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本被人冷落的经典

国内甚至美国的经济学本科的教程无外乎这么个流程:第一个学期经济学原理,第二个学期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三个学期开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公共财政学,博弈论。自萨老开创性的把经济学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之后,所有的主流经济学(奥派,马克思,后凯恩斯,弗莱堡学派等等滚粗)的分支除去计量,这些的科目可以大致分为微观和宏观的两大领域。
回顾微观领域的发展,你会感觉到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感觉:要么不断放松假设、验证逻辑自洽性,完善形成新的理论要么和其他学科交流形成交叉学科:神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在微观领域经济学家的分歧不大,主要原因是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比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和公司金融理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大家的讨论有个公共的框架与基准点。
而在宏观领域分歧就显现了出来首先就是各个学派在宏观经济理论提出来的理论框架不同,以萨缪尔森、托宾为代表的新凯恩斯综合派(Neo-Keynesian economics)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就是赫赫有名的IS-LM理论模型。大家熟知的曼昆那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宏观经济学》——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又实际总支出和预计支出两条线的交叉点推出实际产出的大小,再由支出受到不同利率影响推出IS产品市场曲线,接着由宏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推出LM货币市场曲线。又由(1+R)=(1+r)(1+π),π=(p1-p0)/p0,IS-LM这个曲线导出了需求和价格直接的关系这个叫总需求曲线(AD),接着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就业率和通货膨胀呈反相关的关系的曲线)和生产产出和就业率呈正相关这两点推出了总供给曲线(AS)。这一套理论可以说得上简洁明了,且逻辑自洽但有一点致命的问题:缺乏个体决策的体现(用经济学的术语谈就是缺乏微观基础)。须知经济学的多数理论的推导都建立在理性自利人的假设上,人们只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支出不顾及外围影响的前提非常非常成问题。
而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的旗手的巴罗对这套推理显然是嗤之以鼻,但无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影响远不如新凯恩斯综合派的影响力大,别人新凯恩斯综合派阿猫阿狗根据IS-LM模型写出各种中级宏观的教科书流行于市,不甘心“流毒无穷”的教科书大行于市,只能亲自下阵写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可以说得上是大师手笔,举重若轻。模型的假设简单而又符合常理:经济人会平滑消费(每个人都不大可能喜欢过大起大落的生活),经济人会利用尽可能多的消息推断未来的价格(不要嘲笑神州大地上买各种保值产品的大妈大婶们,他们恰恰是“经济理性人”),人们有钱了之后更可能会减少工作。在简单的预算约束下面代表性个人的行为加总形成了宏观经济的表现。曼昆的书会利用例子和漫画来说明宏观经济学理论,而巴罗的书会利用逻辑上完美的自洽性,理论与经验数据漂亮的吻合度来教导大家——“这才是正道”。
严格意义上这本书难度已经不是中级的难度,但这种难度不是体现在数学上(这本书上没有微积分、约束条件下求最大值的问题)而是体现在经济学的判断和对模型的理解上,层层深入的理论,不断放松假设,加入新变量后对结果的改变,对于本科生而言很是不易。但是如果你真的想搞学术,相信我——这是最好的入门书。因为这本书里面的思路已经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思路,需要补强的是数学工具的应用和进一步放松完全市场这个假设。
最后向Robert Joseph Barro致敬,感谢他贡献了这一本经典,祝愿他早日获得诺贝尔奖。
http://faculty.wcas.northwestern.edu/~mdo738/textbook/main.pdf
芝加哥大学的老师补充的数学基础。
回顾微观领域的发展,你会感觉到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感觉:要么不断放松假设、验证逻辑自洽性,完善形成新的理论要么和其他学科交流形成交叉学科:神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在微观领域经济学家的分歧不大,主要原因是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比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和公司金融理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大家的讨论有个公共的框架与基准点。
而在宏观领域分歧就显现了出来首先就是各个学派在宏观经济理论提出来的理论框架不同,以萨缪尔森、托宾为代表的新凯恩斯综合派(Neo-Keynesian economics)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就是赫赫有名的IS-LM理论模型。大家熟知的曼昆那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宏观经济学》——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又实际总支出和预计支出两条线的交叉点推出实际产出的大小,再由支出受到不同利率影响推出IS产品市场曲线,接着由宏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推出LM货币市场曲线。又由(1+R)=(1+r)(1+π),π=(p1-p0)/p0,IS-LM这个曲线导出了需求和价格直接的关系这个叫总需求曲线(AD),接着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就业率和通货膨胀呈反相关的关系的曲线)和生产产出和就业率呈正相关这两点推出了总供给曲线(AS)。这一套理论可以说得上简洁明了,且逻辑自洽但有一点致命的问题:缺乏个体决策的体现(用经济学的术语谈就是缺乏微观基础)。须知经济学的多数理论的推导都建立在理性自利人的假设上,人们只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支出不顾及外围影响的前提非常非常成问题。
而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的旗手的巴罗对这套推理显然是嗤之以鼻,但无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影响远不如新凯恩斯综合派的影响力大,别人新凯恩斯综合派阿猫阿狗根据IS-LM模型写出各种中级宏观的教科书流行于市,不甘心“流毒无穷”的教科书大行于市,只能亲自下阵写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可以说得上是大师手笔,举重若轻。模型的假设简单而又符合常理:经济人会平滑消费(每个人都不大可能喜欢过大起大落的生活),经济人会利用尽可能多的消息推断未来的价格(不要嘲笑神州大地上买各种保值产品的大妈大婶们,他们恰恰是“经济理性人”),人们有钱了之后更可能会减少工作。在简单的预算约束下面代表性个人的行为加总形成了宏观经济的表现。曼昆的书会利用例子和漫画来说明宏观经济学理论,而巴罗的书会利用逻辑上完美的自洽性,理论与经验数据漂亮的吻合度来教导大家——“这才是正道”。
严格意义上这本书难度已经不是中级的难度,但这种难度不是体现在数学上(这本书上没有微积分、约束条件下求最大值的问题)而是体现在经济学的判断和对模型的理解上,层层深入的理论,不断放松假设,加入新变量后对结果的改变,对于本科生而言很是不易。但是如果你真的想搞学术,相信我——这是最好的入门书。因为这本书里面的思路已经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思路,需要补强的是数学工具的应用和进一步放松完全市场这个假设。
最后向Robert Joseph Barro致敬,感谢他贡献了这一本经典,祝愿他早日获得诺贝尔奖。
http://faculty.wcas.northwestern.edu/~mdo738/textbook/main.pdf
芝加哥大学的老师补充的数学基础。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