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一些随感

这本书很好看,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细致调查,更是因为看书的时候,会联想到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简而言之,是看到了一些中国女性的共性,或者换个流行的说法:有种躺着中枪的感觉。
就比如说对禁欲主义的态度。我应该算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乖乖女,从小到大在中国,都在母亲的监视下生活,没谈过正正经经的恋爱,也没在天黑之后回过家,所以经常会有压抑感,就像书中说的:这种压抑感,小环境大环境都一样。想不在家呆着,不和父母一起住都不可能。而且,从小的教育就是,女孩子要洁身自爱,“性”这个话题简直就是洪水猛兽。但我记得我对“性”的理解很早,因为识字比较早,所以会从诸如《父母必读》一类的杂志中了解到什么是例假。这些事,想知道,其实挡也挡不住。而且,家长越不说,孩子越喜欢从其他渠道获得。
再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恋父情结。拿我自己来说,自始至终都对同龄的男生提不起兴趣,觉着他们幼稚,而且和父母生活在一块,并不觉着生活有何不妥。所以看到文中说有个女孩同一位长得像她爸爸的男性结婚了的时候,我特别能理解她口中的那种“归属感”,因为那种家一般的感觉可以给女人一种安全感,而女人,总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生物。
还有对性的态度。基于我自身的教育,婚前性行为是万万不可的,而周围的女性朋友也有很多抱这种看法的,怕男人不负责任,末了吃亏的还是女人。处女情结,或许有人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在乎你是不是个virgin?不过说白了,即使是在21世纪,很多男人也还是有,身边的许多朋友就是如此。而且,我对性也没有什么刻意的态度,也可以接受无性婚姻。而且这东西,说到底,也是件麻烦事。
关于生育:我不否认这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事,但我也不认为没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是个完整的女人。不生孩子不需要理由,生孩子才需要理由。我比较同意波伏娃说的理论: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母性,是社会强加给她们母亲这一角色。孩子有时候还是很拖累人的产物,我的梦想并不一定需要我的基因来维系。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以后生活无聊的话,可以收养小孩,将他们当成朋友对待。
还有诸如虐恋等议题,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我不否认即使是如今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男人在生理上是优越的,中国女性在感情与性的路,也许会不同,也许会保持现状,不过本质上,基本还是一样,女人在社会属性上的变化,只有少许
就比如说对禁欲主义的态度。我应该算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乖乖女,从小到大在中国,都在母亲的监视下生活,没谈过正正经经的恋爱,也没在天黑之后回过家,所以经常会有压抑感,就像书中说的:这种压抑感,小环境大环境都一样。想不在家呆着,不和父母一起住都不可能。而且,从小的教育就是,女孩子要洁身自爱,“性”这个话题简直就是洪水猛兽。但我记得我对“性”的理解很早,因为识字比较早,所以会从诸如《父母必读》一类的杂志中了解到什么是例假。这些事,想知道,其实挡也挡不住。而且,家长越不说,孩子越喜欢从其他渠道获得。
再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恋父情结。拿我自己来说,自始至终都对同龄的男生提不起兴趣,觉着他们幼稚,而且和父母生活在一块,并不觉着生活有何不妥。所以看到文中说有个女孩同一位长得像她爸爸的男性结婚了的时候,我特别能理解她口中的那种“归属感”,因为那种家一般的感觉可以给女人一种安全感,而女人,总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生物。
还有对性的态度。基于我自身的教育,婚前性行为是万万不可的,而周围的女性朋友也有很多抱这种看法的,怕男人不负责任,末了吃亏的还是女人。处女情结,或许有人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在乎你是不是个virgin?不过说白了,即使是在21世纪,很多男人也还是有,身边的许多朋友就是如此。而且,我对性也没有什么刻意的态度,也可以接受无性婚姻。而且这东西,说到底,也是件麻烦事。
关于生育:我不否认这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事,但我也不认为没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是个完整的女人。不生孩子不需要理由,生孩子才需要理由。我比较同意波伏娃说的理论: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母性,是社会强加给她们母亲这一角色。孩子有时候还是很拖累人的产物,我的梦想并不一定需要我的基因来维系。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以后生活无聊的话,可以收养小孩,将他们当成朋友对待。
还有诸如虐恋等议题,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我不否认即使是如今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男人在生理上是优越的,中国女性在感情与性的路,也许会不同,也许会保持现状,不过本质上,基本还是一样,女人在社会属性上的变化,只有少许
有关键情节透露