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德龄——读《德龄公主文集》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德龄公主只是她的笔名,却比本名更如雷贯耳。她用西洋文字撰写东方叙事,用独特目光审察紫禁城,用女性视角诠释晚清风云人物。以至于今天,解读德龄成了解读慈禧的一种方式。出身满清贵族,自小随父游历海外,以御前女侍官的身份回到清廷,又从旧宫廷走向西方远嫁他国。写宫闱秘事,对她如同信手捡拾遗落的沧海明珠,无人能及的经历成就了她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小女人叙事。读德龄公主,不仅仅是看她亲历亲诉的各种历史传奇。更因为,德龄公主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裕德龄,渐被被世人遗忘,只有在影视剧里才能一窥其风貌的清朝贵族之女,她的这套丛书,主要围绕其曾在清宫的两年生活经历,以描写慈禧和光绪为主,略去了浮华奢靡的皇宫表象,用朴实无华的、好像描述家庭生活一般细腻的笔触,诉说着世人看来如谜一样的皇家往事。其间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个人的情感因素,也有她本人思想和历史背景的拘囿,但她亲历的宫廷生活无人比拟,也正因为如此,有些话经她口中说出更有了几分可信度。她的情形就像蒋友柏说的,中学时,他的近代史都是高分,老师不能打错,因为那都是他的“家事”,从他而来的才是正史。这些金字塔尖顶上的人物,每一件家事都是惊天动地的国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紫禁城和各处的宫殿被生命、欢乐、爱情、阴谋、悲剧所占领,并且每天写着已经极为丰富的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此书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却褪去了如神祗般的光辉,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爱恨有情仇的形象,他们有至上无上的权威和冷酷,亦有普通人的无奈和悲欢。
陈贻先曾为《清宫二年记》中文初版作序,其中有一句:“日常琐碎,纤悉必录,宫闱情景,历历如绘。不独阅之极饶趣味。”德龄所有创作的来源暨是两年的清宫生活,因而她对慈禧的生活喜好和性格脾性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褪掉权势的面纱,慈禧成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的老太太,对很多事物都保持着寻究问底的热情,照相时甚至要弄清相片清洗原理;拥有中国人特有的迷信心理,做任何事非要选择个吉时;爱好打扮注重自身形象,在接待外国使节时有所保留;是朝堂之上威严、识大体的一国皇太后也是私底下爱拘小节的女子,在意别人对其衣着装扮的评价、心细到留意别人所送礼物的轻重;生气的时候喜欢扮成观音,使自己必须有一幅慈悲的样子,这样就会让自己平静下来。作为“京城八大女官”之一的德龄,自然对其了解颇深。两年的清宫生活成就了的德龄今天的这套著作,也让人们记住了她。
抛开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慈禧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如今喧闹的后宫大戏的编剧可参考的最真实范本。和荣禄的初恋遭到她的亲手扼杀,对权势的迷恋造就他们之间的界限终生不能碰触;辅佐幼帝登基历经凶险;对待“拳民”问题的守旧和愚昧,并最终导致仓皇逃亡西安尝尽辛酸;囚禁光绪镇压变法运动的冷酷无情。。。。。。这个荣耀了一生的强势女人,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与所爱永远隔着君臣之别,依靠她享尽荣华谄媚了一辈子的奴才在她临死却不愿意靠近她的床边;她仆从成群,一呼百应,但却享受不到常人的天伦之乐和膝下承欢。这些普通人的情感都消弭在封建礼俗的繁文缛节里 ,层层制度设置的无形桎梏之下。她“注定要在艰苦的环境中被塑造成一个受自己的爱和恨所统治的人,一个使全中国人永远记得的女人。”登到过权力巅峰的慈禧,被定位为“千古罪人”的她,从某一方面来说,是不是也是一个“千古伤心人”?
德龄对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李莲英也是着墨不少,在德龄笔下,他狠毒阴戾全无半点优点而言。他相貌丑陋非常善于逢迎,敛财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迷恋罪恶,整人的手段无人能出其左右,一手遮天,瞒着主子做着各种骇人听闻的坏事,甚至敢刻意离间着他的主子——慈禧和光绪的“母子”关系。。。。。。然而极为吊诡的情形是,在风雨飘摇的大清快要灭亡时,他却坐拥财富安享晚年。
而另一位位高权重的人物光绪,德龄对他确是寄情颇深。中学课本中的光绪就是试图变法革新,法令却夭折襁褓,落得终身被囚禁瀛台,一生可悲可叹的形象。他身为皇帝的威严在慈禧的铁腕下荡然无存:空有变法图强的抱负却无法施展;连自己深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最后疑似被投毒,结束了傀儡般的帝王生涯,甚至慈禧强硬到要在他死后的一天才肯死去。这个清朝历史上的儒弱皇帝,他的悲情程度也许仅此于末代皇帝溥仪,有评论说他“只是满洲统治阶级中一个游离出来的分子,是国家机器中脱落下来的一个零件。”他像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异类”,一手“导演了戊戌变法这一最具喜剧意味的悲剧”。自古以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失败者往往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找不到位置的。他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德龄读懂了他的悲情,夹杂着爱恋和怜惜的复杂情感,诉说着也许世人误解了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隆裕皇后和珍妃,在充满欺诈和阴谋的宫廷,一个身居后位却得不到爱情,一个因受宠爱丢掉了性命,两个女人都是没落王朝的牺牲品。
。。。。。。
“这些人一个接一个走上舞台,摆出姿态,讲述自己的那一段历史,都认为自己在那时候是伟大的,然后在舞台上消失,除了在陈旧的历史记录里,谁也不会再记得他们了。至于那曾烜赫一时的躯体,如今已在坟墓中腐烂,也迅速被人遗忘,再也不受人注意了。”
最后留下的是历史书中寥寥几句概括的评价,是各种野史杜撰的随意,往往隐掉的,是一个人千转百回的真实人生。可能在德龄公主的文字里,你会看到看到他们不一样的侧影。
每本书都是著者用英文写就而后译者翻译回中文的,文字如线条简洁的白描画,构图明快,不事雕琢,却又勾勒出一个个清晰的轮廓,“反正满洲宫廷,事事新奇,又逢多事之秋,碰来碰去翻天大事。只要一一说来,就够让西人瞠目结舌。”(赵毅衡语)这也是当时在西方国家甫一出版便极受观迎的原因。这套丛书也许是对幽邃皇宫内幕充满猎奇心理之人的首选,也许是乐读后宫小说、拥有小资情调的文艺女青年的心头所好。但不仅仅止于此,这位传奇女子对往事的深情回眸,读者可通过其只言片语,窥见被遗漏的真相。看在散落的史事碎片里,历史的峥嵘初露端倪。
也许,这些不算太厚的小书,一个星期的空闲时间就可以读完,但它背后的故事,却需要用漫长的时光去衡量。对于德龄的局限,不必求全责备,毕竟,这只是一个女人虚实结合的创作。是非功过,历史自会判断。
裕德龄,渐被被世人遗忘,只有在影视剧里才能一窥其风貌的清朝贵族之女,她的这套丛书,主要围绕其曾在清宫的两年生活经历,以描写慈禧和光绪为主,略去了浮华奢靡的皇宫表象,用朴实无华的、好像描述家庭生活一般细腻的笔触,诉说着世人看来如谜一样的皇家往事。其间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个人的情感因素,也有她本人思想和历史背景的拘囿,但她亲历的宫廷生活无人比拟,也正因为如此,有些话经她口中说出更有了几分可信度。她的情形就像蒋友柏说的,中学时,他的近代史都是高分,老师不能打错,因为那都是他的“家事”,从他而来的才是正史。这些金字塔尖顶上的人物,每一件家事都是惊天动地的国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紫禁城和各处的宫殿被生命、欢乐、爱情、阴谋、悲剧所占领,并且每天写着已经极为丰富的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此书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却褪去了如神祗般的光辉,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爱恨有情仇的形象,他们有至上无上的权威和冷酷,亦有普通人的无奈和悲欢。
陈贻先曾为《清宫二年记》中文初版作序,其中有一句:“日常琐碎,纤悉必录,宫闱情景,历历如绘。不独阅之极饶趣味。”德龄所有创作的来源暨是两年的清宫生活,因而她对慈禧的生活喜好和性格脾性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褪掉权势的面纱,慈禧成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的老太太,对很多事物都保持着寻究问底的热情,照相时甚至要弄清相片清洗原理;拥有中国人特有的迷信心理,做任何事非要选择个吉时;爱好打扮注重自身形象,在接待外国使节时有所保留;是朝堂之上威严、识大体的一国皇太后也是私底下爱拘小节的女子,在意别人对其衣着装扮的评价、心细到留意别人所送礼物的轻重;生气的时候喜欢扮成观音,使自己必须有一幅慈悲的样子,这样就会让自己平静下来。作为“京城八大女官”之一的德龄,自然对其了解颇深。两年的清宫生活成就了的德龄今天的这套著作,也让人们记住了她。
抛开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慈禧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如今喧闹的后宫大戏的编剧可参考的最真实范本。和荣禄的初恋遭到她的亲手扼杀,对权势的迷恋造就他们之间的界限终生不能碰触;辅佐幼帝登基历经凶险;对待“拳民”问题的守旧和愚昧,并最终导致仓皇逃亡西安尝尽辛酸;囚禁光绪镇压变法运动的冷酷无情。。。。。。这个荣耀了一生的强势女人,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与所爱永远隔着君臣之别,依靠她享尽荣华谄媚了一辈子的奴才在她临死却不愿意靠近她的床边;她仆从成群,一呼百应,但却享受不到常人的天伦之乐和膝下承欢。这些普通人的情感都消弭在封建礼俗的繁文缛节里 ,层层制度设置的无形桎梏之下。她“注定要在艰苦的环境中被塑造成一个受自己的爱和恨所统治的人,一个使全中国人永远记得的女人。”登到过权力巅峰的慈禧,被定位为“千古罪人”的她,从某一方面来说,是不是也是一个“千古伤心人”?
德龄对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李莲英也是着墨不少,在德龄笔下,他狠毒阴戾全无半点优点而言。他相貌丑陋非常善于逢迎,敛财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迷恋罪恶,整人的手段无人能出其左右,一手遮天,瞒着主子做着各种骇人听闻的坏事,甚至敢刻意离间着他的主子——慈禧和光绪的“母子”关系。。。。。。然而极为吊诡的情形是,在风雨飘摇的大清快要灭亡时,他却坐拥财富安享晚年。
而另一位位高权重的人物光绪,德龄对他确是寄情颇深。中学课本中的光绪就是试图变法革新,法令却夭折襁褓,落得终身被囚禁瀛台,一生可悲可叹的形象。他身为皇帝的威严在慈禧的铁腕下荡然无存:空有变法图强的抱负却无法施展;连自己深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最后疑似被投毒,结束了傀儡般的帝王生涯,甚至慈禧强硬到要在他死后的一天才肯死去。这个清朝历史上的儒弱皇帝,他的悲情程度也许仅此于末代皇帝溥仪,有评论说他“只是满洲统治阶级中一个游离出来的分子,是国家机器中脱落下来的一个零件。”他像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异类”,一手“导演了戊戌变法这一最具喜剧意味的悲剧”。自古以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失败者往往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找不到位置的。他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德龄读懂了他的悲情,夹杂着爱恋和怜惜的复杂情感,诉说着也许世人误解了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隆裕皇后和珍妃,在充满欺诈和阴谋的宫廷,一个身居后位却得不到爱情,一个因受宠爱丢掉了性命,两个女人都是没落王朝的牺牲品。
。。。。。。
“这些人一个接一个走上舞台,摆出姿态,讲述自己的那一段历史,都认为自己在那时候是伟大的,然后在舞台上消失,除了在陈旧的历史记录里,谁也不会再记得他们了。至于那曾烜赫一时的躯体,如今已在坟墓中腐烂,也迅速被人遗忘,再也不受人注意了。”
最后留下的是历史书中寥寥几句概括的评价,是各种野史杜撰的随意,往往隐掉的,是一个人千转百回的真实人生。可能在德龄公主的文字里,你会看到看到他们不一样的侧影。
每本书都是著者用英文写就而后译者翻译回中文的,文字如线条简洁的白描画,构图明快,不事雕琢,却又勾勒出一个个清晰的轮廓,“反正满洲宫廷,事事新奇,又逢多事之秋,碰来碰去翻天大事。只要一一说来,就够让西人瞠目结舌。”(赵毅衡语)这也是当时在西方国家甫一出版便极受观迎的原因。这套丛书也许是对幽邃皇宫内幕充满猎奇心理之人的首选,也许是乐读后宫小说、拥有小资情调的文艺女青年的心头所好。但不仅仅止于此,这位传奇女子对往事的深情回眸,读者可通过其只言片语,窥见被遗漏的真相。看在散落的史事碎片里,历史的峥嵘初露端倪。
也许,这些不算太厚的小书,一个星期的空闲时间就可以读完,但它背后的故事,却需要用漫长的时光去衡量。对于德龄的局限,不必求全责备,毕竟,这只是一个女人虚实结合的创作。是非功过,历史自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