想问,这么着宣传个人奋斗合适么?张彤禾怎么就没想着去调查一下,智通的白领速成班毕业出来的那些流水线女工当中,有多少人能顺利成为白领呢?
第二部第十一节《爱情与金钱》,张彤禾跟敏一起回家参加敏舅舅的婚礼。在描写到迎亲的新郎及其家属在新娘家村里受到新娘亲属和村民的戏弄时,作者感叹:“中国人,被困在自己的群体之中,甚至连集体相 亲这样看似无辜的小事似乎也指向这个民族特性中的缺陷,没有能力挣脱出去,采取个人的行动。”然后她断定:“我意识到,文化大革命就植根在乡村的机体中。”我靠,有必要动不动提文革么?一个香蕉指责中国人“民族特性中的缺陷”,这究竟是要怎样?我只能说这就是一本写给美国人看的书吧。
第二部第十二节“完美健康”,写了一个坑蒙拐骗的直销公司的故事。张彤禾告诉我们这个公司高层通过非法榨取培训费获利,展示了公司销售员聚会时那种邪教般的氛围。而在记录这些销售员的演讲时,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那些做直销的骗子和受骗者们都当成了中国民主的象征:“在中国,像这种地位卑微的人难得有机会对公众讲话,但他们在这里,每个人都当仁不让,认为自己的个人故事很值得一听。他们比我见过的大多数中国教授和官员都讲得更好——更是远胜他们国家的最高领袖。”我不多说什么了,早年间做安利的你们都认识,自己感受下吧。
最后一节写完两个打工妹敏和春明的故事之后,作者说:“她们的生活和奋斗象征着她们祖国的今天,最终,跨越了时间和社会阶层,这就是中国的故事……”这两个姑娘,一个一直在换男朋友,曾经同时交往过两三个男生,另一个则一而再地迷恋着传销,我真的不知道她们究竟是怎么样就跨越了社会阶级。
总体而言,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处理了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但她对中国现实的分析和思考无疑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她的价值观影响了她对现实的认知:她笔下的打工妹无一例外在一个丛林世界里过着一种原子化、碎片化的生活。这是一个毫无道德可言,不知廉耻的世界,人人为了成功,为了出人头地而个人不择手段。她看不到中国工人阶级为维护自己权益所进行的抗争,也自然无从了解在这个过程里他们正在成长的阶级意识以及对整个当代世界的整体性反思。她的书是给美国人看的,他们津津有味地品读了她的故事之后,印证了自己国家道德的优越,从打工妹们的经历中获得了关于个人奋斗的教诲。然后就OK了,这一切跟我们中国人真是没有任何关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