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
读这本《姥爷》的时候,恰逢电视台在播放蒋雯丽主演的电视剧《娘要嫁人》。我很少看国内的电视剧,不是说有多清高,只是现下国产电视剧的质量实在是差强人意,完全蔑视观众的智商,以为随便找几个大腕洒几碗狗血就能高开高走博个收视长虹然后导演再毫无羞耻的去拍电影继续愚弄观众。但是我却破例的追看了这部剧。严歌苓厚实缜密的文字固然提供了优秀的剧本基础,而蒋雯丽朴实细腻的表演才是这部剧成功的根本。以往也有好看的电视剧出现,观众顶多说张三那个女星演的不错,李四这个男演员真好,但是很少有能让人记忆犹新的角色。只有蒋雯丽,让观众们亲切的叫她,江璐,芳子。这才是对整部剧的肯定,对演员的最高褒奖。
《姥爷》是蒋雯丽的自传体随笔集,记录了她和姥爷两人相互扶持彼此呵护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已经在电影《我们天上见》中用影像表达出来了。无论文字还是影像,感人的方式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鸣大放,是文字奢华绝美的感染,是画面直观裸色的刺激。而另外一种就是细水长流,使用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词汇遣词造句,但是首尾相连就能让读者为之倾倒,一掬水一束草都能让观众流泪。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且敬佩后者。越平实越简单的故事,才越难打动人。不是专职作家的这个弱点恰恰变成了蒋雯丽的优势,整本书的文字很少使用形容词来描述故事,一板一眼都是在讲事实。而这事实又在自己纯真且深刻的回忆中发酵储藏,历久弥香。仿佛这姥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姥爷。是每个人小时候最初,最忠实的那个伙伴。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姥爷。但是我却有一个功能相同的爷爷。读幼儿园时候是爷爷接送,为了多骗我走几步路,卖冰棍的总是在我看不见的“就快到了”的“前面”;读小学时候学校是平房,冬天天还没亮的时候爷爷就跟着我去学校帮我生炉子;中学的时候奶奶不在了,每天中午爷爷都来我家里热好饭菜在阳台张望我的回来,吃到嘴里的都是不冷不热刚好的温度。只恨当时年纪小,我,和你,和他,都不懂得去沟通去感谢去反哺。现在回忆起来的往事,都美好的如晴朗的午后在窗下晒太阳般温暖。这就是《姥爷》的魅力—由此及彼将心比心,每个人的莘莘亲情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
人们对于过往的记忆往往都建立在某种载体上,我对于爷爷记忆的载体是味道。是被骗走路走到小脚酸痛时从爷爷手里接过的冰棍透心凉的甜,是每天中午回家时可以随时吃到嘴的饭菜香,是每天早上起床时他在餐厅准备好的牛奶鲜。而蒋雯丽对姥爷记忆的载体是声音。她在书的自序当中一段对声音的描写极为传神,这也显露出蒋雯丽对于文字创作的灵性。其实无论专业也好,业余也罢,读者看重的并不是辞藻的堆砌或排列,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都太渴望被感动了。彼时静止的时光,现在稍纵即逝。不过还好,我们都有珍藏的回忆,支撑到再见面的那天。
《姥爷》是蒋雯丽的自传体随笔集,记录了她和姥爷两人相互扶持彼此呵护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已经在电影《我们天上见》中用影像表达出来了。无论文字还是影像,感人的方式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鸣大放,是文字奢华绝美的感染,是画面直观裸色的刺激。而另外一种就是细水长流,使用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词汇遣词造句,但是首尾相连就能让读者为之倾倒,一掬水一束草都能让观众流泪。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且敬佩后者。越平实越简单的故事,才越难打动人。不是专职作家的这个弱点恰恰变成了蒋雯丽的优势,整本书的文字很少使用形容词来描述故事,一板一眼都是在讲事实。而这事实又在自己纯真且深刻的回忆中发酵储藏,历久弥香。仿佛这姥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姥爷。是每个人小时候最初,最忠实的那个伙伴。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姥爷。但是我却有一个功能相同的爷爷。读幼儿园时候是爷爷接送,为了多骗我走几步路,卖冰棍的总是在我看不见的“就快到了”的“前面”;读小学时候学校是平房,冬天天还没亮的时候爷爷就跟着我去学校帮我生炉子;中学的时候奶奶不在了,每天中午爷爷都来我家里热好饭菜在阳台张望我的回来,吃到嘴里的都是不冷不热刚好的温度。只恨当时年纪小,我,和你,和他,都不懂得去沟通去感谢去反哺。现在回忆起来的往事,都美好的如晴朗的午后在窗下晒太阳般温暖。这就是《姥爷》的魅力—由此及彼将心比心,每个人的莘莘亲情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
人们对于过往的记忆往往都建立在某种载体上,我对于爷爷记忆的载体是味道。是被骗走路走到小脚酸痛时从爷爷手里接过的冰棍透心凉的甜,是每天中午回家时可以随时吃到嘴的饭菜香,是每天早上起床时他在餐厅准备好的牛奶鲜。而蒋雯丽对姥爷记忆的载体是声音。她在书的自序当中一段对声音的描写极为传神,这也显露出蒋雯丽对于文字创作的灵性。其实无论专业也好,业余也罢,读者看重的并不是辞藻的堆砌或排列,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情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都太渴望被感动了。彼时静止的时光,现在稍纵即逝。不过还好,我们都有珍藏的回忆,支撑到再见面的那天。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