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存在主义英雄

奥地利是个文学大国。从茨威格到里尔克,再到施尼茨勒、穆奇尔、巴赫曼、伯恩哈德、耶利内克,奥地利文学的巨星们在我国从来就不乏爱好者。而彼得·汉德克这个名字,足以列入上述名单而毫不逊色。他是奥地利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文学中一位重要的革新者。
汉德克首先凭剧作《骂观众》出名,在一系列戏剧革命之后,于1970年发表了小说代表作《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小说的主人公是退役的足球守门员布洛赫,故事一开始,他就被工厂辞退。他闲逛,尾随一个在电影院卖票的姑娘回家,第二天早晨把她杀了。他逃到边境小镇,从报纸上不断读到破案情况。故事到此结束。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首先,从书名入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稍微看点足球的读者就能直观地从中体会到存在主义的意味。罚点球时,守门员等看到射手踢出球来再去扑就来不及了,他需要自己先行选择向左扑还是向右扑,这便产生了位于存在主义核心的选择命题。
布洛赫来到小镇后曾几次在睡梦中对自己的存在充分意识而感到晕眩、羞耻、恶心,这是汉德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名作《恶心》的直接引用。而汉德克对加缪的《局外人》的模仿更是结构层面上的:布洛赫掐死女售票员与莫尔索击毙阿拉伯人一样,都仿佛是无意识的,没有动机,却都在客观上打开了人的本体与其存在实质之间接通的门。
布洛赫敏感于周遭事物的些微变化,却不能理解它们。他喝醉后感觉到自己“离那些事件都如此遥远,连他自己都根本再也不出现在那些他听到或者看到的场景中了,就像是航拍!”这正是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论述的现代人的悲剧——“演员与布景的分离”。如此看来,布洛赫是一位存在主义英雄,他的使命是代表现代人类,向荒谬的现代世界挑战,而他的武器,就是自由选择。
如果说,在《局外人》中,加缪笔下现代世界的体制性荒谬体现在伦理、道德、法律和逻辑方面,那么在汉德克笔下,体制性的荒谬则集中体现在语言和话语层面。
那么,被杀的姑娘代表什么呢?书中的女性与大众传媒一道,代表对词语的坚信和传播;而布洛赫则对词语持有怀疑态度,他怀疑自己能否理解词语,能否通过词语理解别人,表达自己,所以他杀死了用垃圾般的语言淹没自己想象力的姑娘。
通过这场谋杀,布洛赫走到了语言—意义镜子的背后,那是一个真实世界。汉德克形容说:“他直接看到和听到了一切,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先将它们翻译成语言,或者只是将它们理解为语言或文字游戏,他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他觉得一切都很自然。”
结尾布洛赫观看的那场足球赛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布洛赫向旁人解释,通常没有观众会不看前锋和球而专门去看守门员,可守门员一直在随着球移动,哪怕球并没有踢过来。如果足球比喻存在的实质,那么守门员的隐喻在于,他们永远向着实质而动,却很少能触碰到它,就像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只有等射门,也就是生死关头到来,一个人才能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把握它,或者被它击败。
此时的布洛赫,正处在他的生死关头。警方已经掌握了破案线索,他却不急着从小镇出逃,就像点球大战中那个守门员:射手突然起跑,守门员原地没动,结果皮球径直踢到了守门员怀里。这样看来,守门员布洛赫是输家还是赢家呢?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Fume
汉德克首先凭剧作《骂观众》出名,在一系列戏剧革命之后,于1970年发表了小说代表作《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小说的主人公是退役的足球守门员布洛赫,故事一开始,他就被工厂辞退。他闲逛,尾随一个在电影院卖票的姑娘回家,第二天早晨把她杀了。他逃到边境小镇,从报纸上不断读到破案情况。故事到此结束。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首先,从书名入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稍微看点足球的读者就能直观地从中体会到存在主义的意味。罚点球时,守门员等看到射手踢出球来再去扑就来不及了,他需要自己先行选择向左扑还是向右扑,这便产生了位于存在主义核心的选择命题。
布洛赫来到小镇后曾几次在睡梦中对自己的存在充分意识而感到晕眩、羞耻、恶心,这是汉德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名作《恶心》的直接引用。而汉德克对加缪的《局外人》的模仿更是结构层面上的:布洛赫掐死女售票员与莫尔索击毙阿拉伯人一样,都仿佛是无意识的,没有动机,却都在客观上打开了人的本体与其存在实质之间接通的门。
布洛赫敏感于周遭事物的些微变化,却不能理解它们。他喝醉后感觉到自己“离那些事件都如此遥远,连他自己都根本再也不出现在那些他听到或者看到的场景中了,就像是航拍!”这正是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论述的现代人的悲剧——“演员与布景的分离”。如此看来,布洛赫是一位存在主义英雄,他的使命是代表现代人类,向荒谬的现代世界挑战,而他的武器,就是自由选择。
如果说,在《局外人》中,加缪笔下现代世界的体制性荒谬体现在伦理、道德、法律和逻辑方面,那么在汉德克笔下,体制性的荒谬则集中体现在语言和话语层面。
那么,被杀的姑娘代表什么呢?书中的女性与大众传媒一道,代表对词语的坚信和传播;而布洛赫则对词语持有怀疑态度,他怀疑自己能否理解词语,能否通过词语理解别人,表达自己,所以他杀死了用垃圾般的语言淹没自己想象力的姑娘。
通过这场谋杀,布洛赫走到了语言—意义镜子的背后,那是一个真实世界。汉德克形容说:“他直接看到和听到了一切,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先将它们翻译成语言,或者只是将它们理解为语言或文字游戏,他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他觉得一切都很自然。”
结尾布洛赫观看的那场足球赛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布洛赫向旁人解释,通常没有观众会不看前锋和球而专门去看守门员,可守门员一直在随着球移动,哪怕球并没有踢过来。如果足球比喻存在的实质,那么守门员的隐喻在于,他们永远向着实质而动,却很少能触碰到它,就像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只有等射门,也就是生死关头到来,一个人才能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把握它,或者被它击败。
此时的布洛赫,正处在他的生死关头。警方已经掌握了破案线索,他却不急着从小镇出逃,就像点球大战中那个守门员:射手突然起跑,守门员原地没动,结果皮球径直踢到了守门员怀里。这样看来,守门员布洛赫是输家还是赢家呢?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Fume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